你好!欢迎来到风景读书的罗德胤专栏。
前面两期,我们讲了台湾。可以看得出来,在乡村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意方面,台湾比大陆要早走了二三十年,涌现出了很多的好案例和好人物,确实是我们的学习榜样。这些年,我们大陆这边也开始重视乡村了,也见到了一些实效。比如政府高层方面,有住建部牵头的传统村落评选,已经有4000多个村子上榜。社会大众方面,有各地正在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也有文物基金会主导的“拯救老屋”行动,还有不断被媒体发现和报道的返乡创业人物。
今天我想郑重推荐的,是一部名为《寻找手艺》的纪录片。这是一部相当特殊的纪录片,网上的评价描述是这样的: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没有华丽的画面勾引你的眼球、没有绝妙的悬念刺激你的期待;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jQNxIk0aAJGlxiaYgtUqJIMB2qNTxyDO367mlTpv7DYxcicaWA6JJvzQ/0?wx_fmt=jpeg)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是几个月前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一篇推介文章。这篇文章只节选了少量的视频文件,但已经让人感到有些惊艳。不过,一部五集的纪录片,要完整地看完还是要下点决心的,我当时并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一直到12月底,接到中央美院美术馆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有一个观影会,希望我能去跟大伙分享一下。这个观影会要观赏的,正是《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
能被中央美院美术馆邀请,当然是一种荣幸了。而我自己的私心,也是想借此给自己一个动力和压力,好认真地把这五集《寻找手艺》给看完。于是,在观影会的前一天,我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确实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甚至比预期的还好。真诚和温暖,确实是这部纪录片的关键词。片子里有好些地方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也让人非常感动的。
比如64岁的维吾尔族“音乐大师”胡大拜尔地。胡大拜尔地其实是个牧羊人,一辈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放羊。导演张景和他的剧组同伴之所以要找胡大拜尔地,是因为他会制作以一种名叫“巴拉曼”的芦笛。等他们很费了一番周折,找到胡大拜尔地之后,才发现他居然是一个隐藏在民间的音乐高人:不但会做巴拉曼,随手拿起另外两种乐器弹唱起来,就是专业选手的水平。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bln93ZrDZW5olY8cY8LNA4BHX30xvjQ40QfmiblpZky9JVgNr8erUrg/0?wx_fmt=gif)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PkfBnv1NJ76pujLicflArcqfPicEZH1ibyNliaF6mxaZYA5LJML8PDg2hw/0?wx_fmt=gif)
胡大拜尔地在弹唱时所呈现出来的潇洒随性和强大气场,和他满脸的沧桑皱纹,以及身后破败的小土房,还有他身旁二十岁小儿子的帅气但茫然的表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式的画面,在我的脑子里就像雕刻进去了一样,难以挥去。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2r8BvYDHGCIZib71J7gtYs8yht4CZQJv9JZAiapGibN3d5Ku5lIKiaLibbA/0?wx_fmt=gif)
剧组离开胡大拜尔地的场面,是他们一家三口正在往一片沙地里种玉米。此时的旁白——“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沙子里居然能长出玉米来”,这句话可以说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明明就是环境严苛、生活艰辛,但是导演就是偏偏不把这话说出来,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和补充。
又比如另一个老人——80岁的傣族制伞老人坎温。记录老人做伞的过程,大部分是平静如流水的,中间唯一称得上“高潮”的环节,是老人用线穿好伞的骨架,并且将其绷紧以便固定伞边的时候。别的环节,大概是凭经验就行,所以坎温老人的动作都是程式化的,不紧不慢,按部就班。他的表情,也一直是毫无变化的。(后来我从网上查到了张景导演的《导演手记》,了解到坎温老人从35岁开始做伞,做了45年。按每天做一把伞,一年做300把来粗略计算,老人应该做了一万三千多把伞了,早就超过了我们常说的“一万小时”理论,属于闭着眼睛就能把这活干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Q1FZNGaYTnibAes3uib4K2hOd45UVoS9kDXNbQibmibnO0sgEyKtsYPyXw/0?wx_fmt=gif)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xy4l1ic1MhfhReXrbUUEtqrO4VyB5e0AyIzzB2I8u73zE3MNxm8yf3Q/0?wx_fmt=gif)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1iaWlLm6m4QibjjwBdCibdpudTHolamopX3GtVh4lQ5zVp9iceEErvlxmg/0?wx_fmt=gif)
不过,固定伞边的绷线这个动作,光靠经验是不够的,需要点儿灵巧和精细。毕竟是80岁的老人了,视力和手指的灵活度都远远比不上年轻的时候,所以绷线这个动作做起来就有点困难。只见坎温老人绷第一下,没成功。第二下,也没成功。第三下、第四下,还是没成功。看到这里,我相信其他观众也会和我一样,心情变得有些不耐烦了。有必要拍得这么琐碎吗?就不能略过这些无关的细节,直接交待结果?反正做伞最后不都是要把伞边固定好的吗?这门手艺,就是这么个程序。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G081TmTI1vTz3liahAFicNicLr82pTTRaaDVKQM4dXv8JpRvo4NwicUVLQ/0?wx_fmt=gif)
然而,前面一直浓缩感和节奏感十足的纪录片,拍到这里却突然变成了十足的慢节奏。坎温一直绷到第八次才成功。纪录片就这样一次没落、一秒没省地,全都记录了下来。
我感觉,纪录片拍到这个程度,就不止真诚这么简单了。或者换句话说,在如何表达真诚上,也还是有取舍、有技巧的。如果仅仅是记录手艺,确实应该把失败的那七次绷线的动作都剪掉。因为从纯粹的信息而言,它们确实是多余的。但是,如果要表现手艺背后的人,这七次失败的动作,那就反倒是精华了。短短的一分钟里,观众们的心情会跟随着老人脸上的表情,从平静到紧张,到焦急,再到最后的放松。我想,所谓纪录片的温暖,大概就是通过这样来体现的吧。
胡大拜尔地和坎温,只是《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里的两个人物。按张景导演本人跟我讲的,他一共拍了144种手艺和199个人物。而为了拍这144种手艺和199个人物,他事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杂志和网页,列出了一万多项信息源;从这一万多项信息源里,他先是筛出了一千多项,然后再选出300多种手艺,把它们一一标在了中国地图上。张景导演和他的小剧组,就是根据地图上的这300多处标记,开始他们的旅途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21AClMwOm5GNicOwKUgLf1Q10QbDR0SicaxicPKyUEfLNQicfKM3dSu9Ow/0?wx_fmt=gif)
我觉得张导的这步筛选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这种地毯式的搜索整理,做到了对传统手艺现阶段分布和状况的整体把握,从而对实际的行动就有了全局性的指导和掌控。在纪录片的第一集的开头,剧组是接连遭受打击的。第一站河北曲阳,是大名鼎鼎的石雕之乡,但已经全面实现流水线生产了,完全不符合张导对手艺的定义。第二站山西柳林,只在废弃的窑洞里找到一小包前些年遗留下来的桑皮纸,不但没拍成手艺,还被老手艺人索要了200元劳务费(这对于卖掉房子来拍手艺的理想青年,是多么沉重而现实的心理打击)。出发第五天,摄影师就离开剧组回家了。一个拍纪录片的团队,连摄影师都没有,还怎么拍呢?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张导继续走下去的呢?你要说这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吧,我也不会反对。但是我总感觉,也许张导心里头早就画下的那张标记了300多处的全国地图,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这300多个目标打底,他才不会被前两个失败的尝试所击垮,因为有更大、更多、更远的目标,在后面等着他去发现,去攻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O4ZK4iaCbyG7PQHIJamGC0WI6lnaU5OqBrhxePh6mHibOvu8D79EywRA/0?wx_fmt=jpeg)
这300多个目标,最后能找到而且拍下来的,其实也不到一半。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基数够大,才经得起高达60%的折损率,使得最后还是能实现144处手艺的拍摄。而这144处手艺,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使得纪录片拥有了足够的多样性,和足够的浓度。而有了这样的多样性和浓度,才支撑得起导演从开始就要追求的那份真诚和那份温暖。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EkQiccDvJiaE9GTOOKkRc80LnlB3QHWpNqIibKL4GVvCjcCXEMD1YD5iag/0?wx_fmt=gif)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YYWQkrraJ3QvAjefXFD6H2Co3UxJ9kTS9hvmO53iaQrj0msI9uSpp3Q/0?wx_fmt=jpeg)
我从《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还得到另外一个感想。那就是,在将追逐梦想的计划付诸行动之前,最好能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或技术积累。张导可是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去拍这部纪录片的,可谓是为梦想破釜沉舟,不留后路。可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张导在做这件事之前,已经在媒体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他对于纪录片拍摄这个专业的技术掌握,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在每一个镜头的光影和构图上,在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的抓取上,在整部片子的节奏行进上,甚至在每一句话的配音处理上,他都能在相对短时间和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做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平。可以这么说,实力是梦想的前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qHSibYwt0xO1ib1UA5JicbORibyfXl6T0hGJBeic9W7H7icaiaw7OicAtloLIdnrujLcEg31DFf57KeJzVKFIBID69micQ/0?wx_fmt=jpeg)
《寻找手艺》纪录片导演张景
今天就聊到这里,推荐大家看令人感动的《寻找手艺》。下次再见!
Tips: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2018年1月2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我和民宿的故事》,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最多1次),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的同学将会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