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新增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新的考古发现的出现,原有的理论和观点受在挑战,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并通过教材编写传递到中学历史教材中。现结合相关学术著作,就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与空间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供大家批判。
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考古学认识
由于早期中华文明没有形成文字或者说没有留下明显的文字痕迹,古史传说则既有史实的依据,也有神话的荒诞的成分,所以今日
“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考古学便成了决定性因素”。由于重建上古社会的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所能完成的,它至少需要与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结合,它还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建树。所以“文明起源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亦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中国大通史》第
1
卷,第
149
页)。
从理论上来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指导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经典,在
“
文明
”
的定义上,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同
“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认为文明起源的实质,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基础上,原始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建立国家组织的历史进程。在认定国家形成标准上,中国学界最初受到英国学者柴尔德对两河流域文明的研究,和英国学者丹尼尔综述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著作《最初的文明》影响,提出城市、金属和文字
“
三要素
”
说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1
页)
。若此,中国在殷墟时期才出现国家,形成文明。
但是考古学的实践对原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大发现,更多学者认为以殷墟为中华文明起点,低估了距今
5000
多年即已经明确开始的史前社会跨越式发展。
1991
年的
“
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
”
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应局限于
“
三要素
”
之有无,只要有足够反映
“
国家
”“
实质
”
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
以王震中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
“
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
阶级的存在
,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
公共权力的设立
。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
——
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
《中国史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
。
同时,以阶级的出现和强制性权力的设立作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在
“考古学上可以找到其依据和物化形式,因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大通史》第
1
卷,第
158
页)。
21
世纪初以来,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持续开展,尝试提出文明起源的
“
中国方案
”
,取得广泛共识的内容包括:
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剩余食物积累,人口显著增加,社会分工明确,
考古证据为大型水利设施
、大规模农田建设、大量粮食的集中存储、出现制玉、鞣漆、丝织和高等级陶器制作等高级手工业。
二是阶级和等级分化制度化。考古证据为墓葬悬殊的等级化
,出现随葬品丰富的
“
王墓
”
,以用钺制度彰显王权和军权,以具有宗教内涵的玉器彰显宗教权力。
三是出现都邑性城市。考古证据为城墙环绕的超过
200
万平方米的特大型遗址
,规划严密,有宫殿、仓储、仪式场所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的大型公共设施,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四是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
,呈现城乡差别。
考古证据为在广大范围内,形成
都邑、主要中心、次级中心和一般村落的
多级聚落结构
。
五是文化发展。考古证据为玉器和刻画图像反映的
“
天极宇宙观
”
及相关天文知识
,各种复杂建筑、高级手工制品、复杂的符号系统等。
六是各地区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发生密切互动,
共享文化精粹
,形成
“
中国相互作用圈
”
或
“
最初的中国
”
,奠定历史时期中国的基础。
前五项内容,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公认的文明认定标准
,但其考古证据则契合中国考古资料;第六项更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良渚
古城周边有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包括阻挡山洪的土筑水坝和引水渠道,水利调节面积达
100
平方千米以上。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工程总量
1005
万立方米,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
,符合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准一。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符合阶级分化制度化的标准二。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
1 900
米,宽
1 700
米,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这符合出现都邑性城市的标准三。
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
1 000
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周围地区
30
余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就集中了
50
余处良渚文化遗址。各区域聚落
不仅
出现了不同规格和功能的分区结构,在整个良渚文化区的聚落中也出现了多级分化的现象,形成了以江苏吴江龙南遗址为代表类似于乡村、余杭庙前遗址为代表类似于城镇、莫角山遗址所代表类似于都城的这样一种多级聚落体系
,这符合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的标准四
。良渚精细刻画
“
神人兽面
”
图像
的
玉器
,表达
羽化信仰
的
玉蝉
,
有精细刻画图像的高等级陶器
以及高度发展的
象牙器和漆木器,
其
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符合文化发展的标准五。良渚千姿百态的鸟纹有些式样与红山文化玉器相似,有些则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相似,体现出的正是各地区密切互动的标准六。
因此,
按照此
“
中国方案
”
可以认定,良
渚文化在距今
5000
年前后形成早期国家,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
二、国家统编教材的不同表述
然而,对于这一结论,学术界并不完全认可,反映到作为国家统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在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表述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
2
课知识拓展部分称“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 000
年
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这一内容在此前的教材中并不存在,是在
2019
年才被修订到教材中的,也就在这一年的
7
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良渚文明说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