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广东一公交突发起火,6人死亡!刚刚通报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接入DeepSeek以后,我的Excel真的 ... ·  3 天前  
完美Excel  ·  使用deepseek优化VBA代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思考 | 周宽: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与空间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04 00:00

正文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新增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新的考古发现的出现,原有的理论和观点受在挑战,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并通过教材编写传递到中学历史教材中。现结合相关学术著作,就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与空间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供大家批判。


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考古学认识

由于早期中华文明没有形成文字或者说没有留下明显的文字痕迹,古史传说则既有史实的依据,也有神话的荒诞的成分,所以今日 “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考古学便成了决定性因素”。由于重建上古社会的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所能完成的,它至少需要与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结合,它还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建树。所以“文明起源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亦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中国大通史》第 1 卷,第 149 页)。

从理论上来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指导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经典,在 文明 的定义上,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同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认为文明起源的实质,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基础上,原始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建立国家组织的历史进程。在认定国家形成标准上,中国学界最初受到英国学者柴尔德对两河流域文明的研究,和英国学者丹尼尔综述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著作《最初的文明》影响,提出城市、金属和文字 三要素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1 页) 。若此,中国在殷墟时期才出现国家,形成文明。

但是考古学的实践对原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大发现,更多学者认为以殷墟为中华文明起点,低估了距今 5000 多年即已经明确开始的史前社会跨越式发展。 1991 年的 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 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应局限于 三要素 之有无,只要有足够反映 国家 ”“ 实质 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

以王震中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 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 阶级的存在 ,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 公共权力的设立 。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 —— 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 《中国史研究》 1990 年第 3 ) 同时,以阶级的出现和强制性权力的设立作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在 “考古学上可以找到其依据和物化形式,因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大通史》第 1 卷,第 158 页)。

21 世纪初以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持续开展,尝试提出文明起源的 中国方案 ,取得广泛共识的内容包括: 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剩余食物积累,人口显著增加,社会分工明确, 考古证据为大型水利设施 、大规模农田建设、大量粮食的集中存储、出现制玉、鞣漆、丝织和高等级陶器制作等高级手工业。 二是阶级和等级分化制度化。考古证据为墓葬悬殊的等级化 ,出现随葬品丰富的 王墓 ,以用钺制度彰显王权和军权,以具有宗教内涵的玉器彰显宗教权力。 三是出现都邑性城市。考古证据为城墙环绕的超过 200 万平方米的特大型遗址 ,规划严密,有宫殿、仓储、仪式场所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的大型公共设施,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四是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 ,呈现城乡差别。 考古证据为在广大范围内,形成 都邑、主要中心、次级中心和一般村落的 多级聚落结构 五是文化发展。考古证据为玉器和刻画图像反映的 天极宇宙观 及相关天文知识 ,各种复杂建筑、高级手工制品、复杂的符号系统等。 六是各地区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发生密切互动, 共享文化精粹 ,形成 中国相互作用圈 最初的中国 ,奠定历史时期中国的基础。 前五项内容,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公认的文明认定标准 ,但其考古证据则契合中国考古资料;第六项更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良渚 古城周边有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包括阻挡山洪的土筑水坝和引水渠道,水利调节面积达 100 平方千米以上。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工程总量 1005 万立方米,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 ,符合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准一。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符合阶级分化制度化的标准二。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 1 900 米,宽 1 700 米,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这符合出现都邑性城市的标准三。 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 1 000 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周围地区 30 余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就集中了 50 余处良渚文化遗址。各区域聚落 不仅 出现了不同规格和功能的分区结构,在整个良渚文化区的聚落中也出现了多级分化的现象,形成了以江苏吴江龙南遗址为代表类似于乡村、余杭庙前遗址为代表类似于城镇、莫角山遗址所代表类似于都城的这样一种多级聚落体系 ,这符合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的标准四 。良渚精细刻画 神人兽面 图像 玉器 ,表达 羽化信仰 玉蝉 有精细刻画图像的高等级陶器 以及高度发展的 象牙器和漆木器, 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符合文化发展的标准五。良渚千姿百态的鸟纹有些式样与红山文化玉器相似,有些则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相似,体现出的正是各地区密切互动的标准六。

因此, 按照此 中国方案 可以认定,良 渚文化在距今 5000 年前后形成早期国家,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二、国家统编教材的不同表述

然而,对于这一结论,学术界并不完全认可,反映到作为国家统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在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表述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 2 课知识拓展部分称“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 000 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这一内容在此前的教材中并不存在,是在 2019 年才被修订到教材中的,也就在这一年的 7 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良渚文明说得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