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劳动人民想象力的天花板,又稍微被向上打开了一点。
最近出手的,是那对因为买不起800万学区房就向儿子写道歉信的父母,和价值3万5千块的一次性香奈儿外套。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只是自嘲的玩笑,但如何处理眼下的相对贫穷(跟别人比以及跟自己的目标比),恐怕是很多人必须面对的功课。
我不会要你去寻找小确幸,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那跟劝人修佛差不多。
已经吃饱了饭,肯定还想做好衣服。已经有站稳脚跟的办法,当然还想发挥想象力。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鸡血号,我们以在挣扎中写出人间方法论为目标。
处理相对贫穷,是长期系统性工程,纲领叫做“
把你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尽可能地投入到那些大概率为向上发展的体系中去
”。
“大国大城”就是一架火箭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
1980年代,北京一位有识青年,卖掉家里的四合院,独自到欧洲打拼事业。30年过去,他带着赚来的全部身家——100万欧元,回到家乡准备买个房子养老。走到原来的四合院一看,房子正准备出售,挂牌2000万人民币。
哭都哭不出来。
在一个刚进入快速上升期的经济体里,大城市黄金地段的土地作为一种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大概率向上发展的体系。
《大国大城》里,陆铭写了这样一个片段:生活在藏区的卓玛,在每年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到来的时候,每天凌晨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松茸那么稀少,而聚居的藏民那么多,你五点起床我就四点起床,最后大家都三点起,谁找到算谁运气好。
小地方资源有限,财富创造力弱,人和人之间是零和博弈。
而财富分配倾向于中心城市,越是人口吸引力强的大城市,人们之间产生合作与交换的可能性越大。
去一个你最能接受的大城市生活,就等于坐在了一个快速制造机会的体系上面。
静止的远方不是向上系统的终点
城市里营营役役的白领,不少人被高晓松妈妈点过穴,把诗和远方当成未来,当成一条逃避的后路或者奋斗的终极目标。
曾经有朋友扔掉程序员的工作,跑去大理开客栈,四年后举家迁回上海。理由是孩子渐渐大了,那里的教育资源实在不行,完全不敢想三五年后跟上海孩子的差距。
曾经有朋友的朋友,套现一部分公司股票,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为了童年的梦想去新西兰买了一个小农场,准备长期生活下去。结果光是预约装宽带就等了半个月,打开电视只有个位数的电视台。有一次在农场里受了点伤,自己开车去医院花了一个小时,医生诊断得慢吞吞,还不如用跌打酒好得快。住了两个月不到,又飞回国内,接着去公司上班了。
看着万年不变的山川,他们共同的想法是:还是得回红红火火的地方,过人间烟火的日子。
就是高晓松本人,在定居美国加州小城的同时,也需要经常回国内上节目,当总裁,指点江山。
每天吃喝玩乐,是小孩子的愿望,成年人需要在共同进步的洪流中,获得高级刺激。
旅行与度假,应该是偶尔从原本的生活轨道中,得以逃离片刻的出口,是用来充电和放松的刚需。如果一直在流浪,那么值得逃离的,就是流浪本身。
找到当下困城的出口
想象一下,一个当法医的公务员,每天跟尸体打交道,一醒过来就得面对孤独的内心世界和艰辛繁重的工作,甚至还有各种疾病的威胁。
社会贡献巨大,而物质回报永远微薄,法医秦明的日常,就是在一座孤立无援的困城中修行。
这份工,若不考虑社会价值,怎么看都不符合“大概率为向上发展的体系”。除了默默咀嚼精神鼓励之外,还能怎么办?
秦明是这么做的——上班工作之余通过博客微博,解读重大社会案件,回答网友咨询。
从2012年开始,在网络上更新一部名为《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的纪实小说,写他自己经手的一桩桩奇案。
不只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还顺便普及一些法医学的知识,诸如尸斑是怎么形成的,钝挫伤的刀口是什么样的,如何利用尸块找到死者的身份信息等等。
《法医秦明》系列,就这么出版了,前两年还拍成了电视剧。
走一条过于理想主义且人迹罕至的小道,把一路的点滴见闻记录下来,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输出方式来得到回报,是秦明转变生产力收益模式的打法。
带孩子出去环球旅行,不过是前半年收益巨大,然后迅速边际效益递减的事。
如果那对父母,打法和秦明是一样的(看公众号文章里煽情的文字和精美的照片,不排除就是准备当旅游网红),那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一步走的就不是昏招,而是一招有预谋的 “大缓手”
。
大概率向上发展系统,其天敌是反向大坑
还记得杭州大火中的毒保姆吗?
作为只有底层技能的蓝领工作者,她本是同类中劳动回报率最高的那一批中的一员。但是这个人,即使不走上杀人放火的绝路,这一生也不可能过得好,因为她的“爱好”是赌博。
赌博本身,就是一个大概率向下走的系统,最可怕的是,它会触发人性中最糟糕的那一面,最终让你建立的发展体系全面崩盘。
除非身价亿万,买啥都不在乎,否则花800万买学区房,并不符合大概率向上发展的原则。因为这种量级的投入,几乎无法产生与之匹配的回报,对整个家庭的向上系统不利。
类似的大坑,还有从垃圾堆里找男or女朋友,连续多年纠缠不清;过度痴迷于某些消费型爱好,把大量时间精力化掉;家人中有吸血鬼,永无止境地拖后腿。
暂时的相对贫穷不可怕,发展停滞也不可怕,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这种大坑,踩一个栽一个,一栽好多年。
收集别人的错误,为自己的体系打补丁
他人太具体的成功方法,经常是学不起来的。
成功的本质是稀缺的,稀缺的本质正是进入壁垒。如果成功可以复制,那就意味着没有进入壁垒,于是就不再稀缺。
过去的时机永不再来,光这一条就挡掉了成功被复制的99%的可能性。
然而他人的失败,却是非常容易复制的。前人跳过的坑,都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跟成功人士学习的同时,你更要做那个悄悄收集别人失败故事的人,而且跟成功有稀缺性不同,失败故事遍地都是。
这就好比是,别人告诉你他在2010年前买了比特币,除了羡慕嫉妒恨你也没别的想法。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曾经抛掉了当初花俩月工资买的比特币,你一定能从我这里汲取到一条教训:完全不影响生活的小投资,投了就直接忘记会比较好,千万别动不动去看。
那些埋进土里的种子,就算不按时发芽,也不必挖出来了,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是不是魔豆。
长期持续地利己,是一种稀缺能力。
祝好。
【the end】
人间很值得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关注
见小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