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田看投资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做一个最会写财经段子的清华理工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田看投资

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周其仁读萨缪尔森

小田看投资  · 公众号  ·  · 2018-03-25 21:30

正文

编者注:美国对华启动301调查后,很多学界业界讨论全球化浪潮的终结。这让我们想起2006年周其仁的一篇小文《在台州读萨缪尔森》。文章从萨缪尔森一篇论文讲起,娓娓道来萨翁关于经济学中两国贸易模型的思考,提出,当一个国家在以前并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突然取得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时,贸易未必会再是双方受益的,很可能有一方受损。这种思想在2004年震惊业界,直到现在还在讨论。毋庸置疑的是,美国政商学界许多人正在意识到,美国的对华贸易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帮助中国崛起的工具,对美国的全球领导核心、经济的竞争力都在产生挑战。

站在中国的立场,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在原先并不存在优势或者根本没有的产业,迅速积累起竞争力。通过贸易、引入外资,持续学习对手的技术和知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崛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章正反两面的阅读,我们得以思考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有助于理解美国的战略焦虑。尤其是我们已经发现,美国对华贸易调查,针对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列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行业,其核心目标即是阻击中国的后发优势产业的崛起,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周其仁教授的文字深入浅出,分享给大家。

在台州读萨缪尔森

周其仁

四月初到浙江台州,路上带了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一篇论文。是和几位同学约好的,要讨论一次这篇备受关注的大文。说来也是平生所爱:带一点可读之物,在真实世界里走走、看看、读读、想想。“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太高的要求,但是出差一趟读上篇把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萨文的背景是中国、印度经济崛起,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其间的利益得失怎样看,引起一片争议。该文发表在美国著名学报JPE的2004年夏季号。萨翁本来就是世界级名家,加上论点似乎与支持全球化的流行看法大相径庭,要不轰动也难。同学查过的,自萨翁这篇大文发表到今天,国际上的辩论不断。

不愧是纯经济理论的大师,萨缪尔森一上手就把纷纭繁杂的贸易世界处理得条理分明。当然首先借助了李嘉图和穆勒的传统来发问:要是两个各产两种产品、生产率不同的经济,彼此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如何?互相开放、自由贸易,又如何?结论当然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说”—— 两个经济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自由贸易就可以提高两国的福利水平,因为这样的经济总产出水平最高

萨翁接着问, 要是上述两国的生产率发生了变化,自由贸易增进两国总福利的推论,变还是不变 ?为此他区分了两种情况:其一,一个国家在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其二,一国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意外地提升了生产率。读到这里,我们要当心了:假如生产率提升的两种情况都一样,萨缪尔森这样的学者为什么要故作高深,非把问题分开来处理?这样两种生产率进步的情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拿“衬衫换飞机”来当实例。萨翁设想的第一种情形,造衬衫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当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萨文假定“提高到原来的4倍”)之后,中国继续以衬衫换美国的飞机,会损害美国利益吗?当然不会。因为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提高,美国造飞机的生产率没变,因此中国衬衫的相对价格就变得更加便宜。就是说,美国的贸易条件因为中国衬衫生产率的提升而改善了。

至于中国的贸易条件又如何了?萨翁的分析是取决于需求。“在穆勒需求下”——即穆勒假定的两国都把收入平均花费在飞机和衬衫这两种商品上——衬衫的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中国这一方的福利。加到一起,萨文的推导“有力地证实了”支持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但是萨缪尔森设想的第二种生产率进步,情形就迥然不同了 。请注意, 这种生产率进步不是发生在造衬衫部门,而是发生在中国原本毫无比较优势的飞机制造! 这当然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中国只从事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向来只造衬衫、不造飞机,从何提升自己造飞机的生产率?萨翁当然明白我们的疑问,所以他才指明,中国在自己的进口部门发生的技术进步,完全是“外升的”。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中国就在飞机制造部门无端端出现了惊人的技术进步,那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何?

萨翁的答案惊世骇俗—— 倘若中国真的在飞机制造方面提高了生产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损害了美国利益” 。此论一出,天下大哗。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人士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位重量级大师,可以为“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根据。反对派则质疑萨缪尔森的理论变节,为“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位社会学家或其他什么家——居然站到反自由贸易的立场而感到匪夷所思。最精彩的当然还是萨缪尔森本人,他声明“从我的上述分析中并不能得出应该还是不应该采取选择性的保护主义的结论”。他声称他的分析无非指出了“ 有时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只能对自己有利,却永损他国的利益 ”。

集中推敲一下吧。“有时”——就是在萨翁构想的中国突然大幅提升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造飞机生产率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相对利益,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萨缪尔森的推理如下:(1)世界总产出的潜力大大增加;(2)美国造飞机的比较优势下降,直到中国造飞机的生产率升到这样一个位置,以至于“两国从事与不从事贸易的境况相同,彼此再也没有任何从事进出口的优势”;(3)因此,美国自愿地退回到不贸易状态,自己既生产飞机也生产衬衫,从而导致人均实际收入的下降——也就是“利益被永久地损害”。中国呢,当然也贸易不成。不过此时的中国已经提升了飞机生产率,可以关门享受实际人均收入的上升。

我猜想读者中喜欢这个推理的不会很多。我自己也不喜欢。可是在设定的前提之下,同学们和我怎样推,萨缪尔森还是屹立不倒。另辟蹊径吧。于是我们在一篇批评文章里读到,“作者假设中国在美国的出口部门突发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自由贸易状态下,中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只能导致各自加强其原来的比较优势”。是的,倘若萨翁设想的前提子无虚乌有,他那些严密的逻辑推论还不就成了空中楼阁?

可是,我倒觉得萨缪尔森这篇论文最厉害的地方,恰恰就是他关于“ 后进经济在原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