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问界M9的那篇小作文,结尾处最有意思,
“华为品牌对这台车的销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有个问题,问界M5就没卖那么多,华为品牌怎么不起作用了。那是因为,华为的品牌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牌力,它跟奔驰宝马的那种品牌溢价不是一码事。华为已经不只是一个品牌了,它是反垄断、突破技术瓶颈的英雄民族企业,它承载着科技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整个民族的希望。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支持华为,是好样的,这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而华为是中国的科技大佬,当华为出了一台“高科技”旗舰的时候,人们自然愿意买单,因为人们都觉得这是现在能买到的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车了。”
因为问界M9是一台“高科技”旗舰,所以爱国主义成为了买单的关键。而爱国主义的发生前提是“高科技”。加了引号,我的理解是,他觉得是所谓的,让人觉得牛逼的科技,而不是真正的科技。
可问题是问界M9是华为唯一一台卖得好的车么?
不是吧。
第一台爆发的是问界新M7,如果按照这位仁兄的观点,问界新M7的爆发又该怎么去解释呢?这台车也是他所定义的“高科技旗舰”么?
明明在车评人眼里,问界M5是比问界新M7更好的车,但却偏偏问界新M7销量大爆发,问界M5反应却一般呢?
又或者,最近大卖的智界R7,符合他的这个定义么?为什么R7爆发了?按照他所谓的“高科技”的定义,智界R7显然不如享界S9对吧,那么按照他的逻辑,是不是应该享界S9爆发,而智界R7反应平平呢?
你看,这无法解释,对吧。
一个无法解释的东西,那么它一定是在某些地方的逻辑出了问题。
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点,他认为问界M9的品控和质量都很差,他试驾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又解释,为什么M9卖得那么好,是因为“至于高科技是否好用,以及品控这些东西,是消费者在买车前很难察觉的。高端客群成交时间非常短,他们往往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判断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
但同时,他自己也说了“一般我们试驾一款车的时间都比较短,1-5天。”
为什么同样是试驾,掏钱包的用户因为时间短啥也发现不了,而车评人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车评人是有发现问题的BUFF叠加么?
而且,问界M9是一台出圈的车,后期销量越来越好,几乎保持了一个平的直线的销售曲线,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台车出圈了,说明真实的车主口碑极佳,实现了用户圈层内的影响。如果真如这哥们所言,这台车真的品控和质量这么差,一个车评人在短短的几天试驾里都能发现大量的问题,那么真实车主在长期开车过程中反而发现不了?
不仅发现不了,还特满意,还能把一台哪哪都是质量问题的车推荐给身边的人,导致它持续破圈?
这合乎逻辑吗?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真实的车主发现了这些所谓的问题,但他们不在意,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就不是问题,掏钱包的人在乎的问题才是真的问题,敲键盘的在乎的算个屁!
这位仁兄说“但是问界M9我仅仅体验了不到24小时低品质和bug点的数量就已经很多了,比别的好多车加在一起都多。现在市面上即便是几万块钱的车都不会这样了。”
这位仁兄又说“或者是察觉后,因为没有横向对比过,不知道别家是什么水平。其实更多可能是察觉后觉得无所谓的。”
我特么好奇,这哥们是觉得问界M9的真实客群是没开过车的傻白甜么?
还是说,他觉得一个买50万的车子的用户,对车是一无所知的,不知道试驾对比?不知道品质判断?不知道什么是问题?
一台卖50万的车,如果各种质量问题连一台几万块钱的车都不如,这样的车不仅成为了这个价位上销冠,而且持续了一年,还越卖越好。
这位仁兄是想说,这届消费者都是傻逼么?
一台车叫好不叫座,那么基本上是产品定义出了问题,厂商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厂商在展示的是“我能造出来的是什么”,而不是“我如何去造一台用户想要的车”。
那么反过来,一台车不叫好叫座,说明什么?
说明不叫好的这帮人出了问题,没有别的解释。
说句难听的,这帮所谓的传统车评人试图去逆转时代洪流,试图从用户手里抢夺体验定义权,纯纯的螳臂挡车。
袁启聪翻车,是因为他的视频完整记录了他的测试过程,用户直观看到了他的评价和客观事实的南辕北辙,是他对着打方向盘是没打方向盘。
“华为品牌对这台车的销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有个问题,问界M5就没卖那么多,华为品牌怎么不起作用了。那是因为,华为的品牌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牌力,它跟奔驰宝马的那种品牌溢价不是一码事。华为已经不只是一个品牌了,它是反垄断、突破技术瓶颈的英雄民族企业,它承载着科技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整个民族的希望。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支持华为,是好样的,这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而华为是中国的科技大佬,当华为出了一台“高科技”旗舰的时候,人们自然愿意买单,因为人们都觉得这是现在能买到的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车了。”
因为问界M9是一台“高科技”旗舰,所以爱国主义成为了买单的关键。而爱国主义的发生前提是“高科技”。加了引号,我的理解是,他觉得是所谓的,让人觉得牛逼的科技,而不是真正的科技。
可问题是问界M9是华为唯一一台卖得好的车么?
不是吧。
第一台爆发的是问界新M7,如果按照这位仁兄的观点,问界新M7的爆发又该怎么去解释呢?这台车也是他所定义的“高科技旗舰”么?
明明在车评人眼里,问界M5是比问界新M7更好的车,但却偏偏问界新M7销量大爆发,问界M5反应却一般呢?
又或者,最近大卖的智界R7,符合他的这个定义么?为什么R7爆发了?按照他所谓的“高科技”的定义,智界R7显然不如享界S9对吧,那么按照他的逻辑,是不是应该享界S9爆发,而智界R7反应平平呢?
你看,这无法解释,对吧。
一个无法解释的东西,那么它一定是在某些地方的逻辑出了问题。
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点,他认为问界M9的品控和质量都很差,他试驾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又解释,为什么M9卖得那么好,是因为“至于高科技是否好用,以及品控这些东西,是消费者在买车前很难察觉的。高端客群成交时间非常短,他们往往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判断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
但同时,他自己也说了“一般我们试驾一款车的时间都比较短,1-5天。”
为什么同样是试驾,掏钱包的用户因为时间短啥也发现不了,而车评人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车评人是有发现问题的BUFF叠加么?
而且,问界M9是一台出圈的车,后期销量越来越好,几乎保持了一个平的直线的销售曲线,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台车出圈了,说明真实的车主口碑极佳,实现了用户圈层内的影响。如果真如这哥们所言,这台车真的品控和质量这么差,一个车评人在短短的几天试驾里都能发现大量的问题,那么真实车主在长期开车过程中反而发现不了?
不仅发现不了,还特满意,还能把一台哪哪都是质量问题的车推荐给身边的人,导致它持续破圈?
这合乎逻辑吗?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真实的车主发现了这些所谓的问题,但他们不在意,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就不是问题,掏钱包的人在乎的问题才是真的问题,敲键盘的在乎的算个屁!
这位仁兄说“但是问界M9我仅仅体验了不到24小时低品质和bug点的数量就已经很多了,比别的好多车加在一起都多。现在市面上即便是几万块钱的车都不会这样了。”
这位仁兄又说“或者是察觉后,因为没有横向对比过,不知道别家是什么水平。其实更多可能是察觉后觉得无所谓的。”
我特么好奇,这哥们是觉得问界M9的真实客群是没开过车的傻白甜么?
还是说,他觉得一个买50万的车子的用户,对车是一无所知的,不知道试驾对比?不知道品质判断?不知道什么是问题?
一台卖50万的车,如果各种质量问题连一台几万块钱的车都不如,这样的车不仅成为了这个价位上销冠,而且持续了一年,还越卖越好。
这位仁兄是想说,这届消费者都是傻逼么?
一台车叫好不叫座,那么基本上是产品定义出了问题,厂商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厂商在展示的是“我能造出来的是什么”,而不是“我如何去造一台用户想要的车”。
那么反过来,一台车不叫好叫座,说明什么?
说明不叫好的这帮人出了问题,没有别的解释。
说句难听的,这帮所谓的传统车评人试图去逆转时代洪流,试图从用户手里抢夺体验定义权,纯纯的螳臂挡车。
袁启聪翻车,是因为他的视频完整记录了他的测试过程,用户直观看到了他的评价和客观事实的南辕北辙,是他对着打方向盘是没打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