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20250207065657 ·  昨天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唐探1900》电影短视频宣传公司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讨论课:《甘柴劣火》(杜课778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13 23:40

正文

全文共 479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


目录

1、事件背景:《甘柴劣火》与财新

2、媒体相关评论

3、课堂提问


朋友圈关于“洗稿”、“抄袭”的争论似乎在一夜之间激烈起来。这场轰动媒体圈的“争吵”“指控”起源于自媒体号“呦呦鹿鸣”的一篇十万加的爆款文章《甘柴劣火》。相信大家也都关注到了财新与自媒体呦呦鹿鸣的“大战”,今天,杜课邀大家一起探讨这一事件。



一、事件背景:《甘柴劣火》与财新


前天(1月11日),自媒体呦呦鹿鸣一篇名为 《甘柴劣火》 的文章在朋友圈引发刷屏。然而很快,财新记者王和岩发出了“洗稿”的质疑和声讨——“自媒体时代就可以不采访不花成本,躺吃别的媒体的报道了吗?”引发一众媒体人的声援。


随后,文章作者黄志杰以《社会在崩塌——关于财新网记者攻击呦呦鹿鸣一事的说明》予以回击——“一个人报道了部分事实,就可以垄断所有传播吗?”


围绕事件的双方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方站在呦呦鹿鸣一边,认为黄志杰的操作没有问题,反而使新闻的传播度得以成倍放大,而财新网的付费墙则阻碍了信息传播。


另一方则指出黄志杰对于媒体报道并没有直接引用,而是材料拆零、偷换字句,并“将关键的、排他性的信源进行降维处理,以故意的漫不经心来实现洗稿。”


自媒体“新闻实验室”则绕过“洗稿”与否的争论,认为“真正令财新记者感到不满的,是该文使用了付费墙背后的内容。”他试图为双方居中调停,借鉴电商的“引流”模式——财新的付费内容是一种商品,呦呦鹿鸣的文章可以对其进行分销推广。



二、媒体相关评论


1



专业新闻因为采访所得的限制,总是让人感觉“不过瘾”,很难有哪家媒体能够掌握一件事情的“全貌”,能够一次性将真相和盘托出。传统的媒体生态,也鼓励读者不要偏听偏信,而是要博览各家媒体,博采各种信源,同时要持续跟踪媒体的报道进展,自己过滤筛选,自己拼凑出一副相对完整的图景。

而自媒体的“全局视角”恰恰是专业新闻的反面:因为没有新闻主义的“枷锁”,可以同时引用多家媒体信息,所以能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讲清、讲透。 因为不受新闻客观主义的限制,因而可以用“独家叙事”串联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往往还进一步推演出到时代变迁、体制更迭、地域性格等“大众G点”。

——钛媒体《甘柴劣火刷屏引争议,“洗稿式叙事”难称独家,更难取代原创调查》


2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天津记者站站长张国:

严肃新闻人在这个时代是“落伍”的,因为费了半天劲、花了很大成本去采访,又不敢夹叙夹议夹联想(严重违反新闻操作),有很大可能不会火。

记者最核心的能力是拿到事实和叙事两种能力。拿着别的媒体付出巨大成本获得的事实,自己重新叙事,以为就是原创了吗? 这样要是不违规不侵权的话,很多人都能干。

某网站记者:

根据公开信息二次创作不能算原创。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雷磊:

在媒体界说不清,但在影视圈早就清楚了。

事件的双方实际上都是前媒体人,这意味着这里面的内容问题,原本是有一些共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纠纷,包括呦呦鹿鸣也给出了一些版权介绍来规避可能的纠纷。

但问题在于,财新的稿子是付费产品,呦呦鹿鸣付费看完之后,再转述出去,就可能成为了一种商业行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李忠利:

指责洗稿言过其实,更像是历史底稿的再叙事。

——新京报《甘柴劣火刷屏之后》


3



“自媒体洗稿确实无耻,但财新的版权确实太严格了,而且付费阅读其实根本没啥内容。新闻本身不能赚钱,但新闻带来流量,能接广告,但现在的自媒体实在太挣钱了,把传统媒体都干死了,能不愤慨?”一个从传统媒体出身的记者对蓝鲸表示。

“新媒体是真正的舆情传播核武器,写的再犀利,影响力和杀伤力都是在传统的规则内,桌子底下过招就完事了。”一名从事自媒体的博主表示。

“志杰也是传统媒体人出身,他选择引用而不是自采,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在当下,自媒体不允许自采时政新闻,没有资质,只有整合公开信息一条路。所以别扯那些什么有本事自己去挖料这种外行的说法了。他能写成这样,让这件事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其实值得传统媒体深刻反思,为什么是自媒体,为什么是呦呦鹿鸣和兽爷,传统媒体是不是只是把“读者本位”当成一句话了?读者爱看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形式?应该被放在所有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的心上,每日自省。”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在朋友圈写道。

在媒体生态极其脆弱的当下,真心希望看到的媒体“守望相助”的故事而非“大型文人相轻现场。”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热文有罪?》


4



当媒体内容变得非常普及时,机构媒体的标准内容生产流程被抛弃——采访、写作以及编辑审核把关。

就在1月12日,公众号《呦呦鹿鸣》一篇名为《甘柴劣火》描写甘肃官场的稿件的争执,被指在版权上涉及侵犯《财新》的稿件,在新闻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包括《财新》胡舒立都出面为此事发声。

这件事情的本质在于机构媒体一方面在承担原创采访的各种风险和成本——政治新闻采访的风险就像《甘柴劣火》中提及记者遭遇那样,有可能被蒙冤关押,同时,机构媒体又在支付经济成本,而这些冒着风险和成本采访得来的内容和素材被挤压它们生存空间的自媒体作者免费使用。 讽刺的是,《呦呦鹿鸣》的作者原本也是供职于传统媒体《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人,身处自媒体环境里,仍然陷入了版权纠纷中。

机构媒体消亡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第四种权利的死亡,如果这个社会仍然把媒体看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利,毫无疑问这种权利被自媒体平台消解了。

自媒体无法承担起第四种权利的角色,尤其是调查新闻报道这个门类,他们只可能存在于机构媒体当中。只有机构才有可能支持记者在较长时间内做调查性报道,这种调查性报道可能涉及政治,或者涉及背景强大的商业机构。 自媒体一方面没有资金去支持自己做调查性报道,另一方面,自媒体个人难以抗衡涉及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报道带来的压力。

——略大参考《微信8年,干掉了短信也杀死了媒体》


5



微博评论


@祝佳音:


那些最优秀的媒体和报导,从来都是有自己的独门信息来源 。“调查记者"的“调查”二字也不是白叫的。新闻报导也从来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 作者的关系网、洞察力、反应甚至坚韧体力从来都相当重要,甚至比文字能力更为重要。 报导有新信息才有价值,记者就是找到不为人知的新信息然后给读者看。呦呦鹿鸣的声明里列举了所有其他文章,所有信息都来源于成型的文章,我脚着这不叫报导,叫洗稿。就算把10篇报道加上片汤话(不好看)弄成一篇也叫洗稿,不叫创作。


@大抵是捞面:


看到"呦呦鹿鸣"涉嫌洗稿的事,有点唏嘘。有人开始抨击财新的付费墙,想法很幼稚,不过也反映了一个很 悲哀的现实一一传统的新闻写法与新媒体传播技巧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做一篇严肃报道,用词要严谨,不煽情,甚至有时候不能"用词精美”,这在今天想要得到巨量的传播可谓难过登天。

无论微信还是微博,经常出现的爆款几乎都不是“严肃报道”。当然 "爆款不应当是媒体的追求,可我们也无法摆脱一篇报道得不到足够传播时的失落感。 这已经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所以 只能是期盼,严肃媒体的读者群是在扩大的,我们是在慢慢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考虑到我们所在的环境,这也不是一件可以抱有足够信心的事。

这些立场相近的爆款文章,不尊重或者说不遵守媒体伦理是一件错事,一件应当去谴责的事情。严肃媒体的一手内容籍此获得传播,也是一件好事,也是新闻价值得以证明存在的时刻。我能够期待的,就是"洗稿"者可以更有底线,更尊重新闻一线者的努力,新闻业也能够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多良好的发展(这里是吐槽现在新闻或者说媒体行业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挣扎间出现的种种奇特做法)。


祝福吧。


@瓦芽:


看了几眼朋友圈里财新记者和呦鹿鸣的对喊和撕逼,觉得现在新闻行业直的缺乏共识。 传统媒体惯性视自媒体,但在一些公共利益攸关的大事上已经有跑输的迹象 ,比如疫苗之王;自媒体呢 , 大部分不尊重传统媒体劳动成粜,版权意识很薄弱,就算从传统媒体出身,没了以往单位名头的约束,无耻洗稿也越来越理直气壮。

大家其实都是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只是利益怎么分配的问题,约束机制怎么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财新的做法放在西方新闻界一点也没错,作为一个市场化煤体,維护权益一点也没错,但放在中国语境下就有点高冷无视国情了:中国的自媒体走得太快了,已经可以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西方的付费报道有行业共识,一个原因也是自媒体没跟中国这么发达;媒体想采访是要有牌照的,不然就跟凤凰网一样被告被停更,牌照卡着自媒体去做调查报道。(财新当然也能觉得这是国情有问题而不是自己有问题)

新闻人自家的是什么,不是孤芳自赏觉得自己很牛,而是你的报道能够推动公民社会的进步。(也不能以公共利益之名踩着別人的劳动成果。) 中国的好报道稀缺,一个原因是好记者稀缺,但更重要的是监督权力稀缺,财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难得的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一些直相,所以我愿意付费,愿意支持财新。 但不是所有媒体都像财新这么幸运,也不是每篇公共利益攸关的稿子财新都写得有传播性,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是洗稿且免费开放给公众的自媒体的生存地带。我觉得很乐见这样的””,因为 期盼能达成一些共识,期盼能互相尊重,甚至达成一些激励在前线做调查监督工作的记者的行业机制,期盼整个媒体行业能守望相助,而不是文人相轻。


@庄子慎之-百神传媒:


猫悟:经前同事石扉客提醒,才知《甘柴劣火》爆文有"洗稿"嫌疑(洗财新传媒的稿子),故猫将自己转发《甘》文删掉了。

但这引起猫的另一层思考, 财新传媒以付费阅读来建构自己的独家深度调查报道门槛 或叫付费墙是符合其利益的,但另一方面又显然极大限制了这些报道的传播度 (在这些洗稿文出来前,公众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财新挖出了那么多的料),而恰恰像甘肃武威火书记及整个传媒生态的内幕这样的重大公共课题,需要最广泛的传播(如同洗稿文的效应)才更有价值,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取舍矛盾。咱前同事石扉客的建议猫觉得可以一试,与其让别人洗,不如自己来洗,将这些洗稿高手纳入旗下,付费阅读文章发了一个时限后(一周?半月?),财新自己推整合综述"洗稿”文,免费,以加速扩大传播……这恐怕不失为解决之道。



三、课堂提问




呦呦鹿鸣的《甘柴劣火》成功在哪里?有何意义?



另一方面,它有何专业缺失?有何伦理缺失?



什么是“洗稿”,评论者对这一概念有共识吗?你对它如何作理论定义?



财新从2017年开始转型为付费模式,这也是全球媒体近两年的重要趋势。有人认为,尽管付费新闻提高了新闻的专业性,但也阻碍了其广泛传播,你同意吗?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否难以调和?


甘柴劣火风波,由抄袭之争转变为新旧媒体之辩,为呦呦鹿鸣“鸣冤者”者认为,呦呦鹿鸣们作为自媒体没有采访权,只能采取整合的方式,你同意吗? 没有采访权的新闻自媒体如何避免坏名声?


传统新闻人面临的挑战是呦呦鹿鸣们,还是新媒体?甘柴劣火风波是普遍现象,还是孤例?



如何尊重和保护原创新闻、专业新闻、严肃新闻媒体?他们与新媒体、自媒体、公民新闻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应作如何设计?



有评论说,甘柴劣火不仅可以让读者得到“一本满足”,清晰的逻辑线更提供了一种“社交谈资”,而人物的栩栩刻画,细节的不厌其烦更满足了公众对于“官场秘辛”、“权力运作逻辑”的窥探欲。就此而言, 你是否认为,是受众和媒介生态在重塑新闻秩序?



我曾对“人本主义新闻观”作如下阐释:“新闻的最高理想是社会福祉”。倘若真的如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操守?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受众?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秩序?需要什么样的亿万人民?


我认为今天的问题,可以从以上框架中找到解答路径。

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明天,我也会在你们的留言后面,尽可能给出我的评论。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