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科园
宇宙、天文、物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与生活等知识及资讯分享科普。国内著名科普作家与职业天文学家加入科普。STS-EL★揭露伪科学,传递科学精神!欢迎加入博科园获享更多科学知识。 知识库更多专一精彩知识另见公众号:天文物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博科园

博科园|伪科学

博科园  · 公众号  ·  · 2017-11-09 23: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博科园 ”快速关注

宇宙、天文、物理、生命、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生活等科学知识及资讯的分享科普。 STS-EL★揭露伪科学,传递科学精神。 国内著名科普作家与职业天文学家等加入科普。

微信公众号:博科园、 QQ公众号:天文物理、 今日头条号:博科园、 腾讯新闻客户端订阅:博科园、 (每个平台由博科园科学联盟不同编辑负责、所以内容各有差异和精彩哦)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本文由博科园载享、欢迎转发分享本文,其它媒体期刊或平台网站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并全文转载(有且包过本文页面内所有文字及图片(含博科园简介及相关等))



on 莫入 “伪科学” 陷阱

麻辣小龙虾是一种昆虫?不运动肌肉就会转化成脂肪?当您在社交网络看到这些既新奇又看似很有道理的帖子时,是否很快地相信,并按下转发键呢?若是这样,您就上了“伪科学”的当了。

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不同的是,伪科学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伪科学则不同。大部分伪科学的传播者都对自己传播的内容深信不疑,因为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相较普通谣言,伪科学的危害更大。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媒体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例如一些人生病不看医生,却要请什么“大师”;再比如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科学”算命等。

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

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前几年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付伪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阅读各种信息时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尚需涵养社会的读书之风。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而在诸多类型的阅读中,优秀科普读物的译介与出版恰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短板”。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而培养人们对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与兴趣,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孩童时期在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中养成阅读科普读物的好习惯、书店中有大量可读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好书供人挑选、不断培养出擅长为大众撰写科普读物的好作者,无一不需要时间的涵养与锤 炼。

作者:耿磊


伪科学- 伪科学之争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 星占学 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 李森科 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简要概述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魔术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1234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1234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所有伪科学都是有害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名词来源


Pseudoscience 伪科学


1234伪科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48年,是由一个希腊词根 pseudo 和一个拉丁词根 scientia 组成。 pseudo 对应英文为 false scientia 对应英文为 science


1234false ,有虚伪,虚假,错误,捏造等含义; scientia 指知识或某一领域内的学问。 pseudoscience 一词在使用时常含贬义,汉语一般译为伪科学。


定义之争


1234关于伪科学(pseudoscience)一词的定义是有争议的,通常的定义是:


1234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伪科学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在西方,骨相学(Phrenology),占星术(astrology)等被认为是典型的伪科学。


123420世纪中叶,卡尔·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的标准。比如:


1234上帝创造了宇宙(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概念辨析


伪科学和科学的区分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经过一个多世纪科学哲学家(或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对话,尽管大家对科学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认同,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很多被贴上伪科学标签的研究者及其理论的支持者质疑分界太过严厉,一些现时被接纳为科学的领域曾被认为是伪科学,或具有伪科学的某些标志,如结果没有可重复性,缺少可证伪性。


有些理论家认为实验验证本身并非一定是科学方法,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认为在他的理论(范式理论)和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中实验方法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原文:


Daniel Rothbart 认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并非实验的成功,很多真科学往往已经被实验否定。原文: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science does not seem to be experimental success,for most clear cases of genuine science have been experimentally falsified这是否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所有与其竞争的其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经验上与竞争理论相冲突并导致与竞争理论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就依赖于历史的环境。如果它比同时代的其他解释更好,就意味着科学进步。比如在古希腊,很多领域,如:迷信(superstition),宗教(religion),魔法(magic)和神秘(the occult)被认为是正统的科学。这就是科学理论相互竞争的模型,Rothbart 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模型。(注:在古希腊,即便是苏格拉底这样死于渎神指控的哲学家,他认为自己是信神的。更具体一点,托勒密的地心说当时在预言天文现象时要比日心说更有优越性。)


库恩认为相互竞争的范式(注:科学史家拉卡托斯称之为科学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很容易导致相互漫骂,他们会各自向公众寻求支持,而公众是缺乏判断竞争理论的能力的。科学哲学家 Larry Laudan更认为伪科学一词并无科学意义,它大多时候描述了我们的情绪:


如果我们需要站出来并进行理性的讨论,我们会冒出伪科学或不科学这样的词汇,它们完全是空洞的说法并仅仅对我们的情绪有影响。原文:


1234"If we would stand up and be counted on the side of reason, we

ought to drop terms like ‘pseudo-science’ and

‘unscientific’ from our vocabulary; they are just hollow

phrases which do only emotive work for us".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Richard McNally 认为:


伪科学一词仅仅是在传媒争论中快速否定对方的煽动性的废话。


原文:

"The term 'pseudoscience' has become little more than an inflammatorybuzzword for quickly dismissing one’s opponents in media sound-bites"


伪科学与原科学的区分


原科学(protoscience)处于假说或不完善阶段,还没有被科学所证实,也没有被推翻的理论。原科学并不反对科学验证,但由于其结果不完全确定(催眠术等)、难于验证(例如古代宇航员理论、夸克)等原因,现时还无法作出定论。


伪科学与科学骗局的区分


伪科学所声称的“知识”虽然并没有科学支持,但其提出者未必有借此牟利或欺骗的主观动机。科学骗局是借用科学或伪科学来达成目的。王晓明所谓的N色定理、十色定理等就是典型的科学骗局。


没有经过完整归纳、验证的知识,无法纳入科学体系,但并不是伪科学。例如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直觉。


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不能以伪科学来评判。例如文学、艺术体系,不适合用科学、伪科学来评价。


识别伪科学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注:断言不合逻辑是不能完全当作辨别伪科学的标准的。许多科学新兴事物诸如非欧几何在一开始看来也不合逻辑,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科学。


一种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标榜自己与已被接受的科研规范一致,但又明确地违背了这些规范(主要表现在误用科学方法上),就可被称作伪科学。判定伪科学可以基于很多理由。波普尔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因为占星学总是只作极模糊的预测,以至于不可能被证伪。保罗·萨加德则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是因为占星术士基本没有发展自己的理论,也没有意愿作出根据其他理论来评估自身理论的尝试,而且有选择地考虑证据。萨加德认为伪科学倾向于关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关系。

伪科学

伪科学包括所谓的预言、神学和玄学。


大众科学里的一些常见信念或论断可能达不到科学的标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学幻想,因此大众科学很可能在民众中起到模糊科学与伪科学间的界线的效果。实际上大众科学很可能源自未经科学方法论训练、不知何为同行评审的人,或经其散播。


物品促销


不少不法商人喜欢自创名词,以显得自己的产品高档。当中一个例子,就是“负离子”。不少人听到“负离子”,自然想到了带电荷的“阴离子”,但原来所谓负离子,其实是从日语的“マイナスイオン(Minus ion)”翻译过来,而这个名词其实是日本商人杜撰,英文没有的。再者,听了错误资讯的人又会继续张冠李戴,把错误的资讯“合理化”,例如有女性会说:我用过“ION”牌直发液来直发,过程中会产生“负离子”,把头发变回直。因为我用过这种“负离子直发液”,效果很好,所以“负离子”是存在的,是可信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曾经在中国大陆风靡的脑白金,在脑白金的宣传中将药理作用仍有争议的褪黑素进行无限制的吹捧,并将其命名为脑白金,将分泌褪黑素的松果体命名为脑白金体,以达到误导公众推销产品的目的。


利用自创的“科学”概念和误读科学概念宣传产品本身并不具有甚至是并不存在的功效是保健品产业常用的推销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脑白金,在中国大陆还曾经有过核酸保健品、深海鱼油等案例。


近日广州有小学生模仿《水知道答案》做了一个米饭试验,企图用赞美和恶毒的话让米饭变香或者变臭。作为所谓媲美《时间简史》并在各大型书店销售排名前列的这本科普读物,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著作,作者江本胜是一位从野鸡大学买到医学博士学位的骗子,他书中所作的这些试验充满了漏洞,并非为教育普及知识,而是为了商业利益。


宗教例证


不少所谓宗教人士,都爱把一些现象,用他们的“科学”来解释,并表示这很合理。其实他们的很多科学只是结合粗浅的表面现象进行毫无根据的推论,有时还和鬼神或是神秘力量扯在一起


大陆漂移说


在科学史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曾经被(科学共同体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科学而后来又成为大家公认的理论,如: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科学家有时会因为理论缺少可能的实验检测,而称该理论为伪科学,比如宇宙论就曾被认为是伪科学。(“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这样的中世纪哲学问题。)现时很热门的弦论(string theory)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被一些物理学家批评。如:李·斯莫林(Lee Smolin)的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The Rise of String Theory , the Fall of a Science, and What Comes Next. 一书。


永动机


永动机是指违反物理(能量守恒)基本定律的永远做功的发动机。


1234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发现到更多的自然规律,终于在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


辨伪学


对科学与伪科学进行辨别的学术研究,国际上叫做“辨伪学”,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辨伪学都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术。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他们都是创新者同时又是胜利者,是幸运的人。但是,有另一批创新者,他们的命运却很悲惨。


1、1845年英国科学家沃特森,他非常超前地提出了关于“气体分子理论”的论文,他的工作比焦耳和克劳修斯的工作早45年。但当时,英国科学界在这方面的主持人对沃特森工作的评价是:满篇胡说八道!其后,沃特森沉沦了,失踪了,不知去向。


1847年德国科学家塞麦尔维斯提出“
病原学”,认为产褥热是验尸房出来的医护人员将病原带给产妇的,因此这些人应先行消毒。但这一理论被德国病理学家权威鲁道夫·菲尔绍判定为:完全错误,不可接纳!其后,塞麦尔维斯成了疯子,不幸而终。


3、牛顿力学体系与“伪科学”


牛顿力学体系从1686年创立起,随着其伟大的成功,力的概念迅速深入到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在二百年间也从未被置疑过。“绝对”二字说明牛顿的时空观念已成为最后的真理了。


过了二百零一年,到1887年时,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著名光学实验,却首次使牛顿力学的基础“绝对时空”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实验结果证明牛顿的绝对空间及以太并不存在!绝对时空于是成了疑问。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认为时间因运动而减慢,空间因运动而缩短,用相对时空代替牛顿的绝对时空,从而给予迈克尔逊实验一个新奇的合理的解释。



文自:百度百科  人民日报(作者:耿磊)



更多精彩内容见微信公众号:博科园

微信号:Bky-natural-sciences

本文末点击留言评论区 可发表你的观点

(同时欢迎向我们投稿,任何符合博科园范围的内容均可投递…方式见下图片、说明见微信公众号:博科园、自定义菜单栏)



博科园 - 科学联盟









本平台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且广泛…如若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将及时完善著权或删除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