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的趋势是中卡市场虽有起起伏伏,回顾过去十年的中国中重卡市场,但整体规模不断萎缩,其销量占比已经在全部卡车的销量中跌到不足10%,2017年上半年,更是跌至6.24%。
而重卡市场则是精彩纷呈。
从2009年国家4万亿元投资刺激下的狂飙突进,在2010年达到巅峰百万辆,政策透支后市场持续下滑;到物流市场的蓬勃崛起带动市场逐渐回暖,重回增长周期;2015年市场遭遇寒冬,再到今年上半年重卡市场快速增长,有望全年销量再破百万辆,整个产品和市场结构恰似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之旅。
总结过去十年的市场竞争格局,我们更多从重卡产品和市场的变化出发,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在产品。
斯太尔重卡自1983年引入中国后,可以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风光无限。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它通过不断地升级改进,仍在市场上延续着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斯太尔的神话在环保、燃油经济性、安全等各种压力下,终于开始被新平台、新技术和新产品所打破。
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中重卡主销新产品中,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斯太尔的影子。
从产品的竞争角度来看,斯太尔时代的产品,无论是在动力总成,底盘、车桥技术,甚至是在驾驶室的造型上都高度同质化,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最要在于对核心资源的把控。
而最近十年的重卡产品格局,则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企业通过不同的产品、技术组合,在更多维度上充分竞争来抢夺市场。
同样,随着物流市场的快速崛起、以及车联网等等多技术的应用,中国重卡的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更新速度都在进一步加快。
第二个层面是市场。
在过去的十年中,市场销量的集中度正在提升。传统的第一集团,如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与传统第二集团,如陕西重汽、福田汽车之间的差距被缩小,而这五家企业近年的市场占有率也稳定在80%的份额以上。
应该说,在市场的竞争中,除了产品本身,品牌和市场口碑也正在成为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之一。
另外,中国的重卡市场依然无法摆脱政策的发展轨迹。
例如,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让重卡产品结构正在向这一市场转移,传统的工程、自卸类产品比重逐步降低。而新需求也要求产品向更高效、更具燃油经济性等方面转变。
当然,我们也可以到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给市场带来了诸多的改变。
无论是2008年国Ⅲ排放升级,还是2011年开始治超法规趋严下,牵引车市场向轻量化转型,亦或是去年921新规对于更严格治超等政策给牵引车市场带来的销量暴增等。
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在产品技术和平台以外,更多是竞争是在于谁可以更快地响应政策以及新需求给市场带来的变化。
例如,谁的市场反馈和决策最及时;谁的产品研发和改变速度更快、更准确;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能够最先铺开等。
而这些,更多是在企业的市场机制、甚至是体制的更高层面上来进行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