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张海龙在川西高原的三个工程项目中的经历与贡献。他初入高原,参与巴拉日部乡通村公路工程,在恶劣环境下勤奋工作,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贡献。再次赴高原,他在柯拉光伏电站项目中展现沉稳与坚定,研发施工工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顺利并网发电。三进高原,他将开启新的篇章,在凉山木里项目中发挥新时代电建人的使命和担当。
他带领团队研发施工工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成功解决施工难点。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他组织联调试验,顺利完成了并网发电任务,树立企业形象。
他将继续发挥新时代电建人的使命和担当,让中国电建的旗帜在川西高原飘扬。他追求光的情怀和对理想的坚定让他值得点赞。
“人生有很多种方式,与六局同行,与光同行,在高原磨砺青春是我的选择,我觉得很有意义。”
——张海龙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巴拉日部乡铁柱岩至射江村通村公路工程,位于川西高原2800-3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道路蜿蜒曲折、地势险峻。
这是张海龙加入六局后参建的第一个工程。
没有网、没有电,通讯也要“随缘”,甚至取暖也要自己动手,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也选择留了下来。
勤劳的父母靠着务农的收入培养他读书,让他走出了山村,更培养了他不怕吃苦、吃得了苦的性格。很快,这个看着瘦瘦弱弱、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就走进了同事们的心里。
工作中他勤学好问,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所学,虚心向师傅求教,积极参与施工技术与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他主动申请参加通讯光缆和电缆敷设工作。通讯单位的施工人员处理故障的时候,他总是跟着忙前忙后“偷师学艺”。项目部地理位置偏,供电或是通讯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没有办法及时赶到,好在张海龙学到了“手艺”。施工断电了、通讯掉线了,有些小故障他都能处理,算是个“半拉子”的通讯工程师,在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功劳”不小。
在巴拉前期绕坝路工程项目左岸隧道贯通的关键节点上,他积极参与塌方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凭着对现场地理环境的了解,提出了多项意见建议并得到采纳,在业主单位开展的项目质量与进度考核中获得肯定,有效保障了节点目标的实现。
2022年9月,公司成功中标柯拉光伏电站项目,项目施工区海拔高度4200-4600米。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指引下,张海龙再次走进川西高原。褪去了青涩与稚嫩,面对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他更加沉稳与坚定。
柯拉一期光伏工程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公司承建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集电线路工程。电站场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相当于80个鸟巢的面积,由200多万块光伏组件、5000多台逆变器、300多台箱式变压器组成,规模为全球之最。
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张海龙充分认识到项目的重要意义,主动对标先进,开展学习交流,充分吸取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光伏组件的安装技术。
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静压桩快速成型施工工法”和“适用于高海拔山地光伏组件快速安装的装置”,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3项QC成果成功解决了施工难点,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在光伏场区联调联试工作中,他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联调试验,严格把控各项涉网试验技术指标和调节性能,与发电站运行人员积极配合,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联调试验的全部试验项目,承建标段为工程首个顺利并网发电的标段。
央视称赞项目建设者为“高原上的追光者”,对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打造新能源产业品牌添光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