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老家河南欢迎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  你以为占了便宜?背后隐藏的“猫腻”让你惊呆! ·  昨天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  你以为占了便宜?背后隐藏的“猫腻”让你惊呆! ·  昨天  
广西新闻频道  ·  “猪生巅峰”!南宁一女士家养300多斤宠物猪 ... ·  2 天前  
广西新闻频道  ·  “猪生巅峰”!南宁一女士家养300多斤宠物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豫博近七成游客来自外省,“博物馆里过大年”成新春顶流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公众号  ·  · 2025-02-07 20:26

正文




博物馆里过大年


蛇年春节,一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在河南悄然成为新春“顶流”。


河南省文物局最新数据统计,1月28日至2月4日期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计进馆377.3万人次,线上线下共开展惠民文化活动7801场,吸引了217.9万人次参与。


一串串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博物馆里过大年”不仅是一种潮流,更已成为河南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人从众”!
河南文博场馆上演“春节奇观”

春节期间,话题#贪吃蛇过年游进博物院了#冲上热搜。视频中,排队的游客已经在主展馆前的广场排成了S弯,“几”字形的队伍有序前进,一眼望不到头。

“贪吃蛇奇观”也引发网友热议:“我就是贪吃蛇的一构件,真是应景蛇年,上次遇到这阵仗还是去北京玩。”

河南博物院数据显示,八天假期里,河南博物院共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九成以上都是郑州市外游客,省外游客占比66.9%,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湖北成为省外游客前5名来源地。

火爆的不止河南博物院。春节期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接待游客147836人,其中入境游观众近3000人次,海外面孔与年轻群体成为“博物馆热”的新增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共26项187场,“城市考古课堂”“京剧发箍DIY”“醒狮彩绘DIY”“百福风铃DIY”等多项非遗活动吸引了7万人次参与;郑州博物馆春节接待观众7.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3%。

在安阳殷墟博物馆,从除夕到大年初七,日均参观人数1.2万人次。子飨甲骨文咖啡服务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游客多的时候每天忙不过来,手臂都快练成青铜器了。”

整合文化、创意和科技,
擦亮中原文化新名片

今年是我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年。 在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的号召下,河南各地文博场馆在自身展览之外,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活动,让春节更有“文化味儿”。

河南博物院首次推出数字展览《唐宫夜宴》XR,展览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多人XR大空间数字化交互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成为解锁河南博物院的新年“新玩法”;“文物贪吃蛇”“背上行囊去考古”“文物生僻字大挑战”“衣带汉韵·馆藏古今”“豫见国宝”“博古通今探索行”等博物馆主题活动,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欢乐双丰收;华夏古乐团编排的“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以蛇年为点睛主题,选取经典古曲与新编乐章,重建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

为增进游客体验,郑州博物馆依托四楼小剧场、《千年中医》展厅,开展剧场、剧本游“沉浸焕新”。首部历史舞台剧《伊尹的筵席》春节期间开演26场,近2000名观众一睹商代“名相”伊尹的风采;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古韵今风乐动历史”新年音乐会、“大河新禧灵蛇闹春”等17项迎新春互动体验项目纷纷开展,还能体验泥塑、漆扇、谷物作画、拓印等非遗体验活动。

“以前去博物馆,都是奔着各家的镇馆之宝去的。今年我发现,博物馆里的年味也很足,感觉跟逛庙会一样。”大年初六,在南阳府衙博物馆门前,一位游客说。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表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来有所得”。在成功“申遗”后,春节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许多外国人也开始自发地过起了春节,将进一步拉动春节市场消费。河南博物院春节期间近七成游客都来自外省,成为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这就对文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整合文化、创意、科技,打造更受年轻人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让年轻人自发传播,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到河南,走进博物馆,体验中原文化的特色。


推荐阅读

DeepSeek,你是懂河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