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没有发现,有一件事,大多数父母辈和广告商坚定地站在了同一阵营,那就是——买房。一直以来,有一类房地产广告让我挺愤怒的:
有房才有家。
广告利用了大家对家庭温暖的向往,劝人买房。有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是因为没有归属感,因为买不起房。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等于了「住宅」,「归属感」等于了「私有财产」?本来,人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居室而已,如果不作资产,租的和买的,有何区别?
有人调侃说,中国房价是丈母娘给推高的。一定程度上,还真是的。很多人觉得要买了房才能结婚,才叫「成家」。
但是,每个人刚出生时,是不会有「家等于房屋」这个概念的,这是后天教育灌输的结果。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甚至连自己的亲戚,都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辛苦打拼的年轻人:
买房就有家了。
很少有人在学校学会了独立思考,学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于是,当下房价这么高,参加工作几年,仍买不起大城市一套房,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因为大街小巷的一句「家」,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无形中转化成无法治愈的漂泊感——
你不仅在大连没有家,你在全世界都没有家,没个房你都不好意思在东北玩泥巴。
我觉得这样的广告套路很残忍。「有房才有家」的观念,让人不幸福,却深入人心。
1.
每个人每天都在接收大量外界信息,主动或被动,往往就在无意中,改变了生活。很多时候,你的反应,几乎不由你自己决定。稍有不慎,就「被套路」了。城市套路深,农村套路险,今天我们聊三类最常见的。
第一类叫
睁眼说瞎话
,前文说的卖房广告就是一个例子——房子和「家」,并不是一回事儿。
再比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巧克力广告的主题,总会和「爱情」绑在一起。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巧克力商发现,如果对顾客说:
我家巧克力很好吃,尝尝吧,200 块钱一盒。
很多人觉得贵,就不买了,反正尝不到也没啥损失。但如果商家对顾客说:
我家巧克力很好吃,买一盒送给你的另一半,表白你的爱吧!
乐意掏腰包的明显更多了。两百块就能表达无价的爱,怎么听怎么划算啊。这就是利用了人们心理账户的不同,引导付费。这就是为什么情人节前后,商场货架上,巧克力明显增多。
可是,巧克力和爱情本身,真的有关系吗?并不见得。这更像是广告商在睁着眼睛说不睁眼睛的话。在广告宣传的一轮轮轰炸下,更多人的大脑被灌输了这一点。
有时候你第一反应认同的观点,内在逻辑或许并不能站住脚。
比如,一些家长和孩子说:
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这句话的隐逻辑是:只要相信,就能成功,无关天才和汗水。
还有比这更强盗的逻辑吗?
2.
第二类叫「瞪眼说真话」。很多时候,
真话更坑
。大家都熟知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古代的成语「朝三暮四」——主人没说过任何假话,却让猴子真的相信,主人给加餐了。
比尔·克林顿竞选总统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否使用过娱乐性的毒品。克林顿的回答:
我明确地告诉你,我绝对没有违反过美国关于毒品的法律。
克林顿没有说谎,于是听众很可能就顺理成章地理解成,克林顿说他没吸过毒、没贩过毒、也没携带过毒品,绝对的遵纪守法好公民。但其实,克林顿在英国吸过大麻——不过这当然没有违反美国关于吸毒的法律,这话没毛病。
波兰心理学家 Solomon Asch 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让受测试者根据一连串形容词来判断一个人,第一组词序是:
聪明、勤奋、冲动、挑剔、固执、善妒
受测试者普遍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但当 Asch 把词序颠倒,把「善妒」放第一,「聪明」放最后,人们则给出了负面的评价。
简简单单的次序颠倒就足以影响判断,而信息接收者本人却毫不知情,还以为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这恐怕就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人总是很容易受到语言的影响,有时甚至还没来得及思考,自己为什么站在这一边,下一波信息已经滚滚而来。
又比如,你妈发信息,问你有没有在好好学习,你看了眼屏幕,敌方还没打到家门口,于是切换到消息应用,实话实说:
啊,妈,我在自习室呢!
妈妈满意地放下手机:我儿真棒,过年加红包!
3.
第三类叫
猜你喜欢
。每个人的淘宝首页都不一样,算法会根据你的浏览和购买记录,把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放在首页,让你最先看到,并不由自主地点开。于是一刷就是几小时。可是,你打开淘宝界面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要刷那么久,对吧?
比如有些男生的淘宝首页,就不会出现女装以及女士用品,这不仅说明,这些软件经过了精心的算法设置,会引导你做一些你计划之外的事,更严重的是,这暴露了,这个男生很可能,没有女朋友。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也会通过你的点击和搜索记录,把你最可能感兴趣的推送到你面前,让你一直刷。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你会以为这就是外界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