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现场新闻、原创新闻报道的大本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社

他们堪称"大国工匠"!有人用北京两套房挖不走,有人能用电钻在鸡蛋上打孔……

新华社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2-10 11:58

正文

如果有人给你北京两套房

挖你跳槽

你会如何选择?

有人拒绝了


他就是被称为

“火箭发动机焊接中国第一人”的

大国工匠——高凤林


高凤林个人简介。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30多年来

他一直奋战在航天制造一线

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在他焊接的发动机助推下

成功飞向太空

这个数字

占到中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

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避免失误

焊接时

他竟能十分钟不眨眼!


为“挖”走他

曾有企业送两套北京房子

他选择拒绝:


“为国家做事的自豪感,金钱买不到!”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需要10分钟焊接,就要10分钟不眨眼!”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


这些细如发丝的焊缝加起来, 长度达到了1600多米,每个焊点只有0.16毫米宽,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仅为0.1秒。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一小点焊接瑕疵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


为保证一条细窄而“漫长”的焊缝在技术指标上首尾一致,整个操作过程中高凤林必须发力精准,心平手稳,保持住焊条与母件的恰当角度,这样才能让焊液在焊缝里均匀分布,不出现气孔沙眼。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而做到所有这一切的第一前提,就是眼睛必须盯住!高凤林说:“如果这段焊接,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据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正常的眨眼频率,是每分钟大约15次,十分钟不眨眼,是高凤林超自我训练培养而成的超常自控力!


“车间的日出是最美的!”


在国际上,火箭发动机头部稳定装置连接的最佳方案是采用胶粘技术。但这种技术会产生老化,因此高凤林选择了用焊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材料,比胶粘的更可靠,没有人知道,也没有现成的焊丝可用。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高凤林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了不同的焊接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打磨成丝,一个一个进行试验。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这些试验件是否合格,还要经过切割、打磨、显微镜下检测焊缝,甚至要经过X光拍片等过程。这期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试验,和许多日日夜夜的分析研究,高凤林却说:“车间的日出,是最美的。”


找到了最合适的材料,挑战才只是刚开始!发动机头部稳定装置的焊接必须一次成功,高凤林的技艺和他研制的焊丝决定着焊接的成败。


由于铜合金的熔点较低,高凤林必须将焊接停留的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如果有一点焊漏就会造成稳定装置的失效。最终,他还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焊接难题。


来源:央视网


虽然是名技术工人,但对于理论知识,他也不愿放弃。


离开学校8年后,他又重新走入校园,开始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白天工作、上课,晚上看书学习到3、4点,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他的头发一把把往下掉,但这丝毫没阻碍他完成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


就这样

高凤林扎根在航天工作第一线

在航天产品发动机型号的重大攻关项目中

攻克两百多项难关!


在钛合金自行车、大型真空炉、

超薄大型波纹管等多个领域

他也用自己的高超技术,

填补了中国的技术空白!


执着如你们,大国工匠!


在中国

像高凤林这样兢兢业业

为祖国奉献的大国工匠

还有很多很多


你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但他们的技艺

一定令你叹为观止


电钻钻生鸡蛋,壳破膜不破


用电钻钻生鸡蛋,蛋壳破,但蛋膜完整、蛋清不溢,听起来似乎不可能,但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的钳工高级技师张新停做到了!




张新停表演绝活。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作为弹药精度的把关人,他对精度掌控到了极致!


工作二十多年,他制作了近万件测量工具,用来检测弹药生产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精度, 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


1元硬币牡丹币,他做的!


2017年5月,世界硬币大奖颁奖典礼上,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余敏,被授予世界硬币大奖“终身成就奖”。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入行37年来,他设计雕刻了一百多枚钱币——壹元硬币牡丹币、2008北京奥运奖牌的浮雕,还有蜚声海外的熊猫币,几乎有一半出自他手。




1980年,余敏进入上海造币厂,整整用了五年时间苦练,通过在油土上做大量实物写生来一点点领悟造币浮雕的技巧。


1985年,国家决定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硬币,年仅26岁的余敏雕刻的牡丹,成为国家流通硬币的一面。


而从1985年开始参与研发,到1992年1元牡丹硬币正式发行,余敏整整花了七年的时间反复修改这朵牡丹。


为“蛟龙号”,他两只手指纹全磨掉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 顾秋亮的两只手被磨得基本上没有了纹路,甚至连指纹刷卡都很难刷上。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金手指”:靠双手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


哈尔滨电机厂有种弹性油箱,它的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而车工裴永斌生产的,正是这一关键设备。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裴永斌是全厂唯一靠双手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的工匠,这双神奇的工匠之手,仿佛长出了“眼睛”,测量的精度和效率甚至超一些专用仪器,成为行业里公认的“金手指”!


即使蒙着眼,也能打磨出极限精度


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 而80后钳工方文墨,即使蒙住眼睛加工,其加工精度竟能达到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


而这一精度也被命名为——“文墨精度”。


来源:央视新闻 视频截图


放下功利心浮躁心

拾起钻研心恒久心

一念执着

一心坚守

为大国工匠点赞!


来源:中国新闻网(ID:cns2012)综合:央视新闻、央视网

记者: 李金磊、王佳昕


监制:李代祥

编辑: 关开亮、李永锡

实习生:郝颜玉、王一淼、王清

为大国工匠精神点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