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开幕式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韩启德
发表调研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并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窦贤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
校长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
公
展开了有关“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的对话。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
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韩启德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在
潘建伟
看来,因素有二。
第一
,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
第二,
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
施一公
以亲身经历提出,“
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
他谈到,在普林斯顿大学早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始终在经费和发文章之间寻求平衡,在既定的评价体系里“成功”的同时,“我是留有很大的遗憾的”。因此在成为高校管理者后,他时常鼓励年轻科学家:“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窦贤康
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
,
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
。
“
只要经费允许,
我们还会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
。”他说:“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
“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长。”潘建伟补充道,“青年人才成长也一定要给他比较好的环境,让他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打造良好的科研文化,培育助力青年成才的科研土壤,离不开健康的评价机制。
对此,
窦贤康
说,
目
前采取的是小同行函审、大同行会评,再加上“非共识项目”的遴选,这在当前阶段下是一个比较具有操作可能的办法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
。
来源:科创最前沿、
中国科学报等
,版
权属于原作者,
仅用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