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引资内参
原:招商引资内参(ID:zsyznc)。招商引资首席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  ·  ​deepseek预测:未来十年内非常稳的十 ... ·  15 小时前  
人力葵花  ·  2025年度招聘计划.doc ·  16 小时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 ·  3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黄金回购升温,赶快卖还是接着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引资内参

黄奇帆最新演讲:中央决策层为什么现在要推新质生产力?

招商引资内参  · 公众号  ·  · 2024-05-10 22:55

正文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4 月底,黄奇帆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进行了专题讲座,主题是“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深入分析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等重要问题, 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选取 听讲座笔记摘录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今天下午我将从五个方面、花两个小时来谈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

第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第二部分,就专门讲下技术进步。第三部分讲分工、合作。第四部分讲企业的组织、产业的组织。第五部分讲生产关系问题。后边这四块是跟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关系。后边的这四部分,是我今天真正要讲的新质生产力所确定的内涵、以及路径。

01 第一部分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也是我们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选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般有四种动力:

1. 3 个要素的投入:资源、劳动力、资金

2. 开放红利: 开放过程中,形成开放红利,推进经济发展:开放过程中,与别的国家取长补短、进行贸易、资金等各个方面交换,形成开放红利。

3. 国家通过强权: 军事强权、或金融、经济强权,对别的国家进行掠夺。

4. 全要素生产力

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来逐一分析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状况。

1. 3 个要素的投入来看: 40 年的发展以后,对这 3 个要素的投入我们国家都到了天花板,边际效应都开始不断下降。

1.1 资源投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资源方面,中国消耗各种地球资源比重越来越大。

例如去年,全球各国家从地底下挖出的各种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铜矿等等),人类从地下挖出的资源,一年总共 250 亿吨,我们国家消耗了 130 亿吨 - 即,地球资源每年 55% 是中国消耗的。例如铁矿石,一共全球挖出了 30 多亿吨,中国要使用掉近 20 亿吨。去年我国炼的粗钢 13 亿吨, 13 亿吨的粗钢就要消耗 20 亿吨铁矿石,但我们炼出的这 13 亿吨粗钢并不都是中国自己用,其中还出口了 2 亿多吨粗钢,这很不划算。一边我们自己铁矿很少,需要大量进口,进口占了 85% ,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他们就卡咱们脖子,你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铁矿石,他们就涨价。然后我们炼出来的钢自己用不掉,要出口,出口呢,人家知道我们过剩,就跟我们压价,就形成了高价卖原材料、低价出口,何苦来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经济循环方式不合理。

总而言之,一年铁矿石就用掉了 20 亿吨。然后又进口 7 亿吨的石油、天然气 ... 总之,这笔帐算下来,我们的地下矿产资源消耗(每年)占全球的 55%

GDP 来看:

全球全年的 GDP 80 万亿美元,中国一年 GDP18 万亿美元 , 我们人口占全球的 1/5 ,我们的年度 GDP 占全球的 1/6

但我们的年度资源消耗占全球的 55% ,我们的年度工业产值占全球的 30% 左右。

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假设 15-20 年后,我们的 GDP 再翻一番,但我们完全不可能让资源消耗再翻一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用资源消耗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后保持这个底数是可以的,但是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拉动,是不可持续。

1.2 劳动力投入:中国也到了拐点。

80 年时,我们 10 亿人口,现在是 14 亿, 30 年后可能降到 11 亿左右,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到了拐点,以后只会逐年劳动人口数减少。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力投入也到了拐点。

1.3 资金投入,货币的问题。 1980 年中国整个 GDP 规模是 2000 亿美元,当时每年投资总量、 M2 基数都很低的。到了去年,我们的 M2 达到 300 万亿,从货币总量来说呢,有点多、有通货膨胀之嫌。但从经济总况来看,又各方面收缩,有通货收缩之嫌。那到底是个通缩呢、还是既没通胀又没通缩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情况呢, 300 万亿的 M2 ,躺在银行的账上,既没有出来进入股市,所以股市也低迷,也没动出来进入房市,现在房市是这 20 年来最低迷的时候。同时也没有进入老百姓口袋,变成市场消费、拉动商业消费等等。所以这种低迷状态有通缩的感觉。但事实上呢又不是通缩,实际上呢就是我们货币的边际效应跟 10 年前、 20 年前比有很大的变化。 10 年、 20 年前,如果我们 M2 有个 2% 的增幅,绝对会把 GDP 增长率会拉动起来,但现在呢,去年我们的 M2 就增加 10 多万亿,但是对 GDP 的拉动率是比较低的。意思就是,货币继续较多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到了边际效益很低的状态。

讲这段,就是说,靠传统的资源投入、资金 / 货币投入、劳动力投入来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这 3 个因素当然会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但是要靠这 3 个因素继续拉动中国经济相对高质量的发展,是不可能了。

2. 第二个概念,就是通过开放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不管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还是引进外资、走出去投资、等等。

开放当然会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国的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但开放对中国经济的边际效应,但是我们已经从不开放到了很高水平的开放到了一定的度的时候,开放对经济的拉动就会有一个平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国家在 1980 年,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率是 10% ,当年中国 2000 亿 GDP ,进出口贸易 200 亿,当时占 10%

在国际上,外循环与内循环有个基本的格局。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收入占 60% 以上,这个国家加外循环为主。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家 GDP 40% 以内,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内训话为主。我们国家过去的 40 年里经济有内循环也有外循环,但是以外循环为主。那么目前我们国家中央政府提的我国的经济新格局就是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那么这里我来说下基本的格局和分寸。

应该说, 50-80 年代,我国经济是内循环为主,内循环占 90% ,进出口贸易占 10% ,是绝对的内循环。从 80 年到 21 世纪初,这个 30 年,中国形成了进出口贸易占 70% 的状况,所以是个外循环为主的状态。 2006 年中国加入 WTO ,那一年进出口贸易占 71%

这个外循环的状态, 2007 美国经济危机,他们的进出口畏缩,影响了我国 2007-2010 进出口受损,外贸额占比下降了约 3-4% 。但我们做了四万亿投资(年度 GDP20% ;目前 100+ 万亿 / 年),对冲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所以保持了 2 位数增长, 07 08 年一直到 10 年我们每年的 GDP 增长还能达到在 10% 以上。其中只有 2007 年上半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最厉害的时候,我们的 GDP 增长掉到了 4% 左右,但下半年我们就把它拉回来到了 7% 以上了。第二年又回到了 10% 以上。

大家现在听 4 万亿好像量不大,但那个时候,中国的 GDP 每年才 20 多万亿,就是个 20% 、是个很大的占比。现在每年 GDP100 多万亿的时候,那 4 万亿听着就很小。当时中国政府这个措施非常有效。到 2010 年时,中国的进出口额占 DGP 比率就从 71% 下降到了 55% 18 大以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采用了新的做法,新常态跟现在说的内循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内涵逻辑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当时内循环为主的格局还没达到,是用了“新常态”来描述。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而不是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原来的三驾马车拉动的方针。所以那个五年,进出口额占比又降了 17% ,我们到 2016 年,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占比 38% 的状况,成了内循环为主。也就是说, 10 年间,我们主动地将进出口贸易占 GDP 比率降低了 33% 。大家现在看我们 2023 年,都在 38% 左右,内循环为主。大家会莫名其妙地以为是特朗普搞贸易战、拜登搞贸易封锁给封锁下来的,或者是疫情使得国际供应链把供应链打破碎了,如果那样看的话,就把我们看遍了,其实 2016 年时进出口贸易占比已经是 38% ,我们并没受贸易战、贸易封锁的影响进一步下跌,我们始终保持了 38% 的占比。体现了我们经济的韧性和特性。

那么这段,我是讲中国经济已经从进出口贸易占 GDP 总量的 71% 的外循环为主、转变为了如今占 38% 的内循环为主。这是我们的内在选择。

这一百年,只要是被称作世界经济强国的那些国家,都是内循环为主的。他们都是开放的,但是在开放中都并不绝对地去开放。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过去的 50 年间,任何一年它的进出口贸易额占 GDP 总量比率都在 30% 左右,去年约 28% 。那么欧共体 27 国,去年进出口贸易额占 33% 左右。那么日本,分两段来看: 45 -75 年,日本是一个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碎了的经济体,产业重新振兴,那个 30 年间,它是外循环为主,进出口贸易占 74-75% ,绝对的外循环为主几十年。到了 75 年以后,差不多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的 40 多年,他的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35% 左右。

我举的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你只要是强国,强国的经济逻辑一定是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这是一个内在的选择。

所以大家千万要看到两点:第一、中国经济 2016 已经进入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 2017 年中国 19 大提出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新格局的说法,这个说法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格局,而不是说再要走 20 年过渡到新格局。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就是因为 2016 年实现了这个目标。第二、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新格局是特朗普贸易战打出来的、是疫情下我们被动应付适应出来的,事实上这 6 7 年,中国的进出口表现出坚强的韧性、稳定的态势。我们会更高水平开放、更高程度开放,但不一定再用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来拼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我们会进一步开放,但它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力度与高度,已经到了拐点。

3. 第三个概念, 中国是和平崛起,绝不会走侵略者的道路去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我们也不会用金融、经济的强权,像世界上某些国家那样去薅羊毛啊、去收割别人国家的财富、用强权来推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4. 那么,这 3 条路之外,中国最能够发展自己的后劲的,就是全要素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全要素生产力: 就是在传统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即资源、劳动力、货币资本投入的同时,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的推进,更多地依赖分工细化、协调、服务这一类的生态环境来推进,进一步依靠基础性的制度改革,使得生产关系有效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意义上,这些基础性的制度分工服务的生态的环境的推进、各种技术进步、加上前面说的传统的 3 要素的投入,形成全要素生产力,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占由全要素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在 GDP 总量占比为 50% 以上,好一点的甚至到 60% 。那么我们的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占比,只占到我们经济增长的 20-30% ,我们的全要素推动目前只相当于美国或者欧洲的 40%-60% ,只有人家的一半。即,美国人假设有 1.5% 的经济增长的话,其中一半是由全要素推动的动力,在这一点,中国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从现在 20%-30% 的水平发展到未来的 50%-60% 的话,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是这一块。

那么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现象就是社会的进步是因为全要素生产力的推进。这是主要的特征。所以中央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中国当下经济有后劲地发展、高质量地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发展动力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唯一的选择。中国已经不可能用我们前面说的用传统的要素投入来拉动了,完全靠开放、外循环为主也不可能,中国的核心利益要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并进。

全要素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现象、核心的指标,那么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潜在的潜力,就是全要素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动力。

以上是我今天讲的第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

接下来的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就专门讲下技术进步。第三部分讲分工、合作。第四部分讲企业的组织、产业的组织。第五部分讲生产关系问题。后边这四块是跟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关系。所以后边的这四部分,是我今天真正要讲的新质生产力所确定的内涵、以及路径。

02 第二部分首先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切生产力往前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明白,新质生产力所涉及到的技术一部,有 3 个要点:

1. 360 行都可以有技术进步,但并不是每一行的技术进步都可以被称作新质生产力。能被称作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贯穿人类发展各个文明时期,一直只有 5 个大的板块: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物医药、新的数字技术、新的高端制造。人类每一个时代,农耕时代有农耕时代的材料、农耕时代的能源、那个时代的生物医药、那个时代的数字信息传递方法、也有那个时代的制造,那个时候用铁器替代青铜器,就是一个材料的进步,对那个时候来说,铁器就是新质生产力,再往前推,青铜器替代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总之人类发展过程中须臾不能分离的就是这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可以衍生出各行各业。

在当下,新能源板块可以分出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的装备,等等。现在我们国家十四五中央口径, 9 大战略新兴产业,是由 5 大板块延申出来归纳出 9 大战略新兴产业, 6 个未来发展方向也是, 9+6 一共 15 个行当,都是跟这 5 大板块有关的。

过去一百多年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化,每个时代都是这 5 个板块颠覆性地改变世界。新质生产力就是跟 5 大板块相关,中国政府口径 9 大新兴产业以及 6 大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一定不要泛化、庸俗化。

第二个概念:新质生产力一定是颠覆性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小改小动。颠覆性技术进步,有 5 个层次:

1. 理论创新,量子力学通信 – 科学理论的创新

2. 颠覆技术性创新。例如,当年的 4G 5G 的手机,当年贝尔实验室有十多个诺贝尔奖技术创新。

3. 工艺流程颠覆性创新 - 大规模制造离不开的 - 汽车工业已经一百多年历史,每个车 1 万多部件,其中发动机 5 千多部件,电动车的无级调速、马斯克电动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将汽车部件减少了 80% ,在工厂专门搞了一万两千吨的压铸机。是颠覆性的创新。

4. 新的工具的创新:新石器、弓箭、铁器…芯片光刻机。

5. 新的要素的迭代:新的要素迭代了老的要素,发生新的动能。

每一个层次的发展,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进步。

第三个概念:每个时代形成的新质生产力都会进入千家万户,改变百姓家庭生活的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照相机、留声机,发生在 300-250 年前,其技术的进步及产量覆盖到全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 5 大件:汽车、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 100 多年前在美国发生,在中国是文革后、 8 90 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 70 年代,大哥大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进入千家万户,这会儿,人工智能来了,上世纪 40 年代,人工智能的创始人提出了人工智能的 8 个台阶:

1. 深度学习; 2. 增强学习; 3. 模式识别; 4. 搜索工程; 5. 机器感觉: 5 种,听、视觉、嗅觉、触、味,佛经说,人有 6 根,这 5 个感觉,就是人的其中 5 根; 6. 机器共识:人类常识、社会共识、各专业的共识、社会伦理尝试; 7. 大脑模型: chatgpt ,大语言模型; 8. 脑机互动、脑神经 - 马斯克的企业在做的事。

从上世纪 40 年代到现在,正好 80 年,每隔十年人类都是能够走上一个台阶,最近的 20 年就是到了 Chat GPT 、脑机互动。现在 8 个台阶走完了,还没其他人想出来,接下来的还有几个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世纪 40 年代,图灵描述出这 8 个台阶,是多么伟大。这 80 年,人类就是走了这条路径。那么即将进入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阶段。将形成对社会改天换地的新质生产力,并产生 AI 的家庭 5 大件。

比如机器人 - 4 亿个家庭, 4000 万台,规模巨大。陪家里老人聊天打麻将做家务、做向导领路,陪小孩读书 --- 家政机器人。还有秘书式机器人,再有脑机互动, AR VR ,还有就是自动驾驶车路云,以及 3D 打印,等等。

下一阶段,我们各个地方竞争,要干的是,新 5 大件,覆盖中国、推销到世界,应该是一步领先,全面通吃。搞这个创新。

如果 20 年之后,又发生这 5 大件都是美国发明、中国制造,那我们就真的会很丢脸。我们至少有那么有几件我们领跑、另外几个我们并跑,那才能说我们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03 第三部分分工协作、服务产业的发展。分工越细,越需要协调,越需要服务。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了新质生产力占主导的阶段,它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生产服务业的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化 - 生态环境、发展空间。

10 个门类:分工细化产生的服务

1. 产业链相关的一切科研创新。

2. 产业链运行,各种零部件及供应商的准入、检验检测。

3. 物流全球化配送准确到位。

4. 金融清算结账 、流动资金贷款、上市、租赁抵押各种 Ritz

5. 生态环保绿色低碳。

6. 数字化服务。

7. 产成品销售贸易批发零售,线上或者线下。

8. 产业链品牌商标专利保护、推广。

9. 会计服务、法律 、各种专业信息、政策…

10. 售后服务,不只是三包,持续更新软件,不是原来的微笑曲线,现在是马脸曲线,马脸公司的产业链集群。

一个推动新质生产力良好发展的社会,它就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产生 5 个宏观的指标衡量这个城市、国家,其生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水平是高还是低:

5 个宏观指标非常重要。

第一个指标: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家 GDP 比重。

美国是世界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他的生产性服务业最近 20 年始终达到 GDP 50% 多,我们知道美国的农业只占 GDP 2 个百分点,工业只有 18 个百分点,它服务业的 60% 都是生产性服务业,货真价实;欧共体的 27 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 40% ,生活性服务业 38% ;日韩英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在 40% 以上;中国生产力体系最大的短板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27% 、非制造业的工业 12% 7% 农业, 54% 服务业,其中 3/2 生活性服务业即 36% (衣食住行教育康养旅游…),生产性服务业占 18%, 差距在这里,农业、生活性服务业都不比人家水准差(但人均耕地面积小,农民的收入就比发达国家少),制造业也不差,

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到 30% ,增 15 万亿,产值 30 万亿– 都是皮包公司,绝对增加几千万服务业就业岗位,把目前的写字楼过剩都填满,是写字楼建得太超前,所以解决房地产问题,首先把生产性服务业搞上去。然后,高质量制造就会上去。

苹果在中国造手机:国内企业拿了 170 亿(毛利 10% ;国内制造业平均毛利为 7% ,所以大家还是高兴得);那苹果凭什么拿走 3/4 的利润?因为它从设计、物流、金融清算、市场准入、绿色低碳、数字协同、线上线下贸易、售后、金融都是他搞的– 生产性服务业的 10 条都是它做的。

中国仅有华为有此功能, 10 条它都自己全包,它没有厂房。 70 万平方的办公楼,几十万员工,制造外包,是中国企业里利润最高的,每年 1000 多亿研发费支出、花掉了营业额的 20% 花在研发上。

第二个指标: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

当今世界全球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量 30% (生产性,生活性)。我们国家每年 3000 亿生活性贸易,如旅游、宾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很少。但苹果,每年从中国拿走 500 亿美金。我们的 GDP 里很大一块是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我们只长骨头不长肉,肉都让别人拿走了,质量不一样,要害:生产性服务业要到位。服务贸易的输出输入,去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输出输入只找到进出口总额的 12% ,全球是 30% ,这个指标我们的表现偏低,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只看见人家进来,不看见我们出去,或者很少的出去,比重偏低。

第三个指标:嵌入在终端产品中的服务类的价值的占比。

任何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一旦上去了,高科技产品里面服务的含量多了,高科技产品里的硬件嵌入的、高端的终端,硬件只占产品价值的 50% 不到,然而它的软件、操作系统、专利及各种服务要占 50% 以上,即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到了终端产品里。那么意思是,越是高端产品,服务价值越高。这也是个宏观指标。

第四个指标:独角兽占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重。

你是新质生产力话你的独角兽企业多,那么资本市场也是个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资本市场里独角兽占比,例如美国占到其资本市场总市值的 30% ,他们资本市场一共 40 多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近 100 万亿人民币。我们国内股市目前 70 多万亿人民币,里头也有科技创新类的,占我们股票市场市值 10% 不到, 5 万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意义上,我们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独角兽性质的企业占比不高。

第五个指标:全要素生产力拉动增长占 GDP 总额的比重。

如果全要素生产力拉动增长占 GDP 总额在 50% 以上,那就是新质生产力比较好的社会、宏观经济标志。

5 个比重的核算,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04 第四部分:一切科技创新、一切分工细化、都会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五千年来、三千年来,都体现这么一个逻辑。在农耕时代的制造业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小作坊。

1. 到了工业化时代,产能巨大地发展,生产力体系产生了公司制,大而全、小而全,全球化,工厂、车间、包罗万象,出现了一定的合作,

2. 三国四方脱拉斯利益联合,由 5-6 个企业合作完成,脱拉斯的联合,巴斯夫…等 7 8 个集团,中国政府的规定当时是 1-2 亿的项目发改委批、 2 亿以上国务院,我当时 90 年代末任上海市经委主任,就发改委申请改进审批程序,一次性批准大的总金额项目框架,下面具体的项目授权给发改委与地方政府一起签。这样的审批方法的改变,促使了这些三国四方的脱拉斯一起来投资。这项目 2003 年投产竣工,到今天 20 年,重来不亏损、重来都盈利,重来没人跟他们竞争,这类产品别人做不了。

3. 随着产业链的分工、全球化的展开,出现了一批 3-7 开、 4-6 开,自己做一部分核心部件,其他外包给了世界范围的各种企业做。例如汽车,龙头企业自己做总成、车身,其他都包给其他零部件厂商。空调、冰箱、洗衣机都是这种产业链。然后到了电子产业, 2-8 开,龙头企业做 20% ,剩下的 80% 的零部件上千个外包,象我们小米等电子产品长久,都是这么做。再进一步,就出现了,我前面说到的任正非的华为、苹果、微软,他们专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产业链的生态、产业链的价值链、产业链的灵魂。硬件制造外包给代工企业,那些代工企业把硬件制造干完。代工企业一般自身承担 20% 的硬件总装、同时又管理者 80% 的零部件外包给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是它在管。台湾了不起的地方, 8 个台湾代工企业,从 90 年代一直到现在,近 30 年,包括广达、英业达、伟创力、富士康等 8 家代工企业,他们把全球电子产品 75% 的制造都包圆了,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很了不起,制造业能力很强。

那么这样我就把产业组织在全球化趋势里不断发展的形态说了。但我今天真正想阐述的,是后面的这个环节:产业互联网 + 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的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个概念,后边半句是各种产业链集群发展的概念,前面加了个产业互联网,扯到了一个数字化要素怎么跟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我们说数字化,当今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最简单的说法一共 5 个环节:

1. 大数据

2. 云计算

3. 人工智能

4. 区块链

5. 移动互联网。

5 个环节,每一种都是数字化技术的代表。每种都可以深度地开发、不断地开发,进行颠覆性创新。例如, 5G 6G ,就可能是地面基站与宇宙空间相关联的钛赫兹的一个通信时代。所以 5G 6G 将是非常划时代的进步。芯片不断发展,网络通信能力不断提升,这 5 个环节它自己构成了一个制造产业体系,有个几万亿、几十万亿。整个环节,如果串在一起,比如,万物万联、万物发声、人际互动、智慧网联,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如果为传统产业服务,中央就把他命名为传统产业数字化,。第一个环节如果是为数字产业服务,科研、创新…就是数字技术产业化。去年我们数字技术产业化是 16 万亿。但中央更重视的是数字技术 5 个环节形成的网络,这个网络要为传统产业赋能。我们有 100 万亿的工业产业,也有 100 万亿的商业和贸易,这两个百万亿如果一旦被数字技术赋能,它至少产生 1%-10% 的附加值,那就是几十万亿的 GDP 就会冒出来,这一块是中央最重视的。那我们要说这 20 年数字化业务对传统产业赋能我们做了什么呢,从理论上说,数字化业务是个网络,里面有大数据、云计算、有人工智能、有区块链,有移动互联网,形成了万物万联的网络。这个网络,你如果把一个城市网起来了,智慧城市,那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产业互联网。你如果把一个行业网起来了,比如服装行业,那从行业的全球需求预测、潮流的分析,到因此而形成研究开发、然后让制造业去制造,制造的时候几万个中小企业为这这几千个企业配套,下一个环节就是物流,采购也罢、销售也罢,最后通过物流把产品运到全球一百五十个城市,几百个销售点,还有线上的 B2B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