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化浊
从文化浊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前9!外国人坐不住了: ... ·  11 小时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情绪疲惫的你》:觉察自我是一场精神的归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化浊

锁的意义

化浊  · 简书  ·  · 2018-02-07 11:38

正文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小白兔呀,开门,我是你狼外婆。

哎,例行脑抽,例行脑抽。今日话题是“锁的意义”。锁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冰冷、无声的拒绝,也是某种扭曲意义上的“安全感”,更是一种看似必要实则意味深长的“额外负担”。

这不新租了个房子么,前两天下楼吃饭的时候,一时大意忘带了钥匙。待重新上楼时才发现,面对被锁上的大门,整个人欲哭无泪。

偏偏房东还住的远,我一个人下班晚高峰公交兼地铁,还打了段的,辗转小半个城市才从他那拿到备份的钥匙。待门真的被打开时,已是满心疲惫。

这是“锁”带来的不便。因为太普遍的缘故,大家已不把此种不便当作不便,反而习以为常,甚至在此之上产生了依赖,仿佛一把锁能带来安全感。出门一旦想到自己未锁门,整个人便会立刻局促不安。

这种想法太普遍,太平常了。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何会如此呢?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有贼心。锁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人普遍有贼心。

其实与人们认为的恰恰相反,锁并不是必须的。远一点我们读史书。常能看到某某年某某代,百姓们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记载。近一点最近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杭州一栋老纺织厂员工楼还保留着门不上锁的习惯。

你看,锁这个东西并不是必须的。当他成为一种必须时,整个社会便会为此付出许多额外的负担。

我们可以把锁的意义作一个引申,任何强制的规矩都是一种枷锁。最基本的公交车上车买票便是一种强制的规矩,一种枷锁。

我们每天都挤公交车,上公交车效率最低、最堵的阶段便是人们一个个排队刷卡、投币。如果人人都能自觉,都没有逃票的心思在。那么大可以只在车站上放一个投币箱,大家在等车的时候就把钱给付了,公交车一来随便上即可。这效率无疑是更高的。

只是不能如此吧,因为我们(尤其是我)存在着逃票的心思。所以才会有强制的规则,即牺牲效率又让人不自在。你看,枷锁的存在,首先是因为人心有瑕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