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39] 张旭、车树昇:《林纾年谱长编(1852—1924)》,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89页,第89页。
[2] 参见刘荣平:《论林纾的学词方法和词的创作》,《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
[3] 需要注意的是,宋元绘画的题名,不一定是作者原命名,今日所见多有后世鉴藏家为前代绘画定名的情况。此处判断主要考察了作者在绘画上题写的原命名,或绘画产生同时代人的称名。
[4] 楼钥:《攻愧集》卷七〇,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201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944页。
[5] 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一“王叔明自题画卷”条曰:“余观《邵氏闻见录》,宋南渡后,汴京故老呼妓于废囿中饮,歌太白《秦楼月》一阕,坐中皆悲感,莫能仰视。良由此词乃北方怀古,故遗老易垂泣也。”(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七〇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6] 元末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曰:“‘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友人张叔夏赠余之作也。余不能记忆,于至治元年仲夏二十四日,戏作碧梧苍石,与冶仙西窗夜坐,因语及此。转瞬二十一载,今卿卿、叔夏皆成故人,恍然如隔世事,遂书于卷首,以记一时之感慨云。季道陆行直题。”(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3页)
[7][65][66] 饶宗颐:《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一三《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第282页,第283页。
[8] 沈周《渔家傲词意图》,即于画上题《渔家傲》自作词;《柳梢青词意图》,则于画上题《柳梢青》自作词。
[9] 按张炎原词作:“折梅花、横挂酒壶归。”(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11页)
[10] 参见高居翰:《日本江户时期的诗意画》,范景中、高昕丹编选:《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369页。
[11] 参见张克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绘画中的接受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9—80页。
[12] 徐玲:《后世对宋代诗歌的图像呈现》,东南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13] 参见王晓骊:《文学接受视角下的词意画研究——以〈诗余画谱〉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董涵露、周江、罗欢:《以明代〈诗余画谱〉为例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文本的图像诠释》,《艺术品鉴》2020年第14期。
[14] 参见王晓骊:《词意画的变迁与宋词接受》,《学术交流》2013年第2期;《题画词和词意画——“诗画一律”背景下的文人词创作和接受》,《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5] 参见吴企明、史创新编著:《题画词与词意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魏新河编著:《词学图录》,黄山书社2011年版;赵宪章主编:《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16] 张克锋认为,明清时期“诗意画、词意画比宋元两代有大幅增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绘画中的接受研究》,第27页);魏亮亮指出,“词意画经长期的建设与积淀,在清代中期以后走向发展鼎盛”(魏亮亮:《呈象与体义:明清及民国时期词意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
[17] 参见魏亮亮:《呈象与体义:明清及民国时期词意画研究》。
[18]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19] 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0] 张亚圣编著:《画史清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21] 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22] 熊宜敬:《百年何衰?立言反正!——读〈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第7页。
[23] 薛永年、杜娟:《清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24] 丁枫:《高尔泰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25] 参见魏泉:《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文史哲》2004年第2期;朱春雨:《曾国藩幕府“簁邰唱和”与晚清文人的群体认同》,《苏州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谢文韬:《“门存唱和”与清末诗学地域性的初步消解》,《文学遗产》2020年第2期。
[26] 谢海林:《“为宋人寿”:李彦章与嘉、道年间宋诗风的流衍》,《文艺研究》2021年第9期。
[27] 曹明升:《清代宋词学初探》,《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
[28] 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曰:“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撰,尹文汉点校:《斐然集》卷一九,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373页)
[29] 姚椿:《万竹楼词引》,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卷一一,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3页。
[30] 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01页。
[31]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30页。
[32] 胡晓明:《落花之咏:陈宝琛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之心灵诗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33] 陈寅恪:《赠蒋秉南序》,《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2页。
[34] 陆胤:《“哀六朝”:晚清士大夫政教观念的中古投影》,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年版,第198页。
[35] 山东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编:《吴昌硕艺术展》,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00页。
[36] 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七,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48页。
[37] 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8页。
[38] 邓云乡:《云乡丛稿》,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8页。
[40][48] 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第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版,第3080页,第3080页。
[41] 朱万章:《嘉瓠楼书话》卷三,北京出版社2021年版,第211页。
[42] 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43]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傅飞岚总结说:“文人画家更重视于博览群书,而非技艺精湛。”(傅飞岚:《墨戏:中国的诗与画》,《跨文化对话》第39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44][46]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第140页,第138页。
[45][75] 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第4411页,第4412页。
[47] 陈师曾认为,文人之画则荒率、质朴、瘦硬、简浑、雅淡,画家之画则工整、华丽、软美、细致、浓缛(《中国绘画史》,第141页)。
[49] 陈廷焯撰,孙克强主编,孙克强、赵瑾、张海涛、杨传庆辑校:《白雨斋词话全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90页。
[50] 林纾:《宋人词意图》,保利山东2015首届拍卖会拍卖图录。
[51]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5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页。
[53] 吴昌硕:《鹤逸画张子野词意》,朱关田校辑:《吴昌硕题画诗》,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
[54] 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启功谈艺录》,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7页。
[55]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56] 清人填词图“以绘景为主,所谓‘景’通常都是一处园林或荒涯水涘边的房屋”(夏志颖:《论“填词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57] 蒋宝龄撰,程青岳批注,李保民校点:《墨林今话》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91—392页。
[58] 余辉:《故宫藏画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页。
[59][62] 参见吴企明、史创新编著:《题画词与词意画》,第10—11页,第288页。
[60][77]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222页,第3484页。
[61] 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卷二,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0页。
[63] 林纾:《春觉斋论画(外一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页。
[64] 陈琳琳:《论中国古代诗词的图像诠释——以明代〈诗余画谱〉为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67] 秦祖永撰,黄亚卓校点:《桐阴论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3页。
[68] 范玑:《过云庐画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清代画论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94页。
[69] 彭玉平:《论词之“松秀”说》,《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
[70]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59、969页。
[71] 王叔重、陈含素:《吴湖帆年谱》,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532页。
[72] 周邦彦著,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清真集校注》卷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3页。
[73]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第1651页。
[74] 方濬颐:《唐宋元三朝画册》,《梦园书画录》卷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76] 《清代宫藏书画集·清代卷》,中国书店1998年版,第187页。
[78] 唐永余:《改琦〈玉田词意仕女轴〉赏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都会遗踪》第8辑,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79] 《陆俨少自叙》,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80] 王晓骊:《词意画的变迁与宋词接受》。
[81] 严迪昌编著:《近代词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页。
[82] 冯班撰,何焯评:《钝吟杂录》卷五,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9页。
[83] 叶维廉:《中国诗学》,黄山书社2016年版,第216页。
[84] 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85] 陈文述:《葛蓬山蕉梦词叙》,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卷七,第682页。
[86] 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4页。
[87] 罗思德:《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复旦学报》2015年第4期。
[88] 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李佩桦等初译,王嘉骥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43页。
[89] 欧阳修:《生查子二首》,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三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