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把叔设为
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文
后台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特别推送,好梦
文 / 在风
订阅号 /
莫问大叔(id:mowends)
“巴黎圣母怨”
昨天巴黎圣母院大火,猛烈汹涌,800年历史毁于一旦。
但没想到火气最重的,是在我们的朋友圈。
人群无非分为两种:
一种是“苍天饶过谁?”
另一种是“你不配谈论巴黎圣母院!
因为你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
双方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愤怒。
但这大火在朋友圈蔓延36小时后,我越来越觉得不妥:
好像哀悼巴黎圣母院成为了政治正确,不哀悼就成了冷酷无情。
或者好像哀悼巴黎圣母院就成了圣母,不哀悼就是爱国。
其实,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战争有罪,艺术无罪。
失去哪一个,都让人为之心痛。
求同存异,但不必偏激,其实,没有谁比谁高尚。
我们都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没有谁占据着绝对正确,这个世界上,最歪的三观,就是那些自诩三观正的人。
三观正有多可怕?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经典文学名著下,就有许多用三观来绑架的人:
比如《包法利夫人》的女主被认为是爱慕虚荣的白穷美,让人三观尽毁。
比如
《英国病人》也被“三观”一词吊起来打。
但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部分,却被世人忽略了。
女主角凯瑟琳在沙漠的洞穴中写下:“我们在一个真实的国家中,而不是地图上描绘的那些有边界的、以统治者命名的国家之中……我想与你、与朋友们走在这样的地方,走在没有地图的地球上。”
这其中所包含的对战争反思和对人类孤独底色的描绘,都足以撼动人心。其实不应该仅仅淹没在三观的骂声里。
毛姆说:“作家的职责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一个人动不动就拿“三观”来说事,动不动就拿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别人,批斗别人。
有时候,不是别人三观不正,是你的三观太年轻,根本经不起推敲。
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想起多年前,诗人作家木心入狱。
当时监牢的人想:
“这小子准得弯着腰爬着出来。
”
可坐牢期间,木心断了两根手指,受尽折磨。
但在出狱时,木心只是悲痛地感慨了一句: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多年后,梁文道评价道:
“你不觉得木心像坐过牢的人,他精气神很足,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木心回答: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
这个故事当年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
就是不管事发突然,还是世事荒诞,我们可以感慨,可以缅怀,但不应该随意进行批判。
除非你经历过同样的黑暗,你才有资格说出那句“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