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叔讲故事
凯叔讲故事,睡前故事,哄睡神器,著名主持人、两个女儿的爸爸光头王凯给孩子讲故事。凯叔讲故事官方唯一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凯叔讲故事

孩子读懂《水浒传》需要这几点引导,很多家长还不知道!

凯叔讲故事  · 公众号  ·  · 2025-01-06 12:00

正文


-“


“水浒传,孩子现在听,合适吗?”


这是好多父母乍听“水浒”时的疑问。


不让孩子接触吧,有点儿“不甘心”: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语文课也教,还是中小学新课标指定读物,被当做刻画人物、描写场景的作文范本。


可让孩子读原著吧,理解不透,再学去些“皮毛”,影响了三观怎么办……


我特别能理解为人父母的隐忧,毕竟书中的确有“打打杀杀”、敏感露骨的情节。


但它的文学价值、精神力量,值得孩子们去品、去聆听。


所以,这部《凯叔水浒传》,我们首先是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汲取精华,“绿色”改编。


让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故事,让孩子见识江湖儿女的一身正气,感受英雄顽强抗争的精神,为以后独立阅读全本打基础。


其次, 把《水浒传》的“文学性”彰显出来,不愧对“四大名著”的称号


那什么是文学性?在我看来,一曰“美”,二曰“逻辑”,三曰“人性”。

让语言对仗、押韵,写出平衡的美;

细节得合理,符合客观规律;

把人性之“私”,表达出希望来。


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社会人生书,那么, 《凯叔水浒传》,就是一部给孩子的少年成长故事

给它录音的过程,感触实在是太多了。毫不夸张地讲,《凯叔水浒传》是我从业二十多年来,没有一部作品所消耗的体力是超过他的。


我希望,听过《凯叔水浒传》的宝贝儿, 能像水浒英雄们那样,始终保有一份善良的初心,逆风向上,痛快成长


我们故事里见!





为什么给孩子听《凯叔水浒传》?


在孩子的识字量小、理解能力不够,尤其是三观还没建立前,啃《水浒传》全本很难,消化起来更难。


所以,我们反复问自己:给孩子的“水浒”,该是什么样子?


原著的底色,透着“悲凉”。江湖也好,庙堂也罢,复杂而残酷,好汉们是被“逼上梁山”,提刀求生存。 对孩子怎么讲更合适?

难道原著里就没有亮色吗?

当然有。

宋江的仗义疏财,武松、武大郎的兄弟情深,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李逵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我们会保留这些原著中的正能量,剔除血腥暴力、晦涩阴暗、敏感不适的情节。


给孩子听的“水浒传”,是积极的、明亮的。


拿大家都很关心的,“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举例来说吧。

原著以“潘金莲”的角度展开叙述,情节和文字描述,很敏感。


如果还以原来的叙事线写,简单地修改字词句法,势必还会被框在“金莲”的思维里,绕不过与西门庆的对手戏。


怎么办?改视角!

我们反复研读原著,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情感线,实际上,也是“侦探”武松发现问题、寻找线索、侦破案情的推理探案线呐。

改,切换成武松的角度讲一个“破案”故事!

英雄武松推理破案,为大哥平冤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还能跟着剧情锻炼思维能力。



另一个让父母担心的是“母夜叉”孙二娘。


原著中,她与菜园子张青在十字坡开黑店,有如下惊悚的描写:


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

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我们将这段改为:


大树十字坡, 客人 谁敢那里过?

肥的切做馒头馅,

金银全不剩,

瘦的却把去填河。

沾酒不得活。


这样的细节处理,就将孙二娘夫妇的“凶残肢解”,降级为“杀”人越货,减轻孩子收听的心理负担。


我们有信心,没有过度的感官刺激,不挑战价值观底线,故事一样出彩。



在英雄人物的刻画上,前有施耐庵大师笔墨示范,后有热播电视剧深入人心。


我们的声音大戏,怎么让这108位好汉扎根在孩子心里,是个难题,但也让人特别兴奋。


在研究了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事风格和心理活动后,我们发现了传统认知以外, 英雄们更真实的一面。


比如“ 人气明星”武松。

景阳冈打虎、为兄长平冤、醉打蒋门神、征方腊断臂等热血情节,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那他有脆弱的一面吗? 为什么会被发配?又是怎么一步步从青涩的“大男孩”变成“行者”的?

这些原著文本里没有直接说明的内容,我们也会诠释给孩子听,让“武松”,在孩子心中是真实的、立体的,甚至是熟悉的。

武松,内心有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单纯男孩”,有着强烈的守护亲情的责任感。 无论在外多么张扬“放肆”,见到了哥哥,就变成了传统而守礼节的好弟弟。


所以,当这份亲情遭到破坏时,仿佛变成了绝望的“野兽”,开始反扑……


而“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 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其实是一个细心周全、呆萌纯真的小伙子;


“及时雨” 宋江 ,则是个“有事您说话”的 社交高手


除了好汉,故事里还有众多人物,但在我们心里,没有一个人是小角色。


所谓“小角色”,会因为用对一个字而丰满生动起来;


大英雄,也会因为一句话、一个掀门帘的动作不合逻辑,而“人设”崩塌,走不进孩子心里。


所以,不给孩子“塑料”的人物,只创造鲜活的人物。


除了听好汉的热血故事,还听什么?


爸爸妈妈常用“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逆商。


有的化身“狼爸狼妈”,带着四五岁的孩子穿越沙漠,有的张嘴闭嘴“别人家孩子”……

但我们理解的挫折教育,从来不是刻意制造困难,或是激将法,而是当挫折来时,不怯懦,在经历磨折后,依然保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就像水浒英雄们那样。


我们想把108位好汉们 历经磨难,但不言放弃,坚持心中的正义,不向世界妥协, 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力量 ,传递给孩子。

这力量,不只融入故事里,还延续到生活中。

我们特意在每一集结尾处,给孩子留下一个互动问题, 通过互动,引导孩子由英雄的经历,思考生活中的自己。

建议爸爸妈妈,陪孩子听完故事后,和他聊聊这些问题,引导孩子开放式思考。


或许,孩子眼中的好汉们,会给你惊喜。


故事里,庙堂再高、江湖再远,终有结局,但榜样的力量,像种子,种进心里,不会消失。

(少不了的“名场面”,力求成为新的童年经典)



流传百年的写作范本,孩子怎么用?

爸爸妈妈常和我们“抱怨”,平时“口若悬河”的孩子,怎么写起作文来,就像变了个人呢。

写作文,实际上是写生活,写感受。

《水浒传》原著里的文字传神、用词考究,写活了大时代中的社会百态、小人物大英雄。

所以,我们改编时, 特意保留了一些经典段落,将施耐庵的笔法留在故事里,帮助孩子解决写作文时常常遇到的“灵魂三问”

1)怎么才能把人物写“活”?

故事中,孩子会听到这样的武松:


两道剑眉漆刷入鬓,一双虎目亮似寒星

虽只二十几岁青春年纪,却有不怒自威万丈豪情。


“两道剑眉”、“一双虎目”、“似寒星”,我们在这儿,使用了比喻手法。

让孩子听到“剑”、“虎”、“星”这样“看得见”的字眼,在头脑中与武松建立关联 ,形成“武松不怒自威”的印象。


2)怎么写复杂场景,才不乱?

《凯叔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故事场景,如何让孩子饶有兴致地听下去呢?需要调动起孩子的感官体验。

比如描写武松打虎:



老虎没给武松喘息的机会,它前腿 ,后腿 ,三步并两步,两步并一 ,尖利的虎爪伸出老远,纵身又是一


“伸、瞪、扑、跃”连续几个动词,让场景如同发生在眼前,能增强节奏感,避免叙述流水账。


3)学了很多写作手法,怎么用?

如果你听《凯叔水浒传》,就会发现,我们将十几种写作手法,融在了故事里。


比如这段:

薄雾含烟,青山如黛,片片黄叶将这一片苍茫世界点染出了些许生气。官道上,那一抹绛红色的背影,渐渐走远了。


这里用到了 借景抒情手法 ,以“薄雾”、“青山”渲染心情;“如黛”、“黄叶”和“红色的背影”,则是 色彩搭配、动静结合 ,能让孩子感同深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左右青春  ·  最好的修养,是明知不问
7 年前
D5大生活  ·  你哥这样良心不会痛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