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所名校内,
整理自软科、极目新闻、华闻周刊、环球网等。
2022年11月26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他的一句有关博士生补助的语录也迅速引起热议:
“中国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他们每个月的收入仅有3000多元,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
刘元春表示:
这样可以把博士生培养成顶级人才,能够安心的进行研究,同时也能正常支付(生活支出)。
一语戳中很多科研人的内心,终于有人关注到在读博士,真的穷这回事了。
在读博士,真的穷
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赠类奖助学金、以及“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学校、地域、专业等影响,在校博士生的补贴差异很大,但是放眼全国,
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再加上还得缴纳上万元的学费,
博士生们对于补助水平的回答基本都是“不够花”!
例如,西部某“双一流”高校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能拿到1.5万元学业奖学金,每月1600元研究生助学金,发放12个月,所以全年“收入”约有3.42万元。其中不计少数优秀者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一系列奖学金,
即每生每月大致收入为2850元。
再如北京一985高校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也能拿到1万元学业奖学金、2.2万研究生助学金、1万元左右助研津贴,全年“收入”约有4.2万元,同样不计少数优秀学生获得助教津贴、社会助学金等系列奖学金,
即每生每月收入为3500元。
与2000~4000元的收入相比,
更多的地方高校甚至仅在每月1500元左右。
曾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望省内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待遇”,再一次说出了博士生窘迫的现状。
该网友在留言中提出:
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属于脱产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有些学校,只发国家给的每年12000元的助学金,且学业奖学金占比由70%调整到 60%,新生入学奖学金改为只有硕博连读才可获得(硕博连读占比大概在5%),试想一下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甚至很多博士研究生都三十岁了,每个月只有1500元的补助,生活压力该有多大,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
对此,该网友在留言中强烈建议,省里可以统一地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如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在校生的科研基金等。
补贴不足,又没有正式工作和工资傍身,身在塔尖的博士生逐渐被生活压弯了腰。这种挣扎在温饱线上、入不敷出的现状甚至让不少向往读博的人,望而却步。
让博士生群体不再为“生存”而发愁,提高博士生待遇,已刻不容缓。
因补助低
名校博士生开展大规模学术罢工行动
不光是国内,因为博士生觉得补助过低难以生活,在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剑所名校内,也曾有超7万人开始过罢工行动,
他们要求学校提高工资,并且解决其他的诉求。而这些罢工行动也造成了学校科研和教学的停摆。
美高校科研人
停摆原因无二,有博士生想让学校明白,到底谁才是学校的科研中坚力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生Rafael Jaime说:
「从事大部分教学工作的是我们,从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也是我们。所以如果我们参与罢工,大学系统要维持正常运作是很困难的。」
30岁的Lavanya Nott是地理系的三年级研究生和一名学生研究员,她认为,和自己的群体做出的实际贡献相比,她们这次的诉求完全合情合理。
「实际上,加州大学系统基本上是由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生助教管理的,教授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我们讲的,大部分的论文是我们审的,实际进行尖端研究也是我们,
是我们为大学带来了大量资金。我们的要求仅占加州大学年度预算的3%。就大学的支付能力而言,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
由此可见,博士生补助低而带来的影响,正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暴。
提高待遇
高校要积极作为
其实较真来说,说博士生都像“乞丐”,当然是有些夸张的。刘校长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为了强调博士生的待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