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直播,听罗振宇讲了这么两个很值得琢磨的故事:
第一个:二战的时候一门大炮一般要配三个炮兵,这三个炮兵的职责很有意思,一个负责装弹,一个负责发射,一个什么也不干。为什么会有一个啥也不干的士兵?
原来最开始的炮是有牲口拉的,发射的时候怕牲口受惊乱跑,会有一个士兵专门负责在发射的时候牵好牲口。虽然二战的时候大炮都改成机械牵引,这个“牵马兵”的岗位一时之间还保留了下来。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吴伯凡老师小时候在农村,看到别人开着拖拉机特牛气,就跟人说自己也想上去开一下,结果自己开得歪歪扭扭如蛇爬。
“老司机”就告诉吴伯凡,开拖拉机不能总盯着方向盘,要向远处看,你要盯的不是方向盘,而是村头的那棵大柳树。这是“老司机”提供的开车经验。
罗胖用这两个故事想解释一个概念,叫“第一性”,概念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但这两个故事细细琢磨却很有启发,说几点我的思考。
我们做事经常会犯这么一个错误:
错把“完成某个动作”当目标,其实“这个动作”只是手段,即使完成得很好,也只是实现了一个“假目标”。
例如上面拖拉机的故事,其实“转好方向盘”只是一个动作,一种开车的“手段”,而吴伯凡老师真正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把车顺利地开到大柳树地下,这才是他应该认真盯着的“真目标”。
区分“真目标”和“假目标”看着很容易,其实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能分清。我举几个例子,看看你有没有搞混过这些目标。
我们花几十块钱买张票去看电影,刚坐下一会你发现电影很渣很无聊,你会不会弃票走人,果断放弃看这场电影?
我想不少人应该都有死撑到底的经历,反正我有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睡着三次的经历。我们的目标本来是好好享受电影时光,结果很多人把“撑到结束”当成了目标。
这样做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电影也没看好,睡觉也没睡好…别和我说你花了钱买了票不看浪费了,花出去的钱都是沉没成本,你因为看电影而没法干别的事造成的损失,才是这件事真正的成本。
再举一个例子,你是不是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课很多讲座,结果真正听完的屈指可数。当年囤书现在囤课,很多人是不是都在遭遇着这样的尴尬?大学的时候,我不仅囤书,而且囤电影,甚至一度以囤书为傲,这就是明显的错把手段当目标、错把书本当知识了。
如果一段信息不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影响,那它就不是知识,那些书我有些一次都没翻过,别说是知识了,它们之于我连信息都算不上。每年回家看到堆积如小山的书架,感叹人生苦短,一年就回家七天,那些书够我看一辈子了。
当我们习惯了某个动作,会不自觉地把“这个动作”当成了终极目标,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甚至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快感。
囤书给我们一种“拥有好多知识”的蜜汁假象,囤课给我们一种“我好热爱学习”的瞬间满足感,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只是假目标,我们“要学习”的真目标反而被抛在脑后了。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原理,叫
“奥卡姆剃刀原理”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通俗说,没必要的东西全都不要。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是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人的内心中都有“墨守成规”的坏毛病,所以才会出现上面说的没什么用的“牵马人炮兵”的故事。
这就提醒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复盘总结,找到其中没必要的东西,果断删掉。
例如一个小事情,工作时登录电脑端微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操作,不仅登录起来特别麻烦,而且不断弹出的新消息还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后来我装了一个软件pasteasy,不用登录没有干扰,打开蓝牙就能在mac和iPhone间自由传输信息,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不少时间。(关于pasteasy如何用,回头专文再讲)
以上就是我听故事听来的一点感想,总结起来一句话:
多抬头往远处看,找到你的“真目标”,而不是把手中重复的动作当目标。还有,时不时回头看,把那些没用的东西,果断删掉。
也许你还想看(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你该写一个fuck-it list了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可乐之之
(ID:kelezhizhi),作者化之之,独立咨询师,馒头商学院讲师、专栏作者。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