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洞察
协同16年历史,260万粉丝的“销售与管理”全媒体平台。聚合全球一流商业趋势观察家,以犀利的商业嗅觉,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洞察

苏北,“爆”了

商业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8-10 17:2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在上半年GDP表现中,宿迁、淮安等苏北城市的增速领跑,展现了苏北经济的崛起。文章分析了苏北地区经济的过去和现在,探讨了其在全国城市中的表现,以及苏南苏北发展差距的原因。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苏北转型崛起的关键在于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解放思想,激发市场活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苏北经济的崛起

宿迁、淮安等苏北城市在上半年GDP增速中表现突出,全部达到或超过江苏的平均线,展现了苏北经济的强劲增长。

关键观点2: 苏南苏北发展差距的原因

苏南苏北的发展差距主要源于产业结构、资源分配、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苏北地区依赖传统农业和重工业,这些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对居民收入的直接提升作用有限。

关键观点3: 苏北转型崛起的关键

苏北转型崛起的关键在于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解放思想,激发市场活力,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


正文

作者:熊志
来源:冰川思享号(ID: icereview
近日,长三角41市上半年GDP出炉,相较于上海、苏州、杭州等传统强市,来自江苏苏北地区的宿迁,可谓“亮瞎双眼”,同比增长达到7.3%,一举拿下长三角增速冠军的宝座。

宿迁的突然爆发,是苏北经济狂飙的一个缩影。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苏北的5座城市,全部开启了疾跑模式。

其中,紧随宿迁之后的淮安,增速达到7.1%,在长三角地区排名第二;最慢的盐城同比增长也有5.8%,和江苏平均线持平;徐州、连云港都超过6.0%,高于全国5.0%的平均增速。
在“散装”江苏,很长一段时间,被忽视的苏北地区,似乎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宿迁、淮安等地增速领跑,苏北是否正告别边缘化的塌陷状态,并重塑江苏经济格局?
01
就上半年的表现看,常常被歧视的苏北地区,这次确实扬眉吐气了一回。

苏北5个城市,全部达到或超过江苏的平均线,反观富庶的苏南,南京同比增长4.4%,在省内垫底;常州增速为5.6%,跑输了江苏的大盘数据……

苏北上半年的高光,只是昙花一现的偶然吗?

其实过去这些年,苏北地区的经济表现一直都不算差,今年上半年亮眼并非因为去年同期基数低。

以2023年为例,苏北“五虎”中,连云港GDP增速达到10.2%,排在长三角41市的首位,宿迁、淮安都为7.8%,徐州为7.1%,盐城5.9%。
将视线拉长了看,过去10年,宿迁经济的年增长率超过9.0%,GDP从2014年的不到2000亿规模,增长到4400亿元,翻了两倍多,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上升了27位。

连云港、淮安的表现和宿迁类似,GDP总量10年间也翻了两倍多。苏北的领头雁徐州,2023年的GDP达到8900亿元,将冲击万亿俱乐部,并且常住人口止跌回升,达到902万人。

苏北的这几个城市,虽然规模体量不大,但冲劲十足。得益于此,常被认为是边缘化存在的苏北地区,在江苏的经济份额不断提升。

江苏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

02

哪怕你不是江苏本地人,也多半在互联网上见证过,苏南、苏中、苏北网友相互开地图炮的场面,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鄙视链景观,让“散装”江苏长期背负着“内斗大省”的标签,挥之不去。

经济实力,决定话语权。鄙视链背后,是肉眼可见的贫富分化。

关于苏北概念的起源,学者韩起澜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书中,在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之外,还提到了一个扎心的观察——“一个名叫苏北的地方,只是在江苏北部相对于南部变穷时期才出现的”。

说得直白点,因为发展落后,才有了苏北的地理概念。

历史上的苏北人,曾因为社会动荡而四处逃难。现在的苏北,依然处于省内相对落后的位置,这就导致,在江苏省内的鄙视链中,苏北只能位居末端,甚至在一些语境下,“苏北人”都成了带有负面、嘲讽意味的概念。
但苏北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它包含了大量的偏见。

一方面,如前所述,过去这些年来,在资源倾斜、产业转移的加持下,苏北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它早就不是省内拖后腿的存在。

另一方面,苏北的落后,是省内比出来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苏北太贫穷,而是苏南的那几个城市太强大了,在它们的映衬之下,苏北城市才显得相对弱小。

如果放在全国横向比较,苏北的5个城市,其实已经足够优秀了。哪怕是GDP省内垫底的宿迁、连云港,也超过了4000亿元的规模,位于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且超过了乌鲁木齐、兰州等省会城市。

在苏州、南京、无锡等经济强市的光环之下,苏北的5个城市,存在感没那么强,并且经常成为互联网地域鄙视链的受气包,但在全国也足够“能打”,发展水平足以秒杀大片三四线城市。

再者,内斗的另一面,是激烈的城市竞争,各不相让,“十三太保”谁也不服谁。也正因如此,它保证了江苏经济的高度均衡性。

这一点和广东形成了巨大差别——数据显示,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为2.7倍左右,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珠三角和粤西北的经济差距达9倍以上。

03

苏南苏北的发展差距由来已久,加速崛起的苏北,想要追上自然绝非易事。

尽管近些年来,苏北地区一路狂飙,经济高速增长,但如果均摊一下,苏北地区的增速优势,在人均数据的映衬下会显得暗淡许多。

2023年,无锡的人均GDP突破了20万元,苏州也达到19万元左右,但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全都处在10万元之下。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除了盐城,其他4个苏北城市,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淮安39057.8元、徐州38089元、连云港35983元、宿迁32693元。
为什么经济增长快,GDP体量也不小,全都迈入了百强城市阵营,但民富水平却明显相对较低?

这当然不是人口众多能轻易解释的。

归根到底在于,它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传统农业和重工业,这些产业对GDP的总量贡献较大,但其附加值相对较低,对居民收入的直接提升作用有限。

比如,江苏的第一产业占比为4.3%左右,而苏北5市的第一产业占比,几乎达到了10%左右。

再以徐州为例,作为苏北5市的领头羊,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后备军,徐州早期的发家就是靠煤、铁等资源。如今,这座“百年煤城”,在资源枯竭危机后加速转型,但钢铁、煤炭、电力等资源型产业,仍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这类重工业体量大,而利润率和附加值偏低,加上大多为国有部门掌控,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都被央国企拿走了,在居民收入方面,GDP增长的造富效应自然没那么强。
就像江浙一带之所以富庶,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高度同步,它正是建立在发达且极具活力的民营经济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广泛惠及广大民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