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成绩扑街的现象,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原因。文章提到了环境对文化土壤的影响、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对电影宣传的冲击、电影票价上涨等问题。作者还质疑了电影营销手段的一锤子买卖方式,呼吁电影行业拿出诚意和实力,提高电影品质。
文章分析了电影行业面临的环境、文化土壤、短视频冲击、票价上涨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是导致暑期档票房扑街的原因。
作者质疑了电影营销手段的一锤子买卖方式,批评了过度宣传和忽悠观众的行为,呼吁电影行业拿出诚意和实力。
作者提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烂片免疫,不再愿意花钱支持那些把观众当韭菜的电影,这也许是行业最大的鞭策。
一下子就步入 9 月开学季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暑期档的电影票房成绩相比去年大跳水,甚至可以用「扑街」来形容了。基于此,有从各种角度分析原因的,从环境问题到文化土壤,从短视频冲击到票价飞涨等等。
比如有人认为,环境造就了文化土壤问题,在当前的环境下,严肃艺术的生长空间有限,想拍出高质量的电影,比登天还难;也有的说短视频和短剧的崛起,直接把长篇大论的电影打得落花流水。毕竟,现在只要在社交媒体上随便刷一刷,就能看到电影的各种「精华片段」,看完感觉也没必要再花两个小时坐在影院里了;还有的说大环境消费降级等问题,体现在诸如电影票越来越贵,而投资者也变得谨慎,拍电影的投入越来越少,制作成本下降,自然好作品也越来越稀缺。
等等上述这些原因分析,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作为一个也挺愿意去影院看电影的普通观众,我的直观感受是,今年暑期档票房扑街,会不会单纯是因为烂片太多了呢?没有哪一部电影特别吸引人,甚至很多都提不起去看的欲望。让你心甘情愿掏钱走进电影院的电影,少之又少。看到一句特别扎心但又很真实的评价:现在的多数电影啊,哪怕是有盗版都懒得看。这话虽然残酷,但很现实,电影品质不过关,连观众的兴趣都提不起,那还幻想什么高票房呢?
不知道是不是我错觉,总觉得近几年的电影营销给人像是在做一锤子买卖,说白了就是骗你一次挣这一次就行了,至于回不回头客的再说。基本上甭管啥类型啥主题的电影,营销手段都千篇一律。特别是一些号称大投资的电影,宣传的重点根本不在电影本身,而是在如何蹭热点,把消费者情绪炒起来。于是,在宣传期各种忽悠,在排片上过度发力,结果就是水军、营销铺天盖地,观众一次次被「忽悠」到影院「遭罪」。诸如满什么鬼,热什么玩意的等等,基本都是让你满怀期待地冲进电影院,结果吃了一坨翔出来。
类似这种操作,一次骗就算了,两次忍着,三次?真当现在的观众智商欠费了?事实上,现在各种其实越来越清醒了,眼睛也越来越明亮了,毕竟现在很多观众连看盗版的欲望都没了,这次暑期档票房扑街恰恰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诚然,确实有些文化土壤的问题让某些电影要么被剪得前后不着边,要么在剧情上各种扭捏不自然。但这也不能成为拍一堆烂片的借口吧?实在拍不出好片子,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没有好本子?是否给编剧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报酬?一部片子的利益有多少是给到编剧的?
真要不行也别硬生生塞一堆烂片来滥竽充数,做个人吧,别再想着糊弄观众了。与其在宣传上玩弄情绪、在营销上搞恶性竞争,不如拿出点诚意和实力。否则票房扑街也是情理之中。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些套路免疫,观众的流失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最后说句直白的,这次暑期档票房扑街未尝不是好事,毕竟不花钱支持那些拿观众当韭菜的烂片,或许也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鞭策。
推荐阅读:
一份全方位保障清单。
公司一年不发工资了,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