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精选自从0到1(ID:aboutlink)
01
产品设计是用户价值、商业目标、技术三者的平衡。
产品设计是持续性的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给用户带来价值。这点其实相对容易,很多人一下子就可以上手去做。
如果同时要去兼顾商业目标,或者说去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盈收想象空间。这点难度就会加大,例如在一个搜索结果页中,既要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又要让广告主获得一定的靠前排序和大量的曝光,不丢点击率或不提跳出率,两者的权衡可以难倒不少人。
如果这个时候再加上一条,技术资源不足或者是开发能力有限,我们想实现的需求无法很快很好的满足,这个时候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做取舍,如何跨越完成与完美之间的鸿沟,三者多维度的关系牵扯,促使了产品设计是一件可以让人抓狂的事。
在学生时代,我脑子中的产品设计只有用户价值,实习阶段我明白了还有商业目标这座大山,再到全职工作的现在,才发现
如何权衡用户价值、商业目标和技术才是常态。
02
GMV=用户数*客单价*购买频率
没有稳定买卖关系的平台才有价值,否则的话买卖双方就很容易脱离平台,直接进行线下交易。
滴滴的快车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费的场景,将用户从A点迁移到B点即可,时间和地点都非常的随机,用户不会与司机建立起长久的交易意愿,平台的价值在于成功的连接人与车。
滴滴的顺风车则可能是多次消费的固定场景,用户甲和乙可能每天固定的从A点到B点,从而直接线下交易。对于平台来说,该业务的价值可能更多的在于场景的补充和口碑的建立。
最近经常在思考大众点评一线城市的渗透率为什么远高于二三线城市,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一线城市人口流动剧烈,地广店多。
对于吃,每个人的选择很多,除了家边的小店,多次消费场景很少,该类漂泊在外的人,也更乐于尝鲜,更希望去探索新大陆。
而在二三线城市,人口可能相对稳定,每月新开的店铺屈指可数,人们可能更习惯于去熟悉的店,点熟悉的菜,喜欢熟悉的感觉,因而更容易脱离大众点评,当然这仅是我的一个猜想。
03
帮用户节省时间|让用户浪费时间。
人口的战场结束,时间的战争开始。淘宝头条,UC头条,点评头条,内容成为了试图争夺用户时间的利器。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大跌眼镜,除了低价票补的消失,更重要一点在于人们变得不愿意去浪费这2个多小时的时间。
2016年支付宝接二连三的社交尝试与碰壁,顶着用户的谩骂与差评,也要宁死不屈的做社交,依然是为了争夺用户的时间。
2017年李彦宏内部讲话宣称,百度将重回内容分发战场,然而我觉得为时又过晚了,缺乏独家内容的生产,这是单纯推荐技术无法赶超的障碍。
互联网的前10年,在做的是帮用户节省时间,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服务,在做快速的串联与响应。
互联网的后10年,人工智能将会让我们拥有更大片的休闲时间,但依然是大公司的观畴范围之内,那么如何让用户消遣时间,则应该是创业公司着力思考的点。
预测3年内,在门户,游戏,电商等领域的上市狂潮之后,必有纯内容公司敲响上市的钟声。
推荐阅读:
互联网下半场,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高转化、更高留存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