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艺女神”、独立自由的代表,现在的徐静蕾,看起来是那种很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的人。
然而当初,她连自己的人生都怀疑过。
两岁多的时候,徐静蕾就在爸爸亲自监督下,学语文、数学。
等到大一点,每天下午除了做作业,徐静蕾还要完成爸爸布置的额外任务——写字。
她心里不爽,但也不敢反抗,结果她想了一招:好几次拿几个月前写过的字糊弄,爸爸都没发现。她就这样为自己赢得了疯玩的时间。
写大字、背诗词,当然不是徐静蕾喜欢做的。但其实,她也说不上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就连当初为什么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她也会被人问愣。
从小就被要求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徐静蕾,当然不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朝着做明星的未来发展。
她只记得当时的几个考试印象:
跳了一段惨不忍睹的慢舞之后,面试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叫她跟着钢琴声围着教室跑圈——琴声慢的时候,她走得慢;琴声加快,她也随节奏跑起来了。
结果面试老师过后跟她说:“你就别报考其他学校了。”意思是,他们竟然录取她了!至今徐静蕾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虽然读的是电影学院,但徐静蕾最开始还是一点表演欲都没有。
“小品永远编不出或者编的差强人意,朗诵永远感情不够充沛,唱歌永远上气不接下气儿,舞蹈永远也跳不了一个完整的。”
而这时候,爸爸对她的管教也越来越少了:
“小的时候就要管得严,长大了还管,会变傻的。”
徐静蕾上了大学之后,真正开始自己摸索人生。她对演戏态度的改变,是跟着港台剧组拍戏开始的。
在拍港台剧里面,如果没有表演欲望,戏份肯定是要被人抢走的。在竞争意识的逼迫下,她开始琢磨表演的事,慢慢发现自己很多东西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比别人好。
“不仅是职业化,而且是真的开始喜欢演戏了。”
曾经有一位文艺男神说:
“开挂的人生是从找到兴趣开始的,一个人倘若不能从生活中寻找并发现兴趣,生活的意义就丢掉了大半。”
徐静蕾该庆幸自己这么早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但她更庆幸的,其实是父亲在她童年时对她的严厉:
“我觉得小孩其实是无辜的,没有自主能力,但是你在小时候稍微逼着他学点东西,哪怕让他多读一些书,其实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
童年时对她的压抑,让她长成了克制的个性。
带着克制,人就会逼着自己长大,逼着自己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演员道路上开挂的徐静蕾,还没毕业就演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将爱情进行到底》,火遍全中国。
很快,她就和周迅、章子怡、赵薇一起被封为“内地四小花旦”,在演艺圈一呼百应,风生水起,享受着旁人梦寐以求的名声和财富。
她去银行,一位陌生阿姨突然跟她说:
“你不是那个吕月月吗?”
徐静蕾一阵得意,但很快就觉得哪里不对:
“所有人都在认识一个可能不是我的我。他们认识的是那个角色,其实他们并不认识我。……都叫徐静蕾,但其实并不知道我是谁。”
多少人在得到名利之后,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免不了变成一颗流星,瞬间就消失了。
拥有良好家教的徐静蕾看得很清楚。
虽然顶着“四大花旦”的头衔,她还是选择急流勇退,听从朋友的建议,尝试转向幕后,导演电影,并在2003年拍了第一部作品《我和爸爸》。
做导演可跟做演员完全不同,因为她必须学会控制。最开始她甚至拿自己的钱拍,因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徐静蕾的文艺片屡屡获奖,也开始找到了做导演的感觉。
别人说她只会拍文艺片,她不信:“我在事业上有种自毁倾向。”
结果她开始拍商业片,拍出了《杜拉拉升职记》,票房破亿,大获成功。
拍电影十四年,她却只拍了七部电影,而且每次她都拒绝去自己电影的发布会。
李健说过:“你的姿态一定要是边缘的。你的作品一定要是直中靶心的。”
徐静蕾一直把自己放在边缘,却反而每次出现都成为中心。
两年前,徐静蕾在美国休假。偶然逛了一家很大的布料店,在店里逛了几圈之后,她相当兴奋,马上报了课程学习做包。
从此以后,逛街的时候,她几乎不去买衣服了,逛的全是布料店,到世界各地总要先去看当地的布料。有朋友去她家,看到满地都是布包、钱包、项链、手串,说“徐静蕾你疯了,怎么做那么多”,“这像地摊货”。
“有人说我拍电影拍的不好,我还会有点‘你才拍的不好’的心理。但是人家说我这个,我特高兴。当一个事情给你带来百分之百愉悦的时候,结果真的变得一点都不重要。”
她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再有时间,她要去佛罗伦萨学意大利菜。还想上一个英文课,什么课程都可以,编剧也好,诗歌也好。
“我的目标就是当一个杂家。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是办一个杂志,我曾经想过做记者。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得特别好,但什么事情说起来都难不住我,比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缝纫,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有人问:“你有没有区分过主业和副业?”
她说: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主业,然后工作对我来说是爱好。”
我们很多人都把生活和工作颠倒,工作时入神,生活时颓废。这样做人,越活越糊涂。
一个绝不会让工作干扰生活节奏的人,才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她甚至在自己度假时期,让全公司员工带薪休假两年。
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女人的安全感,不来自于别人。
在普通女人渴望找个靠谱的男人、成立一个稳定的家庭的时候,她可以大方地说:我不结婚、不生子。恋爱比婚姻重要。
“当我自己要有一个家庭或者有一个男朋友,绝对谁也不能管我,谁管我我跟谁翻脸。”
她看中的,是思想独立的人。
因此,当她和演员黄立行合作过几部戏之后,她彻底爱上了他:
他是歌手,但从不做随波逐流的音乐;演戏红了,但很多故事不好看的戏,他都推了。
他的名言是:“如果只为了赚钱,我怕自己后悔。”
两个人相互独立,各有各的拍子,但却给予了对方都最珍视的状态——自由:
黄立行喜欢踩自行车,徐静蕾不喜欢,他从来没在她面前谈过自行车;
徐静蕾喝酒,基本上都是跟朋友喝。黄立行虽然不喜欢喝酒,但也不会阻止她喝,任她嗨。
甚至,徐静蕾几乎每天都要和前任说电话,黄立行也不管——
活得明白的女人,对感情拎得清:为什么前任就不能是朋友?为什么现任就一定要妒忌前任?刻意回避的人,恰恰代表还没放下。
徐静蕾好几部电影,编剧都是王朔。她给王朔买了别墅,但叫他别在公众场合说。
王朔坦率承认:老徐在帮我挣钱维持生活。
对于徐静蕾,他不吝赞美:
“在我们北京这儿,50年代杰出代表是刘索拉,又能写字儿又能写曲儿;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静蕾。”
高晓松说:徐静蕾是北京大飒蜜。
“光好看可不能叫飒蜜,而且要有范儿。”
有范儿有很多种定义,就像徐静蕾一样,你也很难用一个词定义她的人生——
当别人无法用一个词将你的人生“一网打尽”的时候,这就是一件很有范儿的事。
来源:国馆(guoguan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