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的时候是花结成蕾,相爱的时候是繁花盛开,离别之际是花朵落在微风抖颤的黑夜。”林清玄这样写。
花开花落便是人生,我们爱花,是因为花里有我们自己的世界。
美丽、多彩、幸福、希望,生长的磨炼、无情的衰败、必然的凋落、黯然的忧伤……
上个世纪50年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单反,没有美图,想捕捉美的事物只能靠画笔和坚持。有一位老人,一坚持就是70年,他就是戴泽先生。
戴泽先生近照
戴泽,四川云阳人,当代著名画家。1922年3月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同年随其父母回国。自幼喜爱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国内最高学府)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
1946年毕业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者之一。靳尚谊、王沂东皆为他的学生。
1946年《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照》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二排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三排右一董希文……
徐悲鸿曾将戴泽引荐给齐白石,当时的戴泽是中国美协最年轻的会员,齐白石见了戴泽的素描作品后,向徐悲鸿说,“我要是他这个年龄,也一定向你学习素描”。
1948年徐悲鸿送戴泽新婚贺词
戴泽先生一生坎坷,他历经抗战、新中国成立、土改、抗美援朝、文革、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现今九十六岁高龄,从未停止绘画创作。在记录世事变迁之外,对于“美”的孜孜以求、不懈追寻恰是其一生之事业。
周总理钦点参加世界级画展的《赶马车》
戴泽的绘画艺术早期受徐悲鸿、傅抱石等多位先生影响,吸收了法国学院派、印象派、后印象派与中国传统水墨之精髓,用色风格自成一派。晚年在历经时代动乱之后,心境豁然开朗,大量使用亮丽的色彩与饱满丰富的层次。
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画意,作品充满着乐观的情绪,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擅长画花卉,对光影的变化及其敏感,创作出诸多画风拙朴的花卉作品。他不断地尝试各种新风格、用细腻的笔端抚触绽放的新生,将他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赞颂铺满画布。
《白蔷薇》 1992年 纸本彩墨
颐和园木兰花 1961年4月2日 纸本彩墨
2017年春天,戴泽先生独家授权出版,将52幅从未公开出版的花木题材画作
以艺术手账的形式出版
。摒弃以往画家出版作品的陈旧模式,将大师作品与轻文艺手账结合,让原本属于拍卖场的高端艺术品融入平常生活,奉上这个时节最美的《花木集》。
用它写字的人,每当翻过一页,遇到一朵小花,就会禁不住扬起嘴角来。
135*180mm独特开本,小 巧、方 便 携 带,可 塞 进 随 身 小 包。双色天然麻布封面,烫银工艺,锁线精装更显质感,送礼自用两相宜。可180度平展,颜控、笔记本控的不二选择。
戴泽先生独家授权,52 幅 未 公 开 花 卉 画 作 贯 穿 全 书,做笔记之余,转角遇到花朵。120克超滑质感纸印刷,经书写评测,8秒钟速干,笔触流畅。
附 赠 双 面 彩 印 精 美 长 拉 页,可单独装裱,装点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