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粉都知道,我曾好多次赞美过孩子的学校,每次都被大家调侃我又机智的拍了马屁。我理解大家的心理,因为大多人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好的老师,那么好的学校。
今天的文章很长,我想用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遇到过的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以及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我遇到真正的教育之前,也曾失望过。
那种失望,是不被理解和信任,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缺少交流的心理鸿沟。
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挑剔,是不是孩子发育有问题。直到我遇到真正的教育,一切才豁然开朗。
孩子步入小学阶段,我信心满满,充满期待。可入学后,孩子学习沦为班里倒数,三天两头被批评,表现出很强厌学情绪。一学期磨下来,我和孩子都处于一种被抛弃的游离状态,特别挫败,非常焦虑。
朋友推荐我们换个学校。去面试,我们并没抱有太大希望,可当孩子面带笑容地从老师办公室出来,我有些惊讶,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很高,说孩子很聪明,表达能力不错,而且考试测试成绩也不错,决定录取孩子。
从此,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1, 孩子变得喜欢上学
曾经,孩子每天早上都愁眉苦脸的怀疑人生“为什么要上学啊?我讨厌上学。我都觉得活着没意思”。换学校后,孩子就像变了个人,每天特别期待上学,而且跟我说“千万不要换学校,我就要在这里上学”。我从其他家长那了解到,他们震慑孩子的法宝就是:“你再不听话,就让你转学。”孩子立马规矩了。
2,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积极
曾经,我从老师那收到的关于孩子的情况,不是投诉,就是批评,一度让我怀疑人生,经常气得恨不能爆打一顿熊孩子。换学校后,我从老师那收到居然大多是肯定,告诉我孩子哪里有进步,哪些做得不错,哪里还要加油,让我回家表扬孩子。
3, 我和老师成为朋友
曾经,我跟老师沟通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老师也谨慎沟通处理,避免惹上麻烦。我能感受到老师和家长之间,彼此都缺乏真诚和信任。
换学校后,老师就像我的朋友,可以敞开心扉,坦诚的沟通,甚至侃大山。她们让我明白,老师就是个普通人,完全不必畏惧,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和默契支持,也是她们让我明白,什么是
家校一体
。
4, 家长就像一家人
曾经,家长之间很少交流,也很少有集体行动,一学期下来彼此基本不熟悉。家长对学校有质疑只在群里抱怨、猜忌,但谁都不想直接跟学校反映。现在,家长之间就像一家人,任何事都一起行动,大家相互帮助、鼓励,遇到问题一起面对和解决。
我们加入的第一天就被温暖的迎接进群,有家长帮我购买文具材料,介绍班级情况,特别感动。每一位家长都积极乐观,只要咱班孩子需要,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如果说校长离开,老师辞职,我们能继续留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
我们还有一群齐心协力的家长。
5, 老师都是工作狂
曾经,约见老师和校长要通过邮件。在即时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邮件就像默默的暗示你,课外时间少骚扰。学校也要求老师不用微信,不加入班级群。老师要全身投入教学,要休息不被打扰,也是能理解的。
转学后,老师却随时在线,看到信息及时回复,每天在群鼓励孩子,晚上九点、十点还群里在线纠正孩子的英语发音,随时回复家长和学生的提问——我都困惑,老师难道不用休息吗?
6, 我能随时看到孩子动态
曾经,我把孩子送进学校,关上校门,孩子一天在学校干什么事情,我完全不清楚。问孩子,孩子也懒得说。课堂是怎样的?孩子状态怎样?没有家长知道。
新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随时在群里分享播报孩子们的情况,把互联网的便捷发挥到极致。所以我能看到老师激情洋溢的讲课,孩子哈哈大笑的互动,课间满头大汗的奔跑,课后大口大口的吃饭,课堂皱着眉头思考。
老师的分享,
让每一个惦记孩子的家长都安心。
老师真的很懂家长们的心情,尽管我知道这也增加了老师不少工作量。(我知道现在依旧有学校反对即时通讯工具)
7, 孩子能背诵大量国学经典
曾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阅读和背诵,每次背诵一首书本上的诗歌,都要大动干戈。入学前孩子也几乎不认识汉字,语文学起来很辛苦。
转到新学校,一学期下来,不仅完成了正常教学任务,还背诵了大量国学经典,包括《弟子规》《百家姓》《笠翁对韵》等,我问孩子为什么能背下来?他说“我们每天在学校都读这些啊,读多了我就背下来了啊!”也因此掌握了大量汉字。
8, 课堂欢乐有趣又搞笑
没有不爱学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为班主任日常在教室后办公,能随时分享课堂动态,我们也有机会观摩各种课堂。于是,我能看到甲骨文课堂,老师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讲课,讲到兴致处,手舞足蹈跳,逗得孩子们哈哈笑。我看到数学课堂,教孩子们认识纸币,学交易,师生之间开起了小卖部,做起了买卖。
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家庭作业是拼七巧板,后来全校还举行亲子七巧板大赛。类似这种琳琅满目的有趣赛事,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不仅增加孩子们学习积极性,还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热情。这样的课堂,孩子怎么不喜欢呢?
9, 老师教育孩子,也影响家长
教育就是影响和被影响。
校长、主任、老师的微信,家长都可以随意添加。于是我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上至校长,下至老师打卡阅读、英语,分享好书,周末则打卡培训,学习。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跟着学习。
老师除了授课学生,还主动开设家长免费学堂,比如书法,国画,国学,葫芦丝,印第安笛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老师通过课堂影响父母,父母通过学习来影响孩子,形成一个家校一起学的良性循环。
10,全校师生都要说英语
这里有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不少外教老师,还有外籍学生。
孩子们每天都两堂英语课,一节外教英语课,一节中国英语课。外教英语是用外国人教外国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英语。孩子每天都有每日英语,每月都有口语赛,日常师生也要求用英文沟通。
11,孩子学会用思维导图
曾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思维导图,一个学期下来能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
平时我观察到老师在授课,包括外教课,都用思维导图模式来授课,所以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能很好的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据说每个入职老师头两个月不上课,学习培训后,要试讲通过才能给孩子上课,这也是为什么每个老师都那么优秀吧。
12,孩子课程多的不可思议
看到孩子的课程表,非常惊讶孩子的课程怎么安排这么多。
除了完成常规国家课程,就是和公立学校一样的语数外学习,还有国学课,甲骨文课,礼仪课,乐器课,围棋课,书法课,国画课,陶艺课、茶艺课、高尔夫、游泳……而且,都是孩子必修学科。
课程都是郑校和教研组共同研发的课程,授课的老师都是从各领域里请来的特别有造诣的名师大咖。郑校还引进了全球最顶尖的steam程课程,科学实验,机器人,乐高等课程,孩子们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接受最先进的课程教育。
我曾问郑校,为什么要上甲骨文课?郑校说,每个汉字起源都有来历和意义,每个汉字都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说文解字能让孩子
理解中国文字的精深博大,学会把汉字用活
。(对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说,语文只是一门外语课,当你看到这里,会想到什么?)
我又问郑校,为什么要安排礼仪课呢?郑校说,她说:
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高学历的人很多,却真正有修养的人不多。礼仪让人变得有修养。
而我的孩子,经历了一个学期学习,真的变得有礼貌多了!
而葫芦丝能让孩子轻松踏入音乐之门,书法让孩子端正和心静,国画让孩子轻松走进绘画之门而不会挫败……更多的课程细节,我没办在一篇文章里描述清楚。这么多课程,看起来孩子负担很重,可孩子学起来却感不到压力,积极性非常高,不知不觉玩中学到。如果我不亲身经历这一切,我也不会相信。——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13,老师孩子心中的女神是校长
孩子不止一次的说“我们班表现好,就有机会跟郑校长吃自助餐了!”孩子们都渴望和校长亲近。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孩子那么喜爱校长,直到我接触到校长才明白,她站在你面前,真的会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你可能又说我在拍马屁了,很遗憾,她已经离了学校,不再是我们的校长,我拍马屁也没用。
一个人是否被爱戴,要看她离岗后,其他人还如何评价她。
后来我问我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校长。他说:“别的校长看到小孩在做鸟窝,她会拍照发给孩子的妈妈看吗?”他说想说他被校长关注和赞美过。对教育事业有没有热爱和投入,再小的孩子也感受得到。
校长还没离职之前,正副班主任来我家家访,说起学校一脸骄傲和自豪,提及校长赞不绝口。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任教的事业,对学校的理念和价值观深刻的同,而这一切都来自那位像拥有魔法的年轻女校长,是她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真正的教育的模样。
当她要离开的时候,怎么可能不让人难过心痛呢?
14,关于魔法校长的传说
这位魔法校长叫
郑丽华
。智商140,年轻美丽,身材高挑,齐腰的长发,穿着飘逸的长裙,可能也三十七八吧,完全打破我对校长形象的认知。
据说这所学校3年前破旧不堪,家长三天两头聚众闹事,学生寥寥无几,是所名声很差且即将倒闭的学校,是郑校长接手后,一手将学校变成无数孩子放学不想回家的快乐园地,无数家长想尽办法也要挤进来的学校。
还记得当初面试,我走进学校,感觉整个学校笼罩着一种神奇的氛围,说不清道不明。可能来自每一位老师柔和的脸庞,每一个孩子灿烂的笑脸,也可能来自学校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最早入职的老师说,学校的大门,入校左侧的娱乐区,陶艺室,阅读室,图书馆,展示墙,动物园区,都是她设计好,再让工人执行完成。而学校的每一颗绿植,都是她去花市挑选的,她去了20多趟花卉市场采购。她离开的时候,学校花棚架上结满飘香的百香果,那正是百香果收获的季节,满树飘香。
国画室和书法室,所有桌椅的,整体风格的布置,包括窗帘都是郑校亲自设计、采购。图书馆还放着一张婴儿床,是郑校从家里搬来的,她儿子睡过,她曾说过,婴儿床对小学生来说是温暖美好的记忆,里面放进学生阅读时用的坐垫,让学生瞬间觉得阅读充满了温情。
学校的每一件物品,小到一花一草,大到沙发座椅,圆形小铁摇篮、墙上的贴画,孩子们的书桌,窗帘,天花,灯饰,都是她对人文环境艺术和对教育的理解。如今她离开了学校,她装点的那些物品物件都还在,而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还在家长口中传播着。
私下跟老师聊天。有老师说,她以前觉得当老师不过是打一份工。自从走近郑校,对教育就有了全新的认识,整个人就像被点燃了一样,有着浓厚的教育梦想。好像我一下明白,为什么老师们总是那样全情投入——
真正的教育,不仅会照亮孩子,还会点燃自己。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校长离开的时候,那么多老师失望的辞职而去。
好的教育并非能化腐朽为神奇,能百分百立刻将一名成绩差的孩子摇身一变成学霸。但可以肯定,
好的教育,是一种快乐,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学习上的愉悦;是一种吸引,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是一种良性循环,使孩子、家长、学校、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相扶前行。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有趣又不失严谨和严肃。
写这篇文章,我只想告诉你,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教育殿堂,不在国外,就在身边,曾经离我得那么近;真的存在那些有教育梦想并为此奋斗和付出的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真的存在诚挚的师生情感,和齐心团结的家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