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烟草行业产销企稳,烟标份额向龙头集中:
近年中烟局对烟草行业管控趋严,制约卷烟的生产和销售,2015-2016年烟草行业产销量下滑明显,且2016年烟草利税总额同比下滑5.61%,促使年初中烟局制定行业稳增长目标。上半年烟草行业产销及利税均完成全年过半目标,行业已经有所回暖,利好上游烟标企业销售企稳回升。烟标行业总规模约300亿上下。12-16年6家烟标业上市公司的合计市场份额由22.96%持续上升至26.92%,集中度不断提高;劲嘉通过外延并购开发新客户和订单,份额上升至7.58%。我们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继续向具有较强客户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集中。
三产剥离加速,劲嘉具备成为整合者的实力:
国家自2002年起陆续出台政策推进国有烟草公司剥离其低效运营的配套三产业务,催化烟草业主辅分离,完全剥离后将释放出约100亿的市场份额;烟草企业附属的中小型烟标厂、原料厂将越来越多的成为烟标企业的重组标的;劲嘉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和低负债率,同时兼具成熟出色的烟标行业并购历史,有望扮演行业整合者的角色,受益于三产剥离。
烟标产品高端化,主业经营稳健:
劲嘉是我国卷烟包装的领军企业,目前已经建立包装材料镭射膜、镭射纸到烟标印刷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烟标业务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11-16年烟标收入CAGR为3.25%。2014年以后,烟草行业逐渐承压,但劲嘉却连续实现收入逆市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其本身的产能建设能够有效覆盖烟草核心市场,且公司凭借生产优势,在扩张中不断开发新的客户。由于劲嘉烟标产品定位相对高端,我们预计其将最为受益于烟草行业的消费升级大势,看好公司烟标业务长期可持续增长。
精品包装进入爆发期,大健康全面布局:
公司劲嘉从2008年起提出转型精品大包装的发展思路,并先后切入中高端消费品如电子产品(OV魅族)、食品(贵盐)、酒(茅台醇)、化妆品等包装领域,打开自身包装产业的成长空间。立足于大包装战略,公司推进精品包装的智能化进程,定增16.5亿进行相关项目建设。随着公司深圳基地项目逐渐投产,公司精品包装业务15、16年已经进入爆发期,长期发展可期。大健康方面,公司15年与中山大学合作,16年引入复星国际,对该领域进行全面布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2017-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0.58亿、34.82亿、37.62亿,同比增速为10.14%、13.85%、8.0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4亿、8.28亿、8.99亿,同比增速为21.55%、19.31%、8.57%,对应EPS分别为0.53、0.63、0.69元
。公司当前市值对应的PE值为20.21、16.94、15.60,考虑定增摊薄,公司当前市值对应PE为22.66、19.00、17.50。
考虑到行业触底企稳,且公司具有较大的向上弹性,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烟草行业复苏不及预期风险。
1.1 烟草行业:卷烟产销企稳,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
劲嘉股份主营业务烟标印刷的下游为卷烟制造产业。根据烟草在线披露的我国历年卷烟产销量数据:(1)2009-2014年卷烟产业保持了低位稳定的增长,其中卷烟产量从4580万箱升至5170万箱,CAGR约为2.04%;卷烟销量从4545万箱升至5099万箱,CAGR约为1.94%。(2)2015-2016年卷烟产销量大幅下跌,其中卷烟产量从5170万箱跌至4711万箱,16年跌幅达8.07%;卷烟销量从5099万箱跌至4701万箱,16年跌幅达5.58%。
由此可见,烟草行业在14年出现拐点,15-16年行业环境严峻,上游烟标印刷也因此承受较大压力。
我们认为,烟草行业产销数据在14年后有所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烟草局领导层换届后对于行业发展的思路产生变化。自2013年5月以来,中烟局不断强调对烟草行业进行管控:(1)生产端,近三年全国烟叶种植的面积逐步调减500余万亩,收购量渐进调减1200余万担;(2)需求端,2014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首次颁布的全国范围禁烟行政法),随后各地政府纷纷加强落实“禁烟令”。
烟草行业产销的恶化直接导致上游烟标企业盈利情况变差。从劲嘉的数据来看,15年受到下游行业的压制,公司单季收入的同比增速由15年Q1的20%下滑至15年Q2的3%。15年年底,为了完成利税总额增长的目标,国内烟标龙头多在年末进行充货,因此15年Q4烟标企业的收入增速普遍亮眼。进入16年后,受到15年年底库存积压的影响,烟标行业进入库存消化周期,16年成为烟标行业最为困难的一年。
烟草行业不景气一方面制约了上游烟标企业,一方面也对卷烟产业的利税总额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11年起,烟草行业工商利税总额的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2011-2014年,利税总额同比增速由23.56%下降至10.02%;2015年由于行业年底充货,利税总额同比增速勉强保持在8.73%;
2016年,烟草利税总额同比近年来首次下滑5.61%。
烟草利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历年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在7%左右。烟草行业作为缴税大户,国家在控制烟草产销量的同时,致力于保证行业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年初公布了2017年的预期目标:(1)卷烟生产计划4730万箱,实现税利总额11000亿元;(2)贯彻发展新理念,再上卷烟新水平。整体销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实现利税总额增长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卷烟消费结构升级,这也为高端卷烟放量带来契机。
纵观2017年烟草行业数据,上半年行业销售卷烟2475万箱,实现利税总额5929亿元,均完成年初中烟局年初的过半目标。
从17年1-6月的行业产销及库存数据来看,我们认为烟草产业已经有所回暖。
1.2 市场集中度分散,份额向客户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的烟标印刷企业200余家,平均每家约25万箱的销量份额,可见烟标市场集中度较为分散。国内已上市的烟标企业共6家,具体包括劲嘉股份、东风股份、永吉股份、新宏泽、澳科控股(港股)、贵联控股(港股):
-
劲嘉股份:
定位中高端,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近五年销量CAGR达5.67%,明显快于行业平均。
-
东风股份:
产业链体系完备,毛利率约在50%左右;近五年销量CAGR达5.95%,客户拓展速度加快,达到全国化规模。
-
澳科控股:
同时生产高、中、低端产品,中高端收入占比60%-70%,毛利率约30%左右;曾是烟标行业第一大龙头,逐渐被赶超。
-
贵联控股:
定位偏低端,毛利率在30%左右;2016年销量210万大箱,发展受限制于国内卷烟消费结构的升级。
-
永吉股份:
定位中高端,毛利率在35%左右;贵州中烟是其最大的客户,贡献了94%的收入。
-
新宏泽:
定位偏低端,毛利率在35%左右;下游覆盖8家中烟公司,但是每个公司订单量都不大。
根据永吉股份的招股书,目前烟标市场的参与主体大致分为三类:
(1)以劲嘉股份、东风股份为代表的已经上市的全国性烟标印刷企业,市场份额约30%;(2)中小型、地方性烟标印刷企业,市场份额约30%-40%;(3)卷烟厂下属的“三产”企业,市场份额约30%-40%。我们以“可比公司历年销售均价(假定代表烟标产品均价)* 卷烟总销量(假定代表烟标总销量)”进行市场空间的简单测算,则
16年烟标行业的市场规模约在300亿元上下,其中劲嘉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7.58%,且这个比例持续在提升。
通过测算可以看到,
12-16年6家上市公司的合计市场份额由22.96%持续上升至26.92%,且近两年在行业承压的大背景下增幅提速。
因此,未来一些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设计能力较弱的烟标企业将被逐步淘汰,市场份额将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对比几家上市企业收入的成长性可以看到,2012-2016年劲嘉和东风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60%和6.48%,快于行业平均。相比之下,贵联和澳科两家曾经的龙头公司则并无起色。实际上,澳科自2010年以来就未再进行过并购或进行产能扩张,因此逐渐与劲嘉、东风等积极通过外延开发新客户和订单的对手逐渐拉开差距。
我们认为,烟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开发新市场及获取订单的能力,市场份额将最终向具有较强客户开拓能力的企业进行集中。
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客户结构来看,劲嘉股份通过江西丰丽彩、重庆宏声、青岛嘉泽、江苏顺泰、长春吉星等多起并购,形成了基本覆盖国内重要卷烟生产区域的市场网络。
2.1 政策催化下烟草行业加速三产剥离
我国的
国有烟草公司
凭借垄断地位积累了大量资金,拥有很多包括烟标在内的配套三产和多元投资项目,范围涉及能源、化工、旅游、酒店、烟标等。由于庞大资产未能高效运营并带来合理的回报收益,国家从2002年开始出台政策推进“三产剥离”,且近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催化烟草行业主辅分离加速,客观上驱动国内烟标市场进行充分竞争。
在主辅分离大背景下,各地烟草公司逐步落实大规模非烟资产的清理和整顿。剥离旗下资产的方式主要有:(1)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2)非公开股权转让;(3)政策性关闭破产。2008年至今,已经有20多笔中烟省级分公司旗下的资产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完成了转让,但公开转让还尚未出现涉及烟标生产或包装印刷的先例,已完成的烟标行业并购中,标的来自中烟公司的不多,且均为非公开剥离。我们预计烟标三产剥离将主要通过非公开股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
2.2 劲嘉股份具有成为整合者的实力
目前国有烟草公司下属“三产”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100亿元左右,一旦三产实现完全剥离,可供整合的烟标市场很大。我们认为具有资金和生产实力的龙头企业将扮演行业整合者的角色,而烟草企业附属的中小型烟标厂、原料厂将越来越多的成为重组标的。
劲嘉股份具有充足的现金流和丰富的行业并购经验,具有担当行业整合者的实力。
第一,现金流充裕负债率低。
劲嘉上市以来的经营性现金流始终较为稳定,2016年底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高达6.9亿元。公司很少进行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7H1资产负债率仅为24.82%。现金充裕、财务风险较小有利于劲嘉积极参与并购事项。
第二,成熟出色的烟标行业并购历史。
公司通过收购宏声印务、顺泰包装、中丰田光电科技、吉星印务、宏声印务等一系列企业,在提升了所收购烟标企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成功实现了规模扩张。成熟的并购历史有利于劲嘉对三产企业进行整合。
劲嘉股份是我国卷烟包装的领军企业。
2011-2015年,公司总营收由23亿增至近28亿,年均增速约4.28%;扣非净利润由3.76亿增至6.83亿,年均增速约16.09%。
2016年,由于下游行业环境恶化,上游白卡纸价格上升成本端承压,叠加自身受到川渝中烟拆分的影响,导致公司2016年收入增长缓慢,且利润首次出现下滑。我们预计2017年随着烟草产业回暖及川渝中烟订单恢复,公司的经营将有所恢复。
3.1 烟标以高端化产品为主,主业经营稳健
公司主营高端卷烟的烟标印刷及相关包装材料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目前已经建立包装材料镭射膜、镭射纸到烟标印刷包装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综合实力领先的包装印刷服务一体化服务商。依靠较强的产品开发和供应能力,公司已经和18个省级中烟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下游客户包括“芙蓉王”、“黄鹤楼”、“长白山”、“苏烟”等知名香烟品牌。
烟标业务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16年贡献公司86.4%的收入和85.4%的毛利,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所在。
2016年,公司烟标收入达24亿元,同增2%;镭射包装材料收入4.69亿元,同降5.9%;精品包装收入1.73亿元,同增23.4%。尽管精品包装业务目前体量尚小,但近年发展迅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增业务成长点。
公司烟标主营2011-2016年收入的年均增速约为3.25%,整体经营稳健。
2014年以后,烟草行业逐渐承压,但劲嘉却连续实现收入逆市增长,体现出龙头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认为,劲嘉烟标收入能够保持增长的原因在于:(1)上下游环境恶化迫使小企业退出,为劲嘉等龙头企业提供了整合良机。(2)烟标行业产品结构优化,有利于劲嘉等高端烟标产品生产企业提升市场份额。
收入增长驱动一:成本端原料价格上涨,提供并购良机。
烟标行业的上游原料主要是白卡纸。根据劲嘉招股书,烟标企业原料成本占比总成本约80%。2016年年底至今,受到行业自然出清及环保因素的催化,上游原料白卡纸价格由16年11月的5195元/吨涨至17年4月的6699元/吨,涨幅达近30%。在行业下游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叠加纸价持续走高,以劲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毛利率空间有所压缩(15年的45.2%降至16年的40.8%),材料利用效率较差的烟包企业生存则变得更加艰难,客观上加速了行业的并购整合。以劲嘉、东风为代表的烟标龙头在2016年积极进行收购扩张(劲嘉收购重庆宏声剩余股权和吉星印务),使得烟标收入维持增长。
收入增长驱动二:受益于烟标产品结构高端化。
从近年行业产品结构来看,中高档一二类卷烟的消费占比逐渐提升,而中低端的三四五类卷烟占比则均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说明产品结构优化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纵观已经上市的6家企业,劲嘉定位于高端市场,2016年烟标产品的平均单位约为750元/箱,大幅高于贵联控股(582元/箱)、新宏泽(501元/箱),我们预计劲嘉将最为受益于烟草行业消费升级。
3.2 产能布局完善,具有较强的客户开发能力
烟标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参与下游卷烟企业的招投标获取订单,并按照客户的订单组织生产和销售,因此客户的获取和服务能力是烟标公司的核心所在。考虑到卷烟企业普遍需要大规模的供应力,以及烟标印刷企业为其提供本地支持,业内领先的烟标企业普遍拥有覆盖核心省份的生产及营销网络布局。
目前劲嘉的产能建设能够有效覆盖烟草核心市场,服务半径辐射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及华南地区。
近年,劲嘉通过并购不断打开市场,开拓新的客户。如2011年收购江西丰丽彩52%股权,进军江西中烟、云南中烟;2012年收购全资收购江苏顺泰,进军江苏高端烟标市场;2016年收购长春吉星70%股权的收购,进军东北市场。从公司前五大客户结构来看,收入占比较为稳定,由2011年的62.72%略微下降至2016年的57.57%。表明劲嘉在和江苏、安徽、贵州几个老牌中烟公司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客户的开发。
3.3 川渝中烟拆分,短线影响重庆宏声业绩
根据公司年报披露的历年子公司经营状况,安徽安泰、江苏劲嘉和江苏顺泰、重庆宏声、贵州劲嘉是公司收入贡献的主力,可见江苏中烟、安徽中烟、贵州中烟、川渝中烟是公司核心客户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子公司重庆宏声16年由于受到川渝中烟拆分的影响,订单量、采购数量下降,且部分烟标产品欠款未能收回,部分收入也未能确认,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由15年的1.5亿下滑至16年的400万),拖累了去年劲嘉股份的盈利情况。今年一季度川渝中烟拆分完毕,且重庆宏声的订单量已经趋于稳定,我们预计该子公司净利润在17年将有所恢复。
3.4 转型大包装,打开业务成长空间
劲嘉从2008年起提出转型精品大包装的发展思路,并先后切入中高端消费品如电子产品(OV魅族)、食品(贵盐)、酒(茅台醇)、化妆品等包装领域,打开自身包装产业的成长空间。
由于生产工艺有所差异,公司布局精品包装产能基地,目前的生产线主要分布在重庆和深圳。其中重庆生产基地于2014年建成,为步步高、冷酸灵等提供印刷包装服务的基础上,为电子消费品、化妆品进行小批量生产,并积极开拓国际客户;深圳生产基地的一、二期项目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下半年落地并进驻生产,我们预计在2018年全面达产,现阶段客户主要包括步步高、VIVO、魅族、“茅台醇”等。随着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2015、2016年精品包装业务的收入同增85.66%、23.36%,已经进入业绩爆发期。
此外,公司不断推动精品包装的智能化进程,在包装物联网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建设了RFID产品溯源平台、开发了智能包装防伪营销和大数据服务增值应用系统等,有利于公司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商品防伪标识和溯源,提升运营效率。2017年7月11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89亿股,发行价格8.7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6.5亿元,用于精品包装建设。其中,复星安泰(复星系)认购12亿元,占本次非公开发行比例的72.72%;劲嘉创投(董事长控股90%)认购2亿元,占比12.12%;黄华(董事长助理)、侯旭东(副总经理)、李德华(副总经理)、张明义(副总经理)4人共认购2.5亿元,占比15.16%。
3.5 切入大医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劲嘉在2015年底制定五年规划时提出进入大健康领域尤其是基因、细胞等精准医疗和抗衰老领域。2015年12月,公司与中山大学抗衰老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计划在“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立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地中海贫血疾病基因修正的技术体系。
2016年7月定增获批后,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复星国际,在三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1)大包装产业链上产品和应用范围的延伸;(2)大健康领域的共同投资;(3)大包装、大健康领域的全球化产业拓展、业务合作,及其他经双方协商一致的战略合作事宜。大健康领域一直是复星自创立以来的核心板块,复兴健康也是医药健康行业的领军者。此外,复星国际旗下复星医药、星堡老年服务和星益健康业务在大健康领域具备成熟运作经验,与复兴战略合作有利于公司大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布局。
3.6 电子烟市场具有看点
2014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握国际烟草市场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加热不燃烧卷烟、电子烟、口含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研发,并将其作为关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课题。”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18个城市制定地方性无烟环境法规、规章,为国内电子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电子烟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美国吸烟人口数量4848万(成人吸烟率15.2%),仅占中国烟民数量的13.8%,但电子烟市场需求已经超过10亿美元。而据烟草在线数据显示,至2016年我国电子烟市场规模仅32亿元人民币左右(18亿元线上、12亿元线下、2亿元其他渠道),未来仍具较大扩张空间。
从现有市场来看,2014年全球电子烟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且其中90%以上都是产自中国深圳。深圳作为我国电子烟市场的集散地,目前拥有近千家企业,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局面。劲嘉于2014年2月与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成立电子烟合资公司的相关协议,并于2014年4月30日成立子公司深圳合元劲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劲嘉持股比例51%),是我国电子烟市场较早的进入者,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具有较好的规模实力和订单优势,为公司培育新的利润成长点。随着电子烟市场逐渐成熟,行业有望走向整合,未来具有渠道优势的企业将有望成为主导。
4.1 收入、利润规模行业领先,扣非利润触底上升
2016年劲嘉实现销售收入27.77亿,同比增长2.09%,领先于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但同年扣非利润仅4.39亿元,同比出现大幅下滑。2016年公司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由于子公司重庆宏声受到川渝中烟拆分的影响,导致16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个亿,拖累公司业绩。此外,烟标行业不景气及上游白卡纸价格上涨,精品包装二期工厂投产也为公司利润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2017H1,公司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均实现增长,收入增速恢复至9%左右,利润增速回升至18%。可见在烟草行业企稳的背景下,公司主业具有向上弹性。重庆宏声方面,一季度重庆中烟和四川中烟的订单水平开始恢复。此外,精品智能包装随着产能释放,我们预计全年将实现扭亏为盈。
4.2 主营产品高端化,毛利率水平高于同行
近年随着公司烟包产品精品化,毛利率基本处于上升态势,且综合水平大幅高于同行。其中,(1)公司烟标毛利率2016年由于上游白卡纸价格上涨,且同期公司产品单价出现小幅下滑,致使公司烟标毛利率下跌至40.82%,中报已经恢复至44.50%。(2)镭射包装产品毛利率基本在20%左右,且波动较小。(3)精品包装毛利率在2015、2016年持续提高,未来随着定增项目的落地和产能释放,精品包装业务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均有望进一步提高,毛利率也将逐渐上升。
4.3 控费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公司近年逐渐加大新品设计打样投入,导致三费率有所上升,略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表明公司的控费能力需要进一步改善。拆分三费率可以看到,公司销售费用率较为合理,维持在3%左右;财务费用率较低,利息费用支出逐年减少;但管理费用率却从2011年的9.18%升至2017年H1的11.84%。
公司管理费用率增加的原因在于:(1)公司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而加大研发费用和人员的投入;(2)管理人员工资薪酬持续上涨;(3)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增加等情况略有上升。未来随着子公司业务趋于稳定,我们预计公司管理费用率未来具有压缩空间。
4.4 资产周转能力相对出色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自2012年起始终高于行业平均,周转能力相对较为出色。由于近年来公司主要客户应收账款金额每年增加较多,公司周转率近年来相对自身有所下滑。存货周转率方面,公司略差于行业平均,库存压力较大。近年公司去库存效果显著,存货周转速度每年提升。2016年由于新增合并重庆宏声、重庆宏劲及长春吉星报表,存货周转率小幅走低。2017年随着重庆宏声出表,我们预计应收账款周转和存货周转将有所向好。
5.1 核心假设
公司作为烟标行业龙头,成长点明确。(1)烟标包装:17年随着下游烟草行业企稳,贵州、江苏、安徽等子公司业绩将有所复苏。而重庆宏声一季度订单量趋于稳定,也将贡献一定的业绩弹性。(2)大包装:通过智能包装、互联网包装切入非烟包业务,目前深圳的二期厂房已经投入生产,我们预计17年净利润将有所释放。(3)大健康:随着复兴定增落地,大健康布局将逐步完善。
核心假设:
1)烟草行业实现企稳,公司作为龙头获得市场份额得到提升,烟标主业三年收入增速分别达到6%、10%、10%。
2)随着深圳产能基地投产,烟的精品包装盒和烟、酒类品类的扩张,公司精品包装业务进入业绩释放期,收入增速达到73%、101%、26%。
3)在烟草行业企稳的背景下,公司烟标售价及毛利率情况有所恢复。
5.2 盈利预测
在行业企稳的背景下,公司将大幅受益于烟草复苏及产品结构升级,并在巩固强势领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业务至电子、酒等其他消费品领域,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整体化包装解决方案。基于上述假设,我们预计2017-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0.58亿、34.82亿、37.62亿,同比增速为10.14%、13.85%、8.0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4亿、8.28亿、8.99亿,同比增速为21.55%、19.31%、8.57%,对应EPS分别为0.53、0.63、0.69元。
5.3 估值及投资建议
劲嘉股份当前A股股价对应的2017-2019年PE分别为20.21、16.94、15.60,
考虑定增摊薄后对应PE分别22.66、19.00、17.50,和同行业
对比处于合理水平。考虑行业触底企稳,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具有较大的向上业绩弹性,叠加精品包装业务放量,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16年上游纸种价格出现上涨,虽然公司作为龙头具有一定议价能力,但纸种价格上涨将对公司业绩产生压制。
烟草行业复苏不及预期:
尽管一季度烟草产销量数据同比企稳,但尚未形成持续向上趋势。烟草行业复苏不及预期将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劲嘉股份三大财务预测表
马莉 轻工制造行业 首席分析师
南京大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年7月至2017年3月供职于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一直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研究,2014年开始覆盖轻工行业。现为东吴证券轻工纺服行业研究员。
2016年新财富纺织服装行业第1名;2015年新财富纺织服装行业第2名;2014年新财富纺织服装行业第4名,水晶球第3名,金牛奖第3名;2013年新财富纺织服装行业第2名,水晶球第2名,朝阳永续福布斯中国最佳分析师50强;2012年新财富纺织服装行业第4名,水晶球第3名,金牛奖第3名。
手机/微信:15601975988
汤军 轻工制造行业 分析师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7至2011年任职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销售交易部。2011年4月至2017年3月供职于中国银河证券,曾担任机构销售,并于2016年转型研究员,覆盖轻工行业。现为东吴证券轻工行业研究员。
手机/微信:18666222400
郝帅 轻工制造行业 研究员
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经济学学士,加拿大温莎大学经济学硕士。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供职于中国银河证券,曾从事食品饮料行业研究,现为东吴证券轻工行业研究员。
手机/微信:13811435250
史凡可 轻工制造行业 分析师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精算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硕士。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供职于中国银河证券,曾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现为东吴证券轻工行业研究员。
手机/微信:18811064824
林瑶 轻工制造行业 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学士,现供职于东吴证券研究所,主要覆盖轻工制造。
手机/微信:185001875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机构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对于公司的价值判断请以正式报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