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至4日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系统回顾了广电行业2024年极不平凡的一年,部署了10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工作。国家广电智库围绕全国广播电视会议工作精神,盘点2024年全行业如何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守正创新、求变转变中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2025年10项重点工作展望行业未来,陆续刊发行业观察文章。今天刊发第二篇《更好看、更方便看!视听文艺以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服务人民》。
刚刚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对202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其中第一项即是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通过完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加强扶持引导,推动形成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2024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深耕内容建设,努力繁荣创作,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4年11月,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独立门类列出。网络剧《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浴血无名·奔袭》、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赛场》、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和网络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等10部网络文艺作品入选。10月,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也首次将网络剧纳入评选范围。至此,包括“五个一工程”、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视听文艺领域的重要奖项,均将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作为重要评奖对象。这项看似细微的变化,不仅标志着网络视听文艺已经成长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流生力军,同时也意味着视听文艺的内容供给与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从内容供给侧看,网络视听文艺的创作动能和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以剧集为例,近年来电视剧和网络剧提质减量,发行上线数量稳中有降,而网络微短剧数量则保持两位数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1-8月,长短视频平台已上线900部微短剧,预计全年上线数量超过1350部,同比增长27.5%,小程序和APP平台上线的微短剧数量更多,超过2.2万部。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等网络文艺作品的上线数量也逐年增长。视听文艺在内容供给侧层面,正呈现出网络文艺占比越来越高的整体发展态势。
从内容需求侧看,传统视听文艺和新兴视听文艺正差异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以电视大屏为载体的传统视听文艺正为用户带来更高清、更丰富的视听体验。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2月1日开播的“重温经典”频道至2024年11月底已排播131档节目,该频道有线电视端累计收视规模6348.4万户,累计收视时长14亿小时,充分显示出经典影视内容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以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片、网络纪录片、微短剧、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视听文艺不断丰富小屏内容,满足用户更便捷、更个性化的视听需求。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微短剧)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1%,其中短视频成为新增网民“触网”重要应用,用户规模达到10.5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5% 。
视听内容正与全社会发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连接。表面上看,传统影视节目数量及收视率呈现下降趋势,但若跳出传统的广电视听概念,则会发现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视听内容需求其实更大了,视听内容供给更多了。以视听为载体的传播正成为当下信息获取和消费的主流,广义的视听内容正成为信息传播新的载体,与文化、社会、经济发生更广泛、更深入的连接。
一是,一部视听作品带“火”一座城,视听文艺对文旅的赋能作用愈发彰显。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的热播成为点燃冬日上海文旅的“一把火”,播出期间剧中取景地和平饭店旅游热度飙升415%,剧中的“排骨年糕”在外卖平台的搜索量一度上升近7倍。随后《春色寄情人》《我的阿勒泰》《日光之城》等剧相继引发厦门、新疆、西藏的旅游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起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在2024年共推荐了162部优秀微短剧,取景地涉及全国30余省份,《一梦枕星河》《有种味道叫清溪》《孤单旅行团》《恋恋小食光》等一大批微短剧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地方的自然美景、历史文化、特色美食等,让观众在观看剧集的同时感受到各地独特魅力,掀起阵阵“追剧打卡”的文旅新风尚。
综艺和纪录片则深度挖掘某地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民俗传统及艺术传承等,带着观众开启文旅深度游。综艺节目《启航!大运河》采用“Citywalk”形式在边走边游中既展现大运河沿线美景,又解码其文化意蕴;《非来不可 第二季》沿着古代“丝绸之路”重走连接中国与中亚的路线,《恰好去远方》里嘉宾们自驾穿越西藏,深入体验西藏的壮美山川和丰富的藏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餐四季》以一日三餐为时间线索,每期探访一省两城探寻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和最治愈的故事;《跳进地理书的旅行》将旅行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足迹已遍布云南、广西和川西;《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一期一地一主题,以背包客的视角发掘各地风景、体验当地非遗项目、感受地方风土人情。这些节目以美景、美食、文化、生活为原点出发,通过直观、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视听语言,带领观众感受不同国家、城市和乡村的烟火气和文化底蕴,同时以文彰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以“视听+”为核心,视听内容正与电商、娱乐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并构建庞大的产业生态。中观层面,视听制作播出机构正积极强化融合布局与生态扩圈,以此扩大视听文艺的用户圈层与商业链路。如湖南广电于2024年11月再次提升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卡通、小芒、山海、风芒的互通互融战略,构建长中短融合、音视频协同、资源互通的全新芒果六平台生态,年度内热门节目《歌手2024》《乘风2024》的主创团队、艺人统筹、宣发等均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两平台合力完成。上海文广集团在内容布局中强化产业主基地“东方智媒城”、移动端主平台“看东方”,以实现“更好地同行,更大的共赢”。江苏广电实行重大项目全台“一盘棋”工作机制,合力构建颇富“荔”风雅韵的优质内容矩阵。浙江卫视在综艺布局中提出“综N+1代”的创新方法论,为品牌客户量身定制“月播短综”。
微观层面,视听内容与文化、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庆余年 第二季》吸引了30余家品牌,其剧情创意广告让用户记忆深刻;《玫瑰的故事》中“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台词被众多网友和官方账号二创玩梗,带动北京旅游、文博及诸多品牌的火热,该剧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黄玫瑰拿铁”单日销售量在200万杯以上。
加大网台同播力度,让好作品有更大影响力是2024年视听文艺在播出环节最鲜明的特点。2024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推荐展播机制,逐步推动台网广泛建立协同合作机制,通过项目扶持和表彰奖励引导台网加强联制联播,鼓励支持优秀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文化节目资源进入电视大屏播出。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董昕表示,要打通“大屏”和“小屏”,“让优质的微短剧大小屏同播成为常态”。
一是,“台网同播”持续纵深推进。《2024年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显示,网络剧《我的阿勒泰》于2024年5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成为首部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网络剧。此外,《狗剩快跑》《大唐狄公案》《微暗之火》《春色寄情人》《庆余年 第二季》等多部网络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卫视层面,网络剧、微短剧的首轮或多轮播出愈发常见。《与凤行》《一念关山》等多部网络剧在卫视和视频平台同步播出,《漫长的季节》在网络热播后在央卫视轮播。值得注意的是,“微短剧上星”也正成为常态,《一梦枕星河》《金猪玉叶》《南辕北辙的我们》《师傅》等30余部微短剧在卫视播出。此外,芒果TV推出长视频平台短剧频道和卫视黄金档联播的“730大芒剧场”,东方卫视推出“品质东方·微剧场”,将微短剧在卫视的播出逐渐常态化。
在综艺领域,台网联制联播正成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实践。2024年前三季度大屏端播出台、网联合制作综艺节目53档,同比增加13档;新播综艺中有37档节目为联合制作,同比增加11档。其中,《歌手2024》首播创下湖南卫视周五黄金档综艺收视率最高纪录,网络平台的首期播放量超过2亿次。在纪录片领域,台网同播同样成为重要趋势,《千万工程》《李叔同》《科学这么美》等一批纪录片通过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矩阵式发布,大小屏相互赋能实现了有效触达和破圈传播。
二是,“多星联播”展播优化大屏内容供给。不论是2024年8月在江苏、东方和北京三家卫视和爱奇艺、优酷视频两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的《孤舟》,还是次月在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新疆五家卫视和腾讯视频、芒果TV两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的《大海道》,“多星联播”正进一步扩大优秀视听文艺作品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此外,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网台联动、多台联动的优秀视听作品展播活动日益增多,每月均有一些精选动画片、纪录片不断丰富电视大屏内容。如自2024年6月启动的“看世界 鉴历史”境外优秀历史和人物剧集展播活动,引进了《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少年伏尔泰》《达·芬奇》等近20部优秀境外历史和人物题材电视剧、纪录片,进一步提升大小屏吸引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202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努力在精品创作和融合传播等领域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