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A
股市场的走势一举扭转了
2018
年单边下行的运行趋势。量价先行,就在今年
A
股创出
2440.91
低点之前,沪深市场曾创出了近年来的地量水平。其中,在
2018
年
12
月下旬,沪市单边的全天成交量仍不足
900
亿元,沪深市场合计单日成交量也仅有
2000
亿元附近。
不过,随着沪深市场的逐渐回升,沪深两市单边成交量也从近年来的地量水平逐渐攀升至近年来的天量水平。步入今年
3
月份,沪深市场合计单日成交量能达到
1.1
万亿以上,这也是近年来股市震荡行情下的相对天量水平。另一方面,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两融余额,也于近日不断创出新高水平。其中,截至
3
月
21
日,沪深两融余额回升至
9100
亿元以上,而两融余额的持续攀升,也为
A
股市场注入了新增流动性的补充。
就目前而言,新增资金的持续补充成为了
A
股市场先后突破
3000
点以及
3100
点关口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沪深单日成交量能创出万亿新高以及沪深两融余额突破
9100
亿元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以资金推动作为主导的市场,市场后续新增流动性的补充持续性就颇为重要了。
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
A
股市场完成了近
700
点的累计上涨空间,累计最大涨幅达到
25%
,而深市市场的累计最大涨幅在
35%
左右。然而,从这一轮上涨行情的推动力量分析,外资资金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从陆股通渠道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外资,基本上处于持续净流入的状态,而外资持有
A
股流通市值的比重也达到了
6%
左右。与往年相比,外资资金对
A
股市场的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再以两融余额规模为例,作为新增流动性补充的主要力量之一,前一段时期内沪深两融余额规模仅有
7000
亿元左右的水平,而如今沪深两融余额已快速回升至
9100
亿元上方的区域,累计增幅达到了
30%
以上,这与同期
A
股市场的累计涨幅有所接近。但是,对于
9000
亿元以上的两融余额,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万亿关口,而沪深两融余额的万亿水平,往往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关口附近难免会存在明显的分歧。由此一来,对于两融余额持续攀升的速度,也许会逐渐趋于放缓。
此外,则是场外配资对
A
股市场的影响变化。实际上,自今年以来,场外配资活跃度明显升温,但与
2015
年杠杆牛市疯狂时期的状态相比,如今场外配资对
A
股市场的撬动影响已经大不如前,结合近期政策监管对场外配资的态度明显收紧,场外配资野蛮发展的状态也得到了约束,要达到
2015
年杠杆牛市高峰状态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
A
股成交量以及两融余额先后创出新高的背景下,市场继续前行仍需要更多新增流动性的持续补充。就目前而言,
A
股
1.1
万亿左右的单日成交量能已逐渐成为了阶段性的天量水平,而两融余额规模也比较接近万亿关口,持续攀升的速度也许会有一个逐渐放缓的过程。至于场外配资,在监管趋紧的背景下,料很难产生出较大的撬动影响,场外配资对
A
股市场的撬动影响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与之相比,对于
A
股市场新增流动性的补充,从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外资的持续流入以及国内家庭资产配置的真实需求。
鉴于前者,虽然目前外资持有
A
股流通市值的比重达到了
6%
左右,但随着
A
股进一步拓宽外资准入门槛以及提升
A
股纳入
MSCI
的比重,将会为
A
股市场带来一定的新增流动性补充,同时也会提升
A
股市场优质资产的核心竞争力。不过,对于
A
股纳入
MSCI
的进程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外资资金流向
A
股,仍然是一个中长期的进程。
至于后者,国内家庭资产长期过多依赖于房产投资,而金融资产投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对于不少国内家庭而言,其资产配置仍显单一性,整体上风险偏好仍显谨慎。但是,当股票市场投资信心以及赚钱效应得到实质性激活之际,反而会提升国内家庭的风险偏好,逐渐均衡家庭资产的配置比重,而对于金融资产的实际投资比重也有望得到逐渐提升,这或许为
A
股市场带来新增流动性的补充预期。
面对如今的
A
股市场,要复制
2014
、
2015
年杠杆牛市行情的全面活跃状态,实现概率并不高。至于资本而言,虽然具有强烈的逐利需求,但经过了前几年的去杠杆化过程后,资金逐利态度反而趋于谨慎。或许,对于后续股市走向,更大程度上仍需要看待中长期资金的表现,而外资的持续流入以及国内家庭资产配置的真实需求,将有望成为
A
股市场中长期的新增资金补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