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野球帝  ·  帝哥小卖部,清仓进行中!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苏英杰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 ·  2 天前  
苏群  ·  这才是中国男篮该有的样子! ·  4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NBA | 詹姆斯40分11失误,湖人三杀开拓者! ·  4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NBA | 詹姆斯40分11失误,湖人三杀开拓者! ·  4 天前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  晴朗回归,下周河南最高气温15℃+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遇见心理学,遇见更好的自己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5-10 23:32

正文

本文字数:2089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更好的觉知、更好的领悟、更好的接纳,这就是我认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 ,也是存在主义哲学所谓的“存在本身的意义”。


诚然,心理学不是“算命术”般能可以看破红尘的秘籍,也不是“百忧解”般能够包治百病的良方。然而我深感, 心理学的确可以能够让我们更加好地理解自己,更好的应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武志红说过,人的心灵有三个重要的东西: 觉知力、智慧和慈悲 。觉知力会决定你看到什么,智慧让你懂得那是什么 ,而慈悲让你能承受这些东西。


我想,这应该正是心理学赋予我们的力量。

1

更好地觉知

在之前热播的《最强大脑》上,当一位天才少年被主持人问道“你现在心情如何”时,他思考片刻回答道,“我不擅长回答这种感受类的问题”。


尽管孩子的天真逗笑了在场的每个人,但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作为北大的天之骄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可以谈笑风生,但在描述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却往往是词穷的。


对世界洞若观火,却对自己疏于觉察,这已经成了新一代年轻人悲哀的事实。


“试着对自己的感受和周围的一切保持开放”,“先去觉察而不是评判”,这其实正是“正念”思想的体现。 然而,做到它又谈何容易,保持一种单纯的“好奇心”,有时甚至已经成了奢侈品。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咨询案例:当咨询师听到来访者用平静的语气,快速地将自己的创伤经历暴露给自己时,他什么都没做,仅仅要求来访者放慢语速,重新讲述一遍。


结果是,来访者在慢下来讲后,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有时候是我们太“快”了,也太想“快”了,却忽视了聆听内在的声音。


比起觉察与感受的“慢”,思维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快刀。在思维的保护层中,我们似乎无所不能。然而这份“快”,很多时候却让我们的觉知变得麻木,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忽视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


因此,心理学才要教会我们, 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才能更好地觉知。而觉知了自己的情绪与深层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它。

2

更好地领悟

首先,我要承认,对于行为原因的解释与洞察,是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我本人对心理学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这个“车水马龙”的时代,“速成班”与“太长不看版”短平快文化盛行,整个社会的焦虑更是裹挟着我们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唯一在乎的问题就是,“怎么办”,这种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焦虑是如此强烈。


有一句话我一直深以为然: 当全然的理解发生后,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李松蔚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儿媳向身边的朋友们抱怨婆婆对自己的种种“酷刑”,而每当朋友为她支招的时候,她就马上会说:“没用的,说了她也不听。”


然而事实上,儿媳并“不想”改变现状,她只是在向别人证明,婆婆很过分,自己很无辜,而这样,她就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而这也就是儿媳一直默默地忍受,从没做出改变的原因。


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思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自己主动选择结果。有时候我们不改变,是因为我们还没看到不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好处”。



这里隐含的假设是,我们不会做出那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只是有时,我们的潜意识的确比意识更加“聪明”。


因此, 没有配上相应领悟的行动,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而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本身也是一种极好的领悟。


在这里,我也想对只想了解“怎么办”的朋友说声抱歉。 心理学往往并不能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并让我们自己去选择“怎么办”。

3

更好地接纳

生活在当今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的我们,总是相信“人定胜天”,因此觉得“尽人事,听天命”这类的话颇有些宿命论的味道。然而,“我能控制一切,改变一切”的想法,往往是 “全能自恋幻想”在作祟,或者说,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因为有些东西,终归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


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们,之所以能活得精彩,不仅在于他们与命运的不屈抗争,更在于他们全然地接受了自己不完美。并且相比之下,我认为后者更加难能可贵。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寻求“好”,这既是斯多葛主义哲学的智慧,也是辩证行为疗法的精髓。


当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时候,真正能让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而是全然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事件导致,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引发。 因此,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往往并非直接行动,而是需要先审视并打破非理性信念。


能否全然的接纳,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到底怎么看待问题。就如同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 更好地成为自己,有时候比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加弥足珍贵 。全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此基础上活出自我,我们便已经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野球帝  ·  帝哥小卖部,清仓进行中!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苏英杰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
2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NBA | 詹姆斯40分11失误,湖人三杀开拓者!
4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NBA | 詹姆斯40分11失误,湖人三杀开拓者!
4 天前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  晴朗回归,下周河南最高气温15℃+
4 天前
人物  ·  闫妮 梦中人
7 年前
读万卷书聚正能量  ·  男人为什么离不开酒?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