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雪学苑  ·  某cocos2djs游戏jsc以及资源文件解密 ·  昨天  
羊城晚报金羊网  ·  DeepSeek紧急声明 ·  昨天  
羊城晚报金羊网  ·  DeepSeek紧急声明 ·  昨天  
财联社AI daily  ·  DeepSeek爆火后,美国科技巨头面临灵魂拷问! ·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DeepSeek爆火后,美国科技巨头面临灵魂拷问! ·  2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特稿 | 从徐光启到袁世凯,天津“小站稻”竟有这样的历史!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7-01 10:30

正文


“天津有个‘小站稻',‘小站稻’怎么样了?”

总书记两次关心的“小站稻”,不仅是我国北方优质稻米的代表品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同样刻骨铭心。

徐光启四次来到天津,海水灌田,引种水稻,将屯田经验收录在《农政全书》;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启了中国新建陆军的培育;淮军大将周盛传屯兵小站,由江南引进粳米稻种,稻香飘过百年,成为天津人碗里的老味道……

“小站稻”从何而来?如何在近代的战火中兴衰?今天的“小站稻”怎样发展?

让我们走近小站,一起回溯这段震撼的历史岁月。

小站练兵:战火中的觉醒

小站练兵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小站练兵的关键人物之一,是袁世凯。世人的印象中,他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仅仅做了三个月的皇帝便郁郁而终,但在其青年岁月中,凭借出色的训兵能力带领中国现代陆军快速转型,也在小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袁世凯生于河南一个地主豪绅家庭,他从小便聪明好学,尤其热爱兵法。然而,乡试二度名落孙山后,袁世凯不甘心在乡下做土财主,便前往山东在兵营中磨炼。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面对当时落后虚弱的清军,清政府决心建设一支近代化的陆军部队,命天津小站为建军练兵基地,从此开始了我国国陆军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袁世凯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意识到腐败清军与西式军队在武器上的悬殊差距,他以德国和日本的建制标准改革军制,制定了严格的招兵条件,要求新兵的身体素质好、无犯罪记录、不吸鸦片,同时进口国外的先进武器做严格的训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陆军的装备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站的“兵米文化”流传至今,其中“兵”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米”的文化则在更漫长的历史中彰显着先祖的智慧。

小站屯田:从徐光启到周公祠
小站一地种植水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并且也与军事密切相关。相传当时宋朝为了抵御辽国骑兵南下入侵,便在津南地区种植水稻,形成防护带。
明代末年,民生凋敝,农业科学家徐光启先后4次来天津小站地区,在葛沽购田二十顷开荒试验,致力于垦田植稻。他就地形高低,四面以土围岸中置小岸,岸上掘水沟,引进海水灌田,创为“围田”之法,引种水稻。水田中先蓄水洗碱,将碱水泄去,引进新水,再插稻秧,可保成活。这个方法流传至今,天津沿海河的稻田耕作,仍保存有“拉荒洗碱”这一程序。
徐光启在天津引种南方的籼米,虽然产量大,但口感并不好,不过也解决了当时人们吃饱饭的问题。为了探索南稻北引的种植,徐光启与当地农民一起研究改进了水稻的施肥方法,对灌溉技术和治田方法做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在《农政全书》当中均有记载。
1870年,早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前,小站还叫做“新农镇”。19世纪后期,中日战多一触即发,为保卫皇城,李鸿章奉命调淮军北上,围绕北京成立一道防线,西自河北青县马厂,东至塘沽新城,共计140里,40里为大站,10里为一小站。小站也因此得名,成为淮军的著名将领周盛传率“盛字军”屯兵的地方。
盛军屯兵小站后,便开垦良田、兴办农桑,由江南引进梗米稻种。但是,小站曾有名“退海之地”,海水退去形成一片荒芜的盐碱滩,在《沧县志》中也被称为“下污”,意思就是地势低、容易积水的劣土。
尽管自然条件受限,盛军并没有放弃改造良田。周盛传致力于挖河建闸、插秧种树,10年间修筑了靳官屯大闸,开挖月牙河等大小引河数10条,建大小闸桥涵50余处,开出稻田6万余亩。
周盛传负责建造的九宣闸
盛军改变了津南旧围田只依赖潮水顶托的灌溉方式,开发了引入南运河水的复合水源,培植了优质的小站稻。使沿海土地成为永久的种植资源,直至今日,牢固的水利设备作为津南的农业依靠,养育了一代代沿海农民。
经过不懈努力,小站地区一改昔日的盐碱荒滩而成为富饶的北国鱼米之乡,不仅军队有了丰富的军粮。盛军还将稻米分发给周边贫困的灾民。虽为将军,到了晚年,他便自称“北海老农”,可见其对小站稻的一片痴心。人们因此也将周盛传奉为“小站之父”,在当地建设周公祠来纪念他对小站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20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中,小站曾一度被德国侵略军占领,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军阀混战,民国时期田地也几乎荒废。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稻田大肆勒索军粮,大量从朝鲜和本国移进新的水稻品种,其中有“水源52”“金钢稻”和“中生银坊主“陆羽132”“水源85”(简称“银坊”)等品种。日军强迫当地农民在田中做奴役,但却不允许他们吃小站稻,发现食用、买卖小站稻的农民便一律杀死。
1945年日军投降后,农林部在天津接管华北垦业局,建立河北垦业农场管理处,下设小站、津郊(原八里台)、军粮城、张贵庄、茶淀5个农区,经营管理合作农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管理混乱,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小站稻的亩产仅有100-150公斤左右。
新时代的小站稻:新技术恢复老味道
小站稻之所以香飘百年,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品种、种植技术的共同结晶。新中国建立以后,天津开始致力于恢复小站稻的传统风味。
小站稻为什么好吃? 天然的因素:一是海河水,二是盐碱地,三是生长周期长。
小站镇当年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氨、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土地,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据有关部门测定,漳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吨黄土含氮0.8-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大量沉积的有机肥料,随着马厂减河流入小站这片土地,以甜剧威,化碱成映,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保证了小站稻的品质好、产量丰。
天津地区持续改良盐碱地,当地发展水稻的经验是“开沟种稻、两水一肥”。把改良与利用结合起来,独特的土壤更适合种植水稻。
津南地处北方水稻种植区的南端,同时拥有全国最长的180天生长周期、4000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比其它地域的一季稻增加了45天的日照。小站稻的营养物质沉积丰富,口感劲道黏甜,香气弥漫。民间流传“银坊香稻传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玑”的说法。
20世纪50年代,从日本、朝鲜引进的品种,以及水源300粒及银坊是小站地区种植的两大品种。60年代,针对适应高肥、密植、抗病的需要,小站稻品种又开始更新。到了70年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小站稻品种的保护和研究,建立了水稻品种基地。90年代,津稻1187、津原45、津原89等自主品种相继问世。 如今,“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津川1号”是小站稻的4个主打品种。
想要味道好,在种植技术上坚持精耕细作,科学发展。1972年稻田改旱以后,小站镇种植的园田和旱田作物产量仍比其它地方高。原因就是当地种植者注重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堆肥、厩肥、饼肥、麦秸,以及不含有害盐分的城市杂肥等,水稻单产能稳定在千斤左右。
以自然条件、文化、品种做支撑,小站稻的品牌在现代飞速发展。
2001年,小站稻产业化工程开发项目列入天津市星火计划,200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星火项目。1999年7月28日,“小站稻”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3年,小站稻成为天津市著名商标;2009年被评为驰名商标。“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
2018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国家南繁基地的重要指示》上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天津的“小站稻”是对我们保持和做大这一传统优秀农产品品牌的巨大激励。建议请有关同志专题研究部署,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为小站稻题词“通过协作攻关,再创小站稻辉煌”。站在科技的肩膀上,小站稻将会大有可为,2022年,天津农垦小站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天津市小站稻分子设计育种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为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如今,天津小站稻已被列入全国全产业链重点链,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均在持续提升。
从战乱时期人们对温饱的向往,到近现代对自然环境的改良和品种的培育,小站稻的振兴,离不开每一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的人。
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一口小站稻,吃的是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传递着爱国强农的情怀,在餐桌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香气。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村农业市场信息:【品牌创新】小站稻:天津小站稻 精品好味道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打造“久经考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吹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轻化的号角

特稿|预制菜还搞不搞?!政策大起底!2024年风向如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