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维坦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记忆碎片:一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利维坦

诸位所憧憬的未来,我差点就信了

利维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12-08 08:59

正文



利维坦按:科技一方面在向世人展现其强横霸道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如同宗教一般吸引着大量的信徒。教徒通过焚香、祷告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神”的虔诚,而对于科技的信徒而言,基于科学来预言未来世界则是最直接的爱慕。


下文要介绍的诸位,虽然当年夸下的海口如今只能付诸东流,但对未来都曾经有过令人满怀期待的美好憧憬




时间回到1955年7月29日,美国宣布要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此作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一番献礼——仅仅是在美国宣布卫星计划的第二天,前二战盟友苏联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对抗美国航空事业的委员会,再三天之后便宣布:他们也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太空竞赛正式打响。


虽然当时的各国当局相互之间充满敌意,国际关系紧张,但是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他们对于外太空有着简直饱满到溢出的美好希冀。早在太空时代开始之前,英国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他的著作《探索太空》(The Exploration of Space)中就构想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场景:


人民在火星上搭建了巨大的玻璃穹顶,用以隔绝城市内部和外部。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火星殖民设想比人类首次登月早了18年。图源:paleofuture


库布里克后来找到这位作家,跟他一起给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写了剧本。


做太空梦的不止民间作家,各国政府也没闲着。从1961年到1983年,苏联共发射了16个金星探测器(无论成功与否)去前方探路,他们发现金星的重力非常接近地球(90%地表引力),同时还是最接近圆形的行星、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最为关键的是,在金星地表上方的50公里处,那里温度近似地球热带,气压接近地球表面,再加上金星上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密度高于空气——


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能够解决人如何在空中停驻,以及如何运输或制造地球上的空气,也许就能实现金星殖民,过上云端的生活。


金星殖民,来自上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家的建议。图源:Technica Molodezhi


美国也有过一些金星探测项目,但没几年重心便转移到了月球,1969年5月号的《科学》杂志曾刊登了一篇罗德尼·温德尔·约翰逊(Rodney Wendell Johnson)博士关于月球殖民的文章,此人同时也是美国宇航局载人飞行计划办公室的高级规划人员——短短两个月后,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罗德尼·温德尔·约翰逊博士所设想的未来月球基地,插图画家:Roy G. Scarfo。图源: Science Journal 


当然,月球殖民地的概念起源于太空时代之前。英国圣公会主教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在1638年撰写的《探索月球世界》(The Discovery of a World in the Moone)一书中,便早早预言了月球上的人类殖民地。


太空时代所绘制的未来蓝图令人神往,再加上各地亦真亦假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因此而兴起过一股狂烈的“飞碟热”。工程师兼绘画艺术家亚历山大·威格斯(Alexander Weygers)是美国第一个为自己的飞碟形状飞行器申请专利的人


威格斯为他的“Discopter”飞碟申请的专利。图源:谷歌,专利US2377835A


现存的飞碟专利有多少?美国专利商标局专门新辟了一个代码名为“B64C 39/001”的飞行器专利分类,代表着“以没有气动升力支撑为特征,外形像飞碟”的飞行器。根据谷歌专利检索,在“B64C 39/001”这一特定分类下有大约192件专利。威格斯也只是个分子。


威格斯想象中的大型载人飞船,圆盘结构的四周都有窗户以便乘客向外观望。图源:Discopter.com


亚历山大·威格斯自然不是第一个提出飞行器构想的。未来学家阿尔伯特·罗比达(Albert Robida)约在1882年便构想过2000年飞行器满天飞的巴黎(见下图)那些长得像鱼又像鸟的载人飞行器大致包括巴士、私家车、出租车,还有两架警车,上面坐着手持配剑巡逻中的军官。画面左下方可以看见高耸如云的露天餐厅,埃菲尔铁塔在远处隐约可见。


《2000年,去往剧院》。图源:公共领域


阿尔伯特·罗比达与儒勒·凡尔纳同为法国人,也是可以与其比肩的科幻作家。相比于凡尔纳对戏剧冲突的热衷,阿尔伯特更喜欢憧憬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准确预言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大众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一台可以24小时发布消息与进行电话会议的平板电视。


当然还有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汽车外型飞行器”,但无论是靠翅膀还是靠喷火的臀部,无论是飞出大气层还是贴地飞行——即便是在飞机可以轻松突破音速的现如今,也未能见到一款汽车外形的飞行器普及开来,这也许只能作为一个温暖慰藉存在。


其实早在私家车并未普及的年代鲜有关于飞行器的构想,但却不乏关于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美好设想,其中包括纽约市第一个地铁概念产物——比奇气动传送(Beach Pneumatic Transit)。这一概念由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伊利·比奇(Alfred Ely Beach)在1869年提出,其原理是通过空气压缩推动承载乘客的车厢前进。


阿尔弗雷德·伊利·比奇设计的这套气动列车一次可容22人乘坐,从1870年运行到了1873年。图源:公众领域


更为夸张的气动管道版本,出现在最伟大的科幻动画剧集《飞出个未来》第一集中,被冷冻1000年的男主来到30世纪,完成了一把过山车般的公共交通搭乘:只要对着入口管道说出地名,乘客就会被吸入管道,直接运输到目的地。


在连东京和北京的地铁都还能挤得进人的现状下,显然这些穿梭于城市上空的管道远还没到登场的时间。


《飞出个未来》中用于人员运输的管道。图源:公共领域


也有相对更容易实现的构想,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N.G.Wells)在1928年的作品《未来故事》(A Story of the Days to Come)中提出:城市将配备完善的移动人行道系统,独立于机动交通系统,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运行。行人通过一套逐渐变快的多级缓冲带进入移动人行区。


威尔斯在小说中关于移动人行带的插图。图源:公共领域


如此费心费力,是因为威尔斯认为未来的机动交通只会往更高速发展,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让行人远离高速运行的机动交通体系。


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所展示的一个设计:双速人行道,乘客可以从静止的地面走到慢速道,再从慢速道走到快速道。履带上还设有乘客搀扶用的圆头扶手。




公共交通是城市构建中的一块重要拼图。在前文所提到的美国飞碟专利第一人亚历山大·威格斯对未来旧金山的设想中,城市的沿海部分地区就会有供Discopter飞行器着陆的大型停机位。


作为公共交通载具,巨大的Discopter需要停靠在沿海配套设施中。图源:Discopter.com


再比如艺术家理查德·拉梅尔(Richard Rummell)于1910年所想象的曼哈顿,最下层是货运轨道交通,上层用于乘用,条条轨道在建筑的巨型孔洞中穿梭。


除了纽约曼哈顿,理查德·拉梅尔在上世纪初还曾描绘过芝加哥、洛杉矶等重要城市。图源:公共领域


如果技术允许,1962年建筑公司Tibbals-Crumley-Musson所构想的1992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似乎更有趣一些:建筑与交通设施都通过一个小型动力装置漂浮在空中,行人在地面上可以享受充足的空间。



但其实也不一定住在地球上。国际空间站虽然远没到民用阶段,却并不妨碍前人展开不需要负责任的想象。冯·布劳恩曾经构想过一个直径75米的轮环形状空间站,通过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来提供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后期则被细化为假想中可容纳一万人居住的斯坦福圆环。


由Donald E. Davis绘制的斯坦福圆环内部。图源:NASA


未来人怎么看病?上世纪60年代,美国火箭学会曾经向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汇报称:现代医学可以从外层空间的失重、辐射和低温环境中获益,因此未来的一些医院可能会建立在太空中。这在同时期的漫画家阿瑟·拉德博(Arthur Radebaugh)的作品《近乎想象》(Closer Than We Think)中有着具象的表现。


绘制:阿瑟·拉德博,后期填色:Tom Z.。图源:belatednerd


阿瑟构想了一个圆盘状的太空医院主体,内部设有失重手术室。以聚拢太阳光治疗癌症、皮肤病或其他疾病的球体漂浮周边的空间中。


在《近乎想象》中,阿瑟对于未来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着极为严谨的想象力。在教育方面,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多,未来的学校也势必更加拥挤,但教师数量将会减少,更多教学工作将由机器承担。机器可以为每个学生专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也将被记录下来。


画面正中的白衣少年正在向着窗外挥手,每台教学仪器上端有着类似摄像头一样的凸起,老师注视白衣少年的眼神暗含了作者对传统师生矛盾在新时代传承的美好希冀。


绘制:阿瑟·拉德博,后期填色:Tom Z. 。图源:belatednerd


现代的网络课堂可以与这一构想相匹配——尽管这离全民普及还有不短的距离。出现短短几十年的网络使得诸如视频通话、网购等构想得以实现。对于未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前人来说,他们的一些想法无疑具有宝贵的启迪意义。


上世纪70年代的这幅漫画表现了在未来进行视频购物的场景。图源:公共领域


在前人对于未来的无数构想中,消费生活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也依然有我们未能实现的,比如说妻子在屏幕上看到的商品图像来自商店中相机的实时拍摄,可见机器替代人力劳作一直是构想未来的主旋律。未来学家尼尔·阿德利(Neil Ardley)在他1982年的著作《明日世界》中构想了解放人类劳动力的未来商店形式。


《明日世界》中关于未来商店的构想,图源:io9


在尼尔的构想中,未来的商店将越来越像仓库,机器人承担了照相、打包、邮寄等所有工作。届时消费者无需包括售货员在内任何人的帮助,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独自把钱花出去。


未来的消费体验是怎样的?现代福特航天公司的前身Philco-Ford公司曾在1967年推出过一部幻想1999年生活的概念短片,名为《1999 A.D. 》,内容关于围绕中央计算机设想的未来家庭生活,其中也包括“指尖购物(finger shop)情节。



1967年电影《1999 A.D. 》中家庭购物的片段


最难能可贵的是,丈夫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来处理家庭财务信息,妻子在电脑上购买的东西形成账单会发到丈夫的电脑上,丈夫便可以直接支付。为伴侣清空购物车一直是令人头疼的爱意表达方式,丈夫在电影中轻抚额头令人倍感熟悉。


虽然我们早已实现了网络购物,但50年前的人们所设想的未来不可能与现代完全一致:比如说电影中虽然构想了一个“电子信函机器”,但所传输的仍然是纸质文件,通过扫描进行传输,也就是传真,而非通过键盘和显示器输入,包括丈夫所使用的账单和纳税单也依然是纸质形式。


当然也会有脑洞更大的。1964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钢笔品牌犀飞利(Sheaffer Pens)的一则广告,广告中品牌方构想了未来使用信用卡的消费场景。虽然广告的主角是一直陪伴到未来的那只钢笔,但是模特手上可以投影出信用卡信息的微型投影戒指同样显眼。


Sheaffer Pens在1964年所投放的广告。图源:Sheaffer


可以见得,过去的人也很难想象未来没有信用卡的生活。所以未来的信用卡,又该怎么用?


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卡15周年

全面拥抱金融科技


 与未来联名 


关于未来的消费生活、未来的信用卡

招商银行信用卡为你构想了更美好的消费生活。


也许在未来

你可以用小招信用分免除防穿越保障金和火星签

信用出行



或者是邂逅最喜欢的包款

使用招行信用卡未来的眼神支付功能

一个眨眼

包包就能打包飞回家



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嘛


点击阅读原文


看看你在未来的今天


都把钱花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