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首发自|瘦龙的博客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本文编辑时间10个小时,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些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这么大呢?
所谓的
易胖体质,易瘦体质,真的存在吗?
【狂吃不胖】和【喝水都胖】的人,区别在哪里?
你也可以变成狂吃不胖的人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的科学家
J.Gordon教授
,和比利时的Patrice Cani教授,做了很多的研究,终于找到了真相。
肥胖是因为吃得多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以为,胖就是因为吃得多,如果能少吃点自然就瘦了,但是有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J.Gordon教授
,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中发表了一个科学研究。
研究发现,吃相同饲料的小鼠, A组小鼠比B组小鼠少吃29%(等同于每天少吃一顿饭),而其身体的脂肪含量却比B组小鼠高了42%,腹部脂肪高出了47%!
对,你没有看错,
A,吃得
少
→脂肪
多
B,吃得
多
→脂肪
少
为什么,A吃得少反而胖,B吃得多反而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呢?
为什么吃得少也长胖
Gordon教授公布了原因:
两组小鼠差别在于肠道菌群不一样
。
接下来的研究实验,也证实了他的猜测:他当把A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B组小鼠之后,B组小鼠在短短的2个星期时间内,
全身脂肪含量暴涨57%,腹部脂肪暴涨61%,变得和A组小鼠一样肥胖。
为什么呢?因为A身上有易胖菌,我们可以把A 的肠道菌群叫做易胖菌群,仅仅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就会导致肥胖,科学原理是什么呢?
原来吸收才是关键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中,仅有25%左右的热量,被人体直接吸收,还有25-30%是通过肠道中的细菌先进行一步分解后,再被人体间接吸收(其余40~50%最终无法吸收的部分则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也就是说,一顿饭最终被吸收的热量里面,
我们自己吸收的占一半,肠道中的细菌帮助我们吸收的占一半。
Gordon教授研究发现,A 的肠道菌群,
会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热量,一顿饭能吃出两三顿饭的效果
,结果,想不胖也难!
所以,吃得多不一定胖,吃得少不一定瘦,关键有多少被身体吸收了,决定你
吸收多少的关键于——肠道菌群
。
拥有肥胖型肠道菌的人,可以把摄入热量的一多半吸收进来,而拥有苗条型肠道菌的人,只吸收一小部分热量,二者之间最终吸收的热量差距非常大,从而导致严重的个体差异。
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肠道菌群,一种倾向于不吸收热量,另一种会帮你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可能多的热量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
导致肥胖的肠道菌群有两大类
,一类肠道菌是帮助多吸收热量,这类菌引起的肥胖我们叫“
吸收型肥胖
”,而另一类肠道菌则是引起炎症导致内分泌紊乱,这类菌引起的肥胖我们叫“
炎症型肥胖
”。
什么是吸收性肥胖?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有的人是因为肥胖型肠道菌导致的肥胖。这种在肠道菌帮助下,由于从食物中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最终导致的肥胖,我们叫做“
吸收型肥胖
”。
能够帮助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热量的细菌大概有上千种,在这其中有一大类在生物学上归属于一个门,叫做
“厚壁菌门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厚壁菌门的细菌与肠道内其它共生的细菌之间互相作用,最终能够影响人的胖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
,我们简称为
F/B。
科学研究发现,
F/B能够反映菌群帮助身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
F/B高的就容易吸收热量,就容易胖;而F/B低的则不容易吸收热量,就容易瘦。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如果能够降低帮助吸收热量的菌群比例,
降低F/B的话,就可以有效改善吸收型肥胖。
科学试验证明肥胖人群通常具有较高的F/B,随着体重下降,F/B也随之下降
如何拯救吸收性肥胖?
我们先来认识第一种肠道瘦菌,叫做Christensennela,堪称减肥新秀,
纤瘦苗条人的肠道中,含有3-7%,而肥胖者肠道中,基本没有这种细菌。
Christensennela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够
维持热量代谢平衡
,从而让身体保持苗条,甚至能够通过遗传,把这种细菌遗传至后代肠道中,让自己的子女拥有同样苗条的身材。
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Ruth.Ley教授,在全世界最著名的《细胞》(Cell)学术期刊上,给我们展示了她发现的
Christensennela肠道菌,可以让你多吃不胖。
Ruth.Ley教授发现,当给小鼠肠道中接种来自瘦子的肠道菌(蓝色方块线条)后,相比接受来自胖子肠道菌的小鼠(橙色),小鼠体重的增长大大变慢了。
Ruth.Ley教授发现,特别是添加了Christensenella细菌的小鼠,和没有添加的相比,小鼠体重差很多:
左边是没有加Chris.菌的小鼠平均体重,右边是添加了活的Chris.菌的小鼠平均体重。可以看到,在肠道中添加Chris.菌以后,小鼠的体重大幅下降了
原来这就是多吃不胖的奥秘
,这些小动物,既没节食,也没运动,可就是多吃不长肉,而且,减少的都是脂肪,体脂率也明显下降了。
说明:健身人群最关注的指标-体脂率。右边添加Chris.菌的比左边没添加Chris.菌的小鼠体脂率低4-5%
而且,Ruth.Ley教授研究发现,
Chris.菌居然可以遗传,是所有可遗传的肠道菌的核心
,也就是说,你父母肠道中如果这个菌很多,他们就是多吃不胖的人,还能通过把这个菌遗传给你,让你也变成吃不胖的人。
露丝教授的研究核心成果显示,Chris.菌是遗传能力最强的肠道菌,右下角的BMI相关性指数告诉我们,Chris.菌越多的人越瘦
所以,如果你现在胖,可能真的和你爸妈是脱不了干系滴。
炎症型肥胖的原理
我们再来讲一讲炎症性肥胖,这种肥胖的成因则是跟有害细菌有关,当我们不小心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时,会有很多有害细菌跑到我们的肠道里,定殖下来。
这些细菌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有毒有害细菌分泌的一些能够引起炎症的分子,通常是脂多糖,被称为内毒素,例如大家熟知的大肠杆菌,就能够合成内毒素),引起肠道细胞凋亡、肠粘膜破损,致使有害菌或毒素侵入到身体的血液循环中,继而引发全身性的炎症,这种炎症叫做
内血毒症。
顾名思义,内血毒症就是血液中充斥了细菌合成的内毒素分子而引起了炎症。这一症状本身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痛苦,因此容易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皮肤颜色暗沉的直接原因,甚至可能是癌症的诱因!
这类由于肠道炎症引起的肥胖,我们称之为“
炎症型肥胖
”,而控制炎症型肥胖,正是需要从肠道菌群这一源头来进行改善。
科学研究发现菌群失调引发的肠内炎症是导致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真正源头
如何改善炎症性胖子的肠道菌?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另一种神奇的肠道菌,叫做Akkermansia。
比利时专家,Patrice Cani教授研究发现Akkermansia细菌,能够帮助减肥、抵御肥胖,同时还能够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肠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益生菌。
一开始,Patrice Cani教授发现,患有遗传性肥胖的小鼠,肠道中Akk菌的含量,仅是瘦小鼠的1/3300,还有,长期高热量饮食的肥胖小鼠,肠道内Akk菌含量也非常低。
后来研究发现,在人身上也一样,
苗条的人,肠道中Akk菌含量很高
(达到3-5%甚至更多),而肥胖人群的肠道中Akk菌含量则很低(通常不到0.03%甚至为零),
相差几百倍之多!
Patrice Cani教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论文
紧接着,Patrice教授的研究发现,
AKK菌真的可以让胖子变瘦,效果还非常好
,看下图,不论是正常身材的小鼠,还是高热量饮食诱导肥胖小鼠,Akk菌都能让它们吃瘦:
而且瘦下去的部分,都是脂肪啊!让我们来看体脂率的变化!
就这样,神奇的AKK菌,让胖子轻松加愉快的瘦下来了。
之前我们讲过,很多人肥胖,是由于
体内轻度的炎症
,导致内分泌紊乱,而Akk菌正是通过修复肠道粘膜、降低身体的炎症水平,从而减肥。
来看卡尼教授的研究,吃了Akk菌的小鼠,炎症水平明显降低了。
炎症水平降低,内分泌恢复正常,体重自然就下去了
,身上的脂肪细胞,原来因为吃得太多储存了脂肪,而变大,现在个个都明显变小了。
如何获取这两种神奇的肠道菌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食品法律法规以及技术原因的限制,不管是Akk菌还是Chris菌,
人是不能直接吃的。但是可以通过特定的
复合益生菌益生元配方来“曲线救国”。
中国因为食物来源丰富、地域广阔,国人的肠道菌群差异性非常大,近几年更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国人肠道菌群结构性的退化,这直接导致了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类疾病的高发。
那么如何针对国人菌群的情况,开发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产品呢?
在
【菌拉丁®肠道健康】
,来自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等国内国际知名学府的科学家们,借助团队多年来在菌群、健康、营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成功开发了一系列产品。
现在【菌拉丁®肠道健康】,有办法增殖肠道中的这两种菌,来看这个姑娘肠道菌的变化,通过三个月的益生菌配方调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