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计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车虽然长相平平,但是却生来就自带热销气息,而有的车则是惊艳一干众人,最终却落下一个叫好不叫座的结局?
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确太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了品牌、产品、营销等多方面因素。作为设计师,我从自己的老本行来聊聊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从设计层面来聊一款车是否能卖得好,我们有个术语,叫“场景适应性”。听来是是不是很有逼格?
顾名思义,场景适应性指的就是,一款车型能否适应生活中不同运用工况的能力。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一类场景适应性的例子,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的着装,不同的着装对应不同的运用场景。比如说,婚礼上要有婚纱,劳动时穿工装等等。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也是穿的最多的着装,就是具备最多场景适应性的着装,比如说已经流行了四十多年的百搭风衣M65。
同样,汽车也存在这样的一种场景适应性问题,这其中可以从心理需求以及实际使用需求两个方面来考虑。
心理需求的场景适应性
来看被誉为国民神车的大众高尔夫,这款车一直被追捧是有一定原因的。
其实,高尔夫的两厢车造型是非常考究的。C柱以相对垂直的形象出现,并没有太多的花哨设计,同时从C柱一直连接到后轮轮眉的家族化转角设计,显得很厚重。配合上平直的车顶,给人的感觉并不会像是其他两厢小车那样呈现出视觉长度不足的情况。相反,车顶线条在视觉空间上的向后延伸,也使得这辆车看上去会修长得多。
相对垂直的C柱也使得高尔夫在空间内的体积占有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继而带动了整车体量感的提升。
比如说,高尔夫和两厢科鲁兹的对比是这样的:
那么,这种大体量感的设计以及相对敦实的线条形象,保证了高尔夫的整体形象可以拥有更大的用户群体跨度。另一方面,相对不错的漆面饱满度也使得高尔夫的高级感得以提升,换句话说,就是开起来并不廉价。
还不仅仅如此,再看高尔夫的内部设计。
从外观上不难发现,高尔夫的窗框线条呈现出的是上下近乎于平行的设计。上窗框和下窗框的线条延长线在距离车辆尾部很远的地方才会相交。而这种平行的趋势也就起到了一个视觉延伸的作用,有效的提升了车辆内部的通透性。
作为反例,我们来看欧宝雅特,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欧宝雅特的内部空间会大于高尔夫,但是欧宝雅特的上下窗框线条是在车尾相交的,这种视觉导向作用让欧宝雅特的内部空间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的宽敞。这样的设计显然会更加适合于更加运动化的场景。
基于这种心理方面的作用,高尔夫的场景适应性就会更好。比如说,它可以轻松的适应老夫老妻买菜的场景,毫无违和感;也可以适合年轻夫妇外出郊游,同样毫无违和感。甚至开着高尔夫出席一些相对高端的场合,也不会显得过于廉价。如果想激情一把,增加个套件就变成了小钢炮。从心理上呈现出来的场景运用性就使得这样的车子销量不会差。
而有的车型就不具备这种心理上的场景运用性,比如说马自达阿特兹,帅气而年轻的外观,以及足以亮瞎我们双眼的魂动红配色,注定了它会更适合于年轻一代,更适合于富有活力的聚会。老头老太太开着它去买菜,确实有些违和了。
实际运用的场景适应性
在这个环节里,举个正面的例子——丰田普拉多。
我周围有很多开高尔夫的车主,在生了孩子之后就考虑要把高尔夫换掉。原因很简单,空间太小不够用。再加上个儿童安全座椅,后排基本上也难以满足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的乘坐需求了。很显然,高尔夫拥有很好的小家庭的场景适应性,但是并不能够提供大家庭的场景适应性。
如果把平行进口车的数据都算在内,估计丰田普拉多在全国一个月销量破万是没有问题的。而在传出了国产2.7L车型即将停产的消息之后,销量竟然是不跌反升,中东版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款车型上都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呢,就是实用层面上的场景适应性很好。
普拉多是一款非常均衡的SUV,在越野性能、公路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非承载式的车身、大悬挂行程、带加力箱的全时四驱系统等,都保证了这辆车拥有同级别城市SUV所不具备的越野性能。
而相比于像牧马人、路虎卫士这一类纯粹为了越野而生的硬派越野车而言,普拉多的乘坐舒适性以及空间实用性又要远远超过这些车型。悬挂细腻的表现只会把颠簸压制在簧下,同时在公路行驶过程中惬意而舒适的座椅,也不会出现像牧马人那样让人腰酸背痛。
这辆车非常适合长途穿越。即便是七座版车型,第三排座椅的尺寸也尽可能的做大保证舒适性。所以,这辆车可以载着一家人出去郊游,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场景也不会出现在牧马人之类的车型上。
与此同时,经典的越野车外观所营造出来的大体量感设计,也迎合了前面所讲到的心理上的场景适应性的诉求。精英阶层在城市中出席高端场合没有问题,老爷子开车出去买菜也不错,社会大哥开着撑场面也很好。除了实在拥挤的道路之外,普拉多要出现违和感的情况并不多。
AL频道小结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有的车型看齐平庸却可以拥有更好的销量,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一类车型具备更为宽泛的场景适应性。这就好像我们是否拥有一身可以满足日常穿着的衣服一样。而宽泛的场景适应性,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又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相对更大一些的体量感营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