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95后博士倪楚君,作为
特聘研究员
,被引进到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她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发表学术论文,研究一种
特殊的水凝胶,为新型材料的研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这样的“变形”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深空深海探测等领域,甚至还可以做软体机器人。
倪楚君是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
从化工到医学领域,这样的跨界女孩,是如何成长为科研新星的呢?
又是如何推动科研成果,
从“书架”走向“货架”?
今天,一起了解她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
我只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倪楚君出生于1995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
2014年高考考入浙江大学
,“大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是一群优秀的人的聚集体,这样也能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法”
2017年暑假,
她报名参加了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科研项目,对液态金属产生了兴趣,也看到了化工专业的更多可能——化工不仅包含石油化工和日常轻化这样传统的领域,还有柔性材料、形状记忆材料,这样更具有广阔可能性的领域。
在导师和团队伙伴的
头脑风暴与实验实践中,一颗科研的种子在倪楚君的心中发了芽。
2018年,倪楚君顺利结束本科阶段,
在浙江大学开启硕博连读,她选择加入化工学院谢涛教授的团队,深入探索形状记忆材料
。
倪楚君的具体研究方向是,
智能变形高分子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形状记忆材料,能够记忆临时形状,在外界比如温度、光照、电等刺激下发生变形,它的应用就会受到外源环境的限制材料应用的壁垒也各不相同,
这无疑给许多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操作空间。
直到毕业前夕,在科研和就业两条道路面前,她迷茫了。
“从本科到硕博连读,我一直待在学校里。是时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不同的模式和氛围。”
所以,她一路南下,应聘到了一家高新企业,从事全新的工作。她对这段工作经历充满感恩,体验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的新奇和雀跃,以及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
没多久,自己在博士期间和导师、团队成员一起完成的关于水凝胶的论文“Shape memory polymer with programmable recovery onset”,
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
。
审稿人高度肯定了论文阐述的,
一个新的记忆材料的机制,对于这个领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应用潜能。
“这个发现看似具有偶然性,
实则蕴含它的必然”,
在导师谢涛眼里,倪楚君遇到问题不断深挖、不满足于浅表性研究结果的这股韧劲,是她身上最亮眼的闪光点
。
作为倪楚君的导师,浙江大学化工系谢涛教授很是欣慰,“这个发现看似具有偶然性,实则蕴含着它的必然性。”
在他眼里,倪楚君勤奋努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都很强,谢涛教授发现的“闪光点”,
也正是姚克教授最为在意的科研品质。除此之外,姚克教授还注意到了倪楚君的眼科方面的大胆尝试。
倪楚君的导师谢涛教授
在她论文的具体应用中,针对干眼症设计了相应的定时变形器件。“泪道栓塞是治疗干眼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传统变形栓塞一植入泪道变受热不可控变形,仅能实现部分泪道填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脱落。我们则利用定时特性开发了一款全泪道定时栓塞,利用长期稳定的操作窗口填充整个泪道,并设置机械互锁变形能力进一步长效固定。”
综合考虑下,姚克教授给她发来了offer。她回到家乡,回到她熟悉又亲切的科研氛围中。
2023年,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新引进了4名特聘研究员,其中,
倪楚君是最年轻的一个,
还不到29岁的她,享受着教授
级别的待遇
。
“眼科向来不缺好医生,
缺的是能与好医生合作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患者应用的科研人员”,在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看来,倪楚君研究的智能变形高分子,将会给眼科带来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
当倪楚君走入浙二眼科实验室时,
她才真切感受到这一方小天地所具备的无限潜能:要延续自己学术研究的内容,发掘新材料在眼科的应用潜力,
开展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转化科研成果……
倪楚君希望
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医学投入到眼科疾病的治疗中,真正做到让科技创新惠及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