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江发布
"张江发布"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运营,旨在帮助企业面向全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对接资本、市场、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助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51好读  ›  专栏  ›  张江发布

孵化器系列(二)| 都说孵化器不赚钱?“霸蛮伢子”老夏带领晟唐实力逆袭!

张江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4-19 17:00

正文


全文字数 | 3293

阅读时间 | 5min+

小布说:

在全球创新创业地标地硅谷,曾有记者这样形容:“如果你身处硅谷,无论朝哪个方向扔颗石头,你都可能击中一座创业孵化器。它们无处不在。”


而今,穿梭于张江科学城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小布也同样心生感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服务和资金,帮助他们走过最艰难的婴幼儿时期,实现从idea到product再到career的蜕变。


创业维艰。即便是流光溢彩的宝石,在 “闪闪惹人爱”之前总归有一段被埋藏、待打磨、暗无天日的时光。而这个时代赋予孵化器的使命是,实实在在地为创业者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这份使命和责任,是从事孵化器产业同仁不曾变更的初心和偏执。


夏尚明
晟唐创业孵化器总经理



夏尚明,晟唐创业孵化器总经理,人称老夏。


典型的湖南人性格,恰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


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毕业后,老夏在宁波政府办公厅当过秘书,在德隆集团做过投资,在民营钢贸集团担任老总,还干了两年律师,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起了创业服务工作。2010年,在国内孵化器风潮尚未刮起之时,老夏被调任到上海康桥创业园做副总经理。这是老夏和孵化器行业“情牵一线”的开始。


如今的上海康桥创业园已成为上海智能制造的标杆,而在老夏接手之时,康桥工业园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定位不明确等因素制约,出租率仅为10%。这是摆在老夏面前的难题。他凭借多年的人脉积累,推荐几个朋友来这里孵化安家,结果人家来看了位置以后都摇头摆手,婉言拒绝了。


老夏不信这个邪,非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立马带着团队研究国家产业和区域优势,找到了出租率低的根本症结——缺乏明确的行业定位。直觉告诉老夏,智能制造一定是未来10年中国必须要发展的高端行业,这个行业需要的空间和配套恰好是康桥的优势。于是,他立马向组织汇报,康桥创业园就聚焦在智能制造行业。


有了细分的行业定位,老夏快马加鞭地引进了一批智能装备、机器人企业入驻,到2011年6月份,康桥工业园的出租率达到93%,堪称奇迹。


我做孵化器跟浪潮没啥关系


老夏是个不折不扣的开拓者,爱啃硬骨头的他,用湖南方言来说是典型的“霸得蛮”。他换过工作跨过界,却在年近40岁的节骨眼上,再次从体制内出来,创立上海晟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走上了创业孵化之路。这一年是2013年。


事实上,老夏的这次折腾并非冲动,他前20年的职业生涯仿佛在冥冥中为他扎根孵化器行业铺好了路。


机关单位、投资机构、民营企业、律所、康桥工业园的从业经历让老夏在捕捉国家政策、制定战略规划、提供管理咨询和融资咨询等方面成为一把好手。而这些优势和创业孵化工作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我做孵化器跟浪潮没啥关系”,老夏说。孵化器有很多种模式,老夏研究了一些硅谷的孵化器,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基地+孵化+投资。这种模式最成功的探索者是硅谷的顶级创业孵化器YC,但它究竟能否在中国行得通,能否在张江落地,这尚无定论。


老夏也不知道问题的终极答案,但他有信心,至少目前看来,答案是乐观的。


怎么做基地?怎么做服务?怎么做投资?



纵观国内的诸多孵化器,前赴后继地要将 Y Combinator(以下简称YC)模式复制到中国,但大多像小石子投向大海,激不起丝毫涟漪。曾有人总结说,YC到中国未成功的核心原因有三:第一是先天不足,大量创办孵化器的人并没有充分的创业经验。第二是动机不纯,夹杂了商业地产、谋求配套资金等考虑。第三,耐不住诱惑,过快转身VC融快钱,不能满足创业者期待。


这三点,老夏深谙于此。他说:“做孵化器的模式没有什么新的,关键是你怎么坚持下去。基地+服务+投资已经被验证过了,关键是你怎么做基地,怎么做服务,怎么做投资,从而形成一个好的生态。”


晟唐孵化器致力于打造成一个资源的提供方,让各路资源不断在这里汇聚并正向融合。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老夏带着团队用了4年时间一点点积累,把政府、投资人、专业服务机构、业主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对接给创业者。


怎么做基地?晟唐孵化器目前拥有张江数字医疗孵化基地和唐镇电子商务孵化基地2个基地,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 35000平米,容纳150家企业。晟唐孵化器的办公场地还比较传统,老夏没去搞花里胡哨的布置和装饰,他说对于生物医疗企业而言,基地就是一个办公空间而已。和洋气的装修相比,老夏更看中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的公共服务。


2017年,老夏计划投资1000万在大楼里搞一个公共技术空间,购买一批企业都需要的基础设备,比如显微镜,把创业企业的部分“沉没成本“覆盖掉,把共享经济发挥到极致。


怎么做服务?除了投融资对接、政府资金申请、代理记账等常规的服务,老夏还格外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和产业服务。晟唐孵化器是园区唯一一个知识产权基层服务站,团队会敦促并帮助每一个入孵企业与相关服务机构签订协议。老夏做过律师和投资人,所以他清醒地知道,对于科技企业而言,要融资最值钱的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有壁垒的,是竞争差异。因此,在晟唐,每年都要新增上百项知识产权。


此外,晟唐孵化器常年设有一个“强制性”的企业家俱乐部,每年会费5000元,入孵企业家或者合伙人必须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管理咨询、治理结构、股权架构、股权激励、战略定位、人才培训等商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不少合伙人不理解这样的强制行为,实际上这个俱乐部背后是老夏的一片苦心。老夏希望借此培养创业者一种共享精神,并且通过收费的方式提醒创业者珍惜所学,不断弥补自身的商业短板。这5000元的会费,全部用来支付各个培训专家、创业导师的课时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孵化器服务也是如此。孵化器不是温室,它要培养你的商业运作能力,弥补你的不足。譬如要享受优质服务就要付钱,这是规矩。


最后,怎么做投资?这是老夏想得最透彻的一个问题。孵化器不是做公益,民营资本参与,最终一定是瞄准股权增值的,而增值的关键就在孵化企业的成长。在合伙成立投资基金的伊始,老夏便说服了投资人,这笔资金宁愿盘子小一点,但绝对是中长期且不求快速回报的。这本身是一个矛盾,投资本就讲求速度和效率。但是孵化投资需要耐心,尤其是生物和医疗领域,至少需要4-5年。


基于这个共识,老夏把这笔资金全部投在了自己的入孵企业中。相当于,只要企业能够在孵化器中排到前20名,那么他们就离融资不远了,至少能够拿到晟唐的“天使投资”。坚决不投孵化器外的项目是老夏的原则,“我就这点资金、就这点人,我只能服务好这点企业。我的资金是围绕我的孵化器品牌而设立的。”


老夏在投资方面,眼光毒、胆子大,越来越被投资人认可。比如当初最早入驻孵化器的纵目科技,是老夏花最多气力培育的企业。晟唐孵化器见证了纵目科技销售收入从0到千万,从4个人到200个人,从2000万估值到10个亿的迅猛发展。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在CES上为观众介绍产品


谈及投资项目的经验,老夏说,这都是用时间泡出来的,“孵化器里面几乎每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都跟我吃过饭、喝过茶,我们无话不说”。


从项目筛选到成长的每一步,老夏亦师亦友陪伴左右,不自觉地充当了风控的角色。也因为如此,投资人们更加信任老夏的投资眼光,也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陪伴企业共同成长。


未来孵化器实现100个亿的估值 



2016年,对于晟唐孵化器而言是收获的时节。晟唐孵化器拿到国家级孵化器的认定,并且一改过去几年亏损的状况,实现了较为可观的盈利。2017年初,晟唐孵化器估值达到6000万,并成功完成1200万元的融资。


比这些数字更让老夏开心的是几个入孵企业的快速成长,比如从事肿瘤早筛的默禾医疗,已经成功纳入山西省医保项目,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得益于晟唐孵化器的培育,创始人唐荣还为晟唐介绍了4个优质项目过来,老夏还投了其中一个。


“真正做孵化+投资很困难,但是我要坚持”,老夏说。


在民营孵化器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之前,好项目不会主动跑到过来,只能靠良好的氛围营造和踏实的服务,让投资人、创业者、业主在这里各取所需,才有可能一点点形成良性循环。


晟唐孵化器扭亏为盈的亮眼成绩无疑为孵化器产业注入一剂强心剂。“我的目标,未来孵化器实现100个亿的估值”,老夏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小的目标。


熬过了冬天,孵化器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里,我们应该对创业者投以支持和赞誉,也应该铭记这群创业背后的服务者——他们,如中流砥柱般,撑起整个创新创业的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