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9 小时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9 小时前  
生态梦网  ·  紧急提醒!滨海人明后天冷到哭! ·  19 小时前  
天津市应急管理局  ·  津城二十四节气|今晚22:10,天津将迎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给没规矩的老外面子,真的很没面子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20-04-02 17:22

正文



我们梳理、对比大量信源
分析大事件中最关键信息
看热点,抓重点
关注“刷屏精选”公号的《媒体炸鸡》



刷屏事件:
干扰防疫的外籍人员



上海外籍女婿赶走中国家人”引发的“反外”情绪尚未平息,连日来几起“外国人闹事”的新闻让舆论再度沸腾。


北京,坦桑尼亚籍男子不遵守集中隔离规定,在自行居家隔离期间,多次外出,并私自拆除大门报警系统;


南京,CBA同曦队外援约瑟夫·杨凌晨三点要求酒店工作人员取外卖,被拒绝后大闹酒店,并指责员工“太懒”;


西安,外籍男子拒绝戴口罩,并且侮辱、攻击某商场防疫人员,脏话连篇,言行恶臭;


青岛,三名外籍人士在检疫时强行插队,将居民手中单据扔在地上,并叫嚣:“中国人出去”;


广州,一名尼日利亚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不配合治疗,将为其抽血的女护士推倒在地殴打,并咬伤其脸部。



这些“洋大人”来华“秀优越感”的行为, 不仅秀出了自己的下限,也因个中体现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伤及公众的民族自尊心,甚至有些行为已明显触犯了法律。


“人民网”今日快评再度强调《对破坏规则的外国人不能网开一面》:


在法律面前,从来没有、也不该有国别差异。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对执法主体而言要求不能算高,对守法主体来说,主要则是放平心态,告别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信息研判:

“给个面子”引众怒



细看上述事件的后续处理意见,“一视同仁”、“依规处置”常成为通报中的必备字眼。应该说,这是维护法律正义的必要原则,也是对待外籍人员不良言行的应有态度。


但现实中,基层人员在贯彻“一视同仁”原则时却有不小难度。



以今日两起事件为例。青岛社区工作人员明知3名外籍人员不该“插队”,但却没有进行劝阻,反而对排队的中国居民说“他们是外国人,给个面子”。


广州某医院的护士被咬伤后,很多护士发朋友圈,反被医院领导邓主任责骂,而主任的理由也很简单:“不想惹麻烦”。



这种“给个面子、”“不想惹事”的态度在之前对待外籍人员时并不少见:


归国留学生要矿泉水,被警告“这是隔离、不是旅游”;外籍人员咖啡、面包、果酱的需求统统满足,还有基层社区人员上门慰问,南京某社区甚至帮老外把桶装纯净水抬上四楼。


当时给这般没规矩的外国人面子,现在看来,真的很没面子


原本,事发第一线的基层人员如果处理得当,很多争议事件便不会出现和扩散,但为什么他们还会一再纵容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行政体系内部,处理涉外问题容易遭致纠纷与麻烦。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二十八条:


做出行政拘留、拘留审查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限制活动范围的决定后,决定机关应当在48小时内将信息报告省级公安机关;省级公安机关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馆,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部门。


如此细致的流程早已超出了基层人员的职能范围,他们不想卷入,也不想给领导惹麻烦。


与其说“不敢管”,不如说“不想管”,基层人员只好摆出“大事化小”的态度,息事宁人。但没想到却进一步助长了个别外籍人员的无礼行为,惹恼了群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袁岚峰的评论极为贴切:


超国民待遇是多年来的一个痼疾,原因是上面政策压着,基层执法者对外国人不好管、不敢管。有些愚蠢的部门,还经常把超国民待遇当作自己的政绩拿出去宣传,被群众痛骂才知道触了霉头。



信息比对:

处理由松到紧,立规日益完善



疫情以来,在对待外籍人员的争议行为上,各方应对的力度逐渐加强。处理措施“由松到紧”,立法定规“日益完善”。


1. 处理:由松到紧


外籍人员屡次破坏疫情的行为招致社会各界齐声指责,各类处罚的速度与力度也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明显提升。


澳洲华裔女子不听劝告,外出跑步,其供职的拜耳公司将其开除,三天后被并被要求限期离境;


江苏队外援大闹酒店,俱乐部和本人次日发布道歉视频,并捐赠数十套防护服;


外籍男子29日大闹西安商场,31日便从上海遣送出镜;


再看今日,自行拆除报警器的坦桑尼亚籍男子被行政处罚,限期出境,青岛“插队”、呵斥“中国人出去”的三位外籍人员,也完成“道歉信”,并接受了崂山区公安机关的“批评教育”。



事实上,这种雷厉风行的处理举措并未一以贯之,就在去年,福建还因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而引发争议。


2019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外籍留学驾驶生电瓶车违反交规被拦停,随后推搡打骂交警,暴力抗法,最后只用一封“书面悔过”书,草草结案;


但一年之前,福州赵某平因驾驶无牌非机动被执勤交警扣查,心有不满后发了一条微博泄愤。结果赵某平第二天上午就因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整整两周。



对比之下,此时更能感受到有关部门对“外籍人员违法行为”的重视。法制日报》评论称:


对言行不当的外国人限期离境是硬气,而这硬气的背后是法治。


2. 立规:日益完善


与“强化”的处罚相对应的,则是立法立规监督的逐步收紧。


 • 3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强调,防疫措施对于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一视同仁,无差别地执行。


 • 3月24日,最高法、最高检就“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等问题再次指出: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或者无国籍人,只要在出入我国国境的过程中实施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的犯罪行为,都应当适用我国法律,适用统一的司法标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3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态:检验检疫和防控措施对中外公民一视同仁,“这是对中国公民负责,也是对外国公民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疫情防控负责”。


此外,外籍人员的隔离和诊疗措施也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从最初的允许“居家隔离、免费集中隔离”,到3月15日后,山东、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多省宣布“统一集中隔离,费用自理”,再到如今“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的”规定,步步把关,层层收紧。


而夹在“严格的措施”与“强化的处置”之间的,或许就是基层人员“给个面子”、“怕惹麻烦”的心态和言行,站在外籍人员“豪横”行为的第一现场,他们更多些硬气。


恰如《南方日报》评论——“依法防控,该硬气就要硬气”:


外籍人士可能存在理解偏差,也需要基层人员耐下性子去解释,但详解之后依然不听不信、不遵不守,就必须当机立断,让他们付出代价,以重申规则的严肃性。


这种硬气的“一视同仁”,也正是公众想看到的。



信息时间线:
外籍防疫并非无法可依



其实,各省份严防“输入病例”的政策早在半个月前便陆续出台,如何处理“外籍人员”防疫,绝不是“无规可依”。


📅 3月12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和钟南山院士在各自的发布会上强调:在联防联控机制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现在风险慢慢转为境外输入风险。

📅 3月16日


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进港航班,均停靠首都机场T3-D处置专区。北京是第一个对所有境外入京人士,不分国籍、原则上进行集中隔离的城市。


同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意见》。明确不如实填报健康申明卡等方式隐瞒疫情,或者伪造、涂改检疫单、证等方式伪造情节等六类行为将被定“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

📅 3月17日


江苏省外事办发布通告,对有疫情防控重点国家16国旅居史的中外人员,进入江苏,原则上集中隔离14天,费用自理。

📅 3月19日


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在原有16个重点国家基础上,新增8国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国家,凡14天内有这24国旅居史的中外人员,进入上海,一律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费用自理。


深圳市规定所有从国外入境来深的中国籍旅客,以及在来深之前14天内,有韩国、意大利等19国旅居史的外国籍旅客,都要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的防控措施。

📅 3月21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