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要开慈善富民大会,
来京参会者交通食宿费可报销,
还可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
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让不少中老年人跃跃欲试
4月22日
北京警方已通过“平安北京”官方微博
辟谣
据公安部通报,4月23日,天津等地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编造“慈善富民总部”机构,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了陈玉英等31名犯罪嫌疑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媒体网站进行了转载报道。
尽管如此,但
大量收到此条微信的中老年人不顾子女的反对,拖着拉杆箱出现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周围。
4月24日、25日两天,浙江台州分别有5名和22名受骗群众到北京领取所谓的5万元资金,已被当地警方劝离回台州。
据北京晨报报道,“慈善富民总部”聚集老年人的手段
大都通过微信群
。
在这些打着“爱国”旗号的微信群中,群成员之间以“家人”互称,管理员开始只是发起一些“支持国货、互相监督”、“学习正能量”、“心灵鸡汤”等话题。每日早晨7点还会将一张国旗的动图和国歌的音乐链接发到群里,号召“所有的家人一起来参加群里的升旗仪式”。
群里成员基本稳定并且数量接近500人以后,管理员会不断催促群成员“推举善良百姓”。
而所谓“推举善良百姓”,就是将自己身边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发到群里。
管理员甚至还会要求“家人”上报相关银行卡号和开户行名。
被洗脑的不少群成员都会按照这样的“指示”,将资料赤裸裸地发布在群里。
据涉事老人家属反映,老人们发展新人入群后会获得十几块到二十块不等的红包。
也有部分老人家属发现了老人的转账记录,数额多达几万,但欠款转向何方至今未明。
在微信群中,“慈善富民总部”的相关组织者声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朝代灭亡后在大陆和海外遗留保存了巨大财富,国家现委托他们对这些海外“民族资产”进行解冻,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国家拿回自己的财产。
为了让老人们深信不疑,骗子还出示一些仿制的“国务院”和“民族资产最高管理委员会”的文件,声称这个国家级的秘密计划,并非谁都能参与,被选中的都是国家精英,组织者甚至还会利用变声软件伪装成老人以此来降低参与者的戒心。
快看看家中老人有没类似微信群
天上不会掉馅饼,碰到的都是陷阱。
凡是以“解冻民族资产”为诱饵在网上谎称大额返还资金的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请广大群众警醒,防止上当受骗。
除了上面这种骗局
市场监管部门发现老年消费者
因为认知限制、信息不对称、
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原因
还会遭遇这十种消费陷阱
快帮爸妈看看
提前做好预防
老年人有病要去
正规医院
就诊,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去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更不能轻信
来路不明
的网络医生。
老年人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
不贪图小便宜
。
近年来,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广告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
提高辨别意识
。
老年人因有病在身,他们特别渴望专家、医生的指导,对他们的医嘱也深信不疑。但是,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或药品,不惜
违法广告法
,承诺保证疗效,无效退款。对此,老年人不要相信。
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老年人
不要随意在讲座上购买
保健品或保健用品。
某些不法商家冒充国家卫生部的电话向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直接打电话,慌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策补贴”和药费补助,进行欺骗误导。老年人不要为了获得所谓“政策补贴”而上当受骗。
保健品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治疗药物。《广告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老年人要注意区分。
老年人家中电器坏了需要维修时,要向
正规
家电企业咨询和报修,切忌网上乱搜索,防止遇到冒牌维修。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面对金融商家高利率诱惑,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受诱惑。切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消费者钟先生,八十岁,患有十多年的糖尿病,服用过各种药物,打过胰岛素,住过几次医院,为了治疗糖尿病,他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血糖还是偏高。治病心切的他突发奇想上网去查看,幻想着有比医院更好的治疗方法,当他输入“糖尿病治疗”几个字后,某医学研究院的广告跃入眼前:“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在家轻轻松松治疗糖尿病,免费赠送高科技糖尿病治疗仪”。钟先生如获至宝,心想还唯独没用过治疗仪,不妨试一试。立刻打电话咨询,一位自称是医生的先生答复他,“我们可以治你的病,一个疗程3个月包好”。
就这样钟先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不法商家设计好的陷阱中,他先后七次按照某医生的要求购买药品和保健品,直到花去25800元也未见糖尿病有所好转,这时方知上当受骗了。事后他回忆说,商家从来都不告诉他商家的具体名称和地址,每次都是通过快递公司进行药品、保健品和钱的交换,所收到的中药均无处方、无说明书、不开据发票。他打电话咨询都是转接,先问消费者是谁,然后再打过来,由专人解答,神神秘秘。
退休老人韩先生,患有十几年的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正在困惑时,一则某电视台早晨播出的某某养生苑节目吸引了他。第一次他花3000元购买了半年的某口服液,没过几天商家主动打来电话说公司在搞活动,只要买三个月的某口服液就免费赠送人参膏一箱,可以提高免疫力。他没禁得住诱惑就又花了1500元,五个月过去了韩先生发现自己的病毫无改善,才感觉上当了。
又如八十多岁的石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在工作时落下了职业病,颈椎有点僵硬,患过中风。一天他看到某报刊登的《颈椎病痛权威指南》一书免费发放广告,就拨打了电话,商家说他们有特效药,一用就灵,无效退款。石先生花了1380元买了一个疗程,服用后根本就不管用,商家又说你年纪大了,病顽固,再用一个疗程保证给你治好,消费者连用了三个疗程,花去4140元,也不见效。商家说不管用,就给你办理退款。从此电话就再也联系不上商家了。
《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推荐给个人自用的医疗器械的广告,
应当显著标明‘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明文件中有禁忌内容、注意事项的,广告中应当显著标明‘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武先生七十多岁,患有腰间盘突出病。一天看到某报刊登有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广告,信以为真,广告将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一字不提使用禁忌,他花1680元邮购了一台治疗仪。等他打开说明书时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宜使用。因他患有心血管疾病,做过支架搭桥手术,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收到后他立即要求商家退货,商家只退给他1000元,强行扣下680元。事后武先生无论怎么打电话,商家就是不接听。老人生气地说我们仅靠微薄的养老金过日子,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节省下几个钱竟被他们强行克扣。
河南六十多岁的周女士也投诉说,她患有脑血栓,心脏安有两个支架,因活动量小,导致她体重严重超标,有中度脂肪肝。正一筹莫展之时,看到某电视台播放的某牌瘦身茶广告,宣称一天能降一斤,她就花1680元购买了这种瘦身茶,服用10天后体重仍未减轻,商家说你吸收不好,需要继续治疗,她就按商家的要求又花700元买了酵素片,花300元买了参鹿汤,服完后还是没有效果,体重不仅没降,反而升高了。
刘女士,七十四岁,患有毛细血管静脉曲张十余年,一天看了某电视台养生节目,介绍中药泡脚能治好她的疾病,她心想过去没用过中药,兴许能治好呢。商家信誓旦旦地说,治不好全额退款。刘女士付了950元买了泡脚的中药。十几天过去了效果不明显,这时有一位自称王院长的打来电话,说“我亲自给你配药,只需要付1000元,保证能治好”。用了一段时间,腿红肿,奇痒无比,王院长解释说这属于排毒反映。过了几天又换了一位自称是血管病专家的某教授打来电话说“你需要配合药物调理,提高免疫力,再泡脚就好了,要抓紧治疗,否则将截肢”。刘女士一听吓坏了,又按教授的要求花700元买了蜂胶和蓝莓胶囊。此后商家不断以院长、副院长、专家、教授轮流打电话让她继续买药治疗,还承诺为她争取名额,花去的钱能报销80%,将款直接打到她本人的银行账户上。最终,刘女士不仅没治好病,反而两腿红肿、麻木,住进了医院。再联系这些专家时,商家均搪塞她,专家忙、院长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