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任泽平:四大积极因素支撑A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谷枫,周莹,冯帆 北京报道 2020-03-13 13:38
昨夜海外股市巨震,恐慌情绪传导至A股,三大指数今日齐齐低开,半日即下跌逾3%,创业板指失守2000点关口,但午盘开始A股出现了强势反弹。
环顾周遭,今日上午多国股市“接力”熔断,日韩股市大幅低开,韩国综指盘中跌幅达8%;盘中大宗商品中,油价、黄金纷纷亦下跌。
近期A股在外围市场的影响呈现了罕见的大震荡行情,行情震荡背后,也体现了市场观点的冲突和投资者对市场理解存在分歧。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A股仍是全球股市中较为抗跌的市场,这背后也国内抗疫进展顺利,以及经济秩序有序恢复作为基础。
那么,对于目前A股应该怎么看?支撑着A股背后的积极因素有哪些?未来是否还有隐患?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连线了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他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对当下A股的看法。
《21世纪》:近一段时间海外市场普遍出现了暴跌的情况,尽管A股也出现了跟随式的下跌,但整体来看,A股目前的走势仍是全球股市中跌得最少的,对此您怎么看?
任泽平:
疫情它只是一个导火索,暴露了美国、欧洲也包括全球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的脆弱性。
它脆弱在哪里?在过去的这些年,也就是说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的这12年,全球主要依赖于低利率、货币的量化宽松等政策,导致了全球债务杠杆的上升,资产价格的上涨,还有社会阶层的撕裂,收入差距的拉大,我觉得这都是脆弱性的表现。
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所以你看到美联储紧急降息投放流动性,市场还是连续出现了暴跌熔断,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然后看中国的情况,我觉得相对好一点,主要有这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确实有举国体制的优势。
现在欧美更像我们1月底的情况
,还在一个蔓延、扩散、恐慌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
欧美和中国国情不一样,所以目前还难以采取像中国迅速扑灭或者遏制疫情的这种比较有效,也相对有一些代价的手段。
第二个就是,在过去这几年,尤其是2016年以来,中国已经在坚定的进行金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化解相关的风险,其实在全球制造泡沫提升估值的过程中,A股一直也在调整,所以A股的抗跌性会更强一点。
第三个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世界经济都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去年中国GDP增速6.1%,虽然创历史新低,但
在全球来看仍然是比较高的
,仅次于越南。
最近一行两会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对支撑市场的信心都是有帮助的。
比如说我们鼓励正常开市,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鼓励并购、发债,包括对一些行业、一些
受灾地区的企业提供一些短期的
流动性支持,专项贷款、
续贷也稳定了市场预期。
我觉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最近中央在发力新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也是中国转型创新的发展方向。市场对这一块比较认可,新基建相关的主题也是一枝独秀,带动了市场的人气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
所以说A股在全球相对而言更抗跌,或者说配置价值更明显。
《21世纪》:也有市场观点提出,目前情况下A股是否可以成为资产避险之地?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任泽平:
就我前面提到的几个因素,我觉得相对而言,
A股的风险目前来看是比较小的,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基建投资预期的支撑等。
当然也要警惕。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市场之间是交叉传染的,全球化之下,通过贸易、通过产业链、通过金融市场,经济之间也是相互传染的
。
如果海外疫情失控,美国、欧洲经济需求大幅衰退,那么不排除中国面临疫情二次输入的风险,以及对我们经济和金融市场传染的风险。
所以说我觉得要做好相关预案,相关预案核心是两条:首先就是疫情的防控,这个还不能大意,要兼顾生产的恢复和疫情的防控。第二条就是尽快出台以新基建为主,包括减税为主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措施。
《21世纪》:去年以来A股国际化进程加速,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在此背景下,外资也不断涌入A股,您觉得目前新冠疫情会影响这样的趋势吗?
任泽平:
我认为不会。
我在金融市场投行干了7年,也跟很多的海外投资者交流,我觉得确实
在过去几十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出现严重的误解,很多海外投资者错失了中国发展的红利
,过去经常有各种唱空,说中国经济要崩溃的言论,但过去40年中国是全球表现最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率最高的新兴市场。
我觉得现在包括我们在新冠疫情的应对、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当中,中国表现的是大国的风范,这种开放的勇气,我相信更加坚定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深化了对中国的认识。
如果能够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如果能够推动以新基建为主的兼顾稳增长和增加有效供给的这些改革方案、改革的措施,我相信海外的投资者会把中国选择为他的投资的重要市场。
《21世纪》:从中长期的角度该如何来理解A股的配置价值?
任泽平:
有人讲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我觉得这样讲是不准确的。我觉得
股票市场是经济信心的晴雨表、经济预期的晴雨表、或者说是人心的晴雨表。比如我们最近的经济受疫情的冲击不是太好,但是我们股票市场,尤其是新基建主题一枝独秀,它就是一个预期,带动了市场预期,提振了投资者信心,正常开市以后A股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暴跌,而是快速的稳住了。
而且我们现在来看,显然欧洲、美国的股市甚至比中国跌的还要多,所以我没有那么悲观。我觉得最重要的,
短期取决于我们对疫情的有效防控,长期取决于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新基建等一系列的措施,让中国开启所谓新周期、新时代。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不仅包括我们A股市场,我们的产业链投资、绿地投资、FDI投资,包括我们中国的以人民币为代表的各类大类资产,应该都具备投资价值。
(编辑:李新江)
中国经济将从疫情危机中重生
以下观点节选自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
第一期),作者为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熊柴、孙婉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韧性和潜力,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如果启动“新基建”,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在疫情中反思,从危机中重生。
一、疫情主要是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果能够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主导全球。
2019年中国GDP规模达99万亿元,相当于14.4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2019年GDP为21.4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67%,中美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据IMF估计,2019年全球GDP总量达86.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和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6.6%和24.7%,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占全球GDP比重仅5.7%。
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6.1%,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尽管当前中国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入中高速发展,但增速换挡后中国经济增速仍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美国GDP实际增速2.3%、韩国2.0%、英国1.4%、日本0.7%,均远落后于中国。
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0892元,即10277美元,仅为美国的约1/6,英国的1/5,与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韩国相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60.6%,仅略高于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55.3%,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城镇化率81%。因此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仍有约20%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2.3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以移动互联网行业为例,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极大的市场规模,产品一旦成功不仅能够获得广泛的影响力,还能得到大量用户的反馈,帮助企业快速迭代更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较2018年年底增长2984万人,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达99.1%。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2019年末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有约800万大学生毕业。中国过去10年培养了约7000多万大学生,包括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使得近年来中国在产业创新,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渐开始取得重要进展,一些环节如5G等已经开始取得突破。尽管中国总人口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的上升使得中国孕育了新一轮、更大的人才(工程师)红利,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
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
2019年,中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8.7%。从子行业来看,移动游戏、网络购物、约车平台、旅游平台、智能家居、云计算等众多子行业快速增长。每个子行业都诞生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创业领域的话语权迅速提升。2019年中美新增独角兽分别占全球比重为12.6%和55.9%,合计占比接近全球的70%。未来中国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二、新冠疫情影响大于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应从供需两侧发力应对疫情冲击
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相比2003年非典,此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更弱,政府应对较快,经验更丰富。但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环境更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化危为机,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建议,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
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的基建,“新基建”,把由疫情冲击经济砸的坑填上
,尤其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行业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大规模基建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且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和融资成本低,现在搞成本低。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以基建为核心的4万亿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
中美贸易摩擦烽烟不断,大国产业竞争背后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当前中国宏观税负高于美国,非税更高,劳动力、土地、石油、天然气等基础成本大幅上涨。
一方面,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和2个百分点。我国社保负担过重,2019年企业(北京)含五险一金的总社保缴费率39.8%,远高于美国的8.2%、韩国的6.1%、日本的10.1%等,也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均值的21.9%。
另一方面,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2019年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但企业的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是减税集中在增值税,增值税本质为价外税,并不与企业盈利直接挂钩;且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弱,从增值税减税中受益较少。减企业所得税能直接增加企业利润,且使减税普惠化,惠及民营和中小企业。
三、当前需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警惕各地防控疫情“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
目前有些地方疫情防控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严重问题,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没有兜底预案、企业买单的情况下,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人流冻结,返程受阻、隔离期长导致工人无法顺利到岗;二是物流阻断,对外地车辆一律劝返,更有甚者设卡拦截点,以堆放障碍物、挖断公路等方式阻断通行;三是拖延复工,部分地区复工复产需当地部门审批,且附带严格的复工条件,中小企业实质拖延复工;四是物资截流,部分地区直接限售咳嗽、发烧药品;五是地域歧视。
对疫情的“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打乱经济运行秩序,给企业、各行业、产业链、社会稳定带来严峻压力。从企业层面看
,收入骤减叠加刚性支出,现金流剧增,68%的受调查企业表示现金余额能维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从行业层面看
,餐饮行业、酒店旅游、影视娱乐、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及建筑等行业受损较重,约占GDP和就业的30%,一旦出现倒闭潮,将严重拖累经济和就业;
从产业层面看
,制造业产业链外移加速,多家跨国企业受疫情影响,考虑替代方案,短期停工加剧恶性循环,长期将被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
从社会层面看
,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居民收入下降,物价上涨,威胁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建议当前应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手抓”,采取分级分类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地区层面
,科学细分疫情轻中重度地区。疫情重度地区应严防死守,防止疫情扩散;疫情中度地区组织低风险人群返岗;疫情较轻地区,在巩固防疫成果的前提下,尽快协调企业有序复工。
行业层面
,先行启动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物流、制造等关键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复工,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转。
企业层面
,做好预防和应急预案。尽量尝试远程线上办公,如必须线下办公,需做好错峰上下班、轮岗值班、信息登记、监测体温、口罩佩戴、定点消毒等措施。
政府层面
,协调企业做好复工,减少复工审批门槛,减免租金、降低用水用电用气成本、利息支出等刚性支出成本,降低社保费、减免税收、减轻企业公积金缴存。对于遭受疫情重创的企业出台临时性保障,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