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关于阶级固化,可以看看《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十年前的小说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7-01 14: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阶级固化是一个总是被人说起的话题,想绕也绕不过。而今天要谈的这本书,虽然故事主线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模式,书中的故事也发生在快二十年前了,但其反映的问题还是适用于当下的,所以拿出来说说。


读过《未来简史》的人看了"遥远的救世主”,一定觉得书中的男主丁元英是个神人,只是智商太高,应了尼采的那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就是这么一个高人,为了向他爱上的女人证明什么,将一场思想实验变成了真实的商战。


当女主将丁元英带到贫困村,为他要一个“神话”作为礼物,我就估计书的后半部分会是和扶贫有关,再结合书的名字,这本书的主题就应该是批判传统文化中期待救世主的那部分。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就是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世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不说这些空的,现在请你想一想那些失败的扶贫项目,想想怎么样的才是正确的扶贫。你的答案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用书中的话, 对于农民,从基础设置就不给他们期待天上掉馅饼得机会。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得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是他们自己。

这种不近人情的冷静,背后其实有一种慈悲,因为没有一夜暴富的手段,书中写道 “什么神话?不过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扒着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决造血问题,谁敢拿着一个村子的农民去证明扒井沿儿看一眼的结果?那就不是错了,是罪。”


农民一无所有,有的只有一股不怕死的劲头。书中丁元英在贫困村办血汗工厂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如果咱们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 书中对他们要做的事,还有一大段的可行性分析,简直可以作为MBA分析的典范了。


丁元英说:“根据咱的条件,咱不能和人家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硬碰,得扬长弃短,拾遗补缺,学会夹缝里面求生存。咱们选择的产品必须具备几个特点,一是面向高消费阶层的高品质产品,社会总需求量有限,不足以承载现代化工业流水线,达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产基数。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的投资规模无法形成工业流水线生产。三是比较容易掌握和传授的技术,是人都能干,不是跟人家比技术,是比工夫,比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四是可以分解加工的产品,每个农户都能利用家里的房屋和院子进行生产,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咱们在家里拼的就是不要命。这个市场夹缝虽然很窄,但是成就王庙村和几个发烧友是足够了。”


接下来的情节,无非是引起了价格战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的诉讼,但是血汗工厂就是便宜。这从书中的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下面会列出,由于没有低于成本的销售,所以法院只得推翻了不正当竞争的起诉。


那是拍摄一家农户打磨板子的镜头,左下角远处的一位母亲从地上捡起一块被女儿丢弃的砂纸,母亲用手触摸了一下砂纸的表面,认为砂纸还能用,就把女儿手里的新砂纸夺下来,将旧砂纸重新塞给她,并且生气地朝女儿背上打了一下,而那个女孩的年龄看上去最多也不过10岁,因为她的书包在旁边放着,胸前还系着红领巾。


到这里这本书的故事主线就已结束了。而留给读者思考的确才展开。书中的血汗工厂,不是文学家的夸张,就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个体化,将那些本来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的人硬生生拉入了市场机制,成就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奇迹,然而正如书中写道: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在大多数人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们要面对的就是第二个问题了,但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所以因为“阶级固化”这个伪命题而焦虑。


为什么是阶级固化是伪命题,因为真正焦虑阶级固化的人,他的心态就已经固化了。《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书评,总会提到书中的一个概念“强势文化”,我不喜欢这种创造新词的方式,本来是一个东西,却被不同的名字搞的人脑子不清楚,这就是装逼。先用书中的话说说强势文化是个什么东西,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这样的解释还只是描述式的,那就来看书中另一段我很喜欢的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话终于说到了点子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要不要有妄想,不盲从。而客观规律,本来就不是具有连续性的。前者打破的是我相,不连续性是叫你打破人相。至于众生相,则是在和传统的观念保持一些隔离的观念。


然而正如书中说的:“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 为什么说几千年的文化都是弱势文化了,就举个众人都以为是强势的例子,比如“朝贡制度”。


朝贡体系曾经是让中国人很向往的一种制度,朝贡体系也确实为中国带来了一些财富,但这种对万国来朝的追求,是否有助于这个国家认清现状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必然会引起其国民的效仿。直到每一个国民,要么强大了想去做救世主,要么等待救世主,这还算好的,到了家的层面,也是类似的故事,就不细说了。这样的心态上的影响,你也许会觉得是小题大做。但是文化的影响,就是这样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国民的心态的。书中的话是这么去说的“可品行这个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个缝,也就离坍陷不远了。”,你能指望那些一边追求着民主自由,一边又任由人去做天朝上国的梦的思想自由吗?书中写道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他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回到阶级固化,其实不管自己的起点是什么,不管当下的环境,一个人若是想活得舒服,只要知足就好,若要再进一步,那就需要既忍人所不忍,还需要能人所不能,就这么简单,但即使做到了这些,又抓住了客观的规律,也还要有一颗随缘惜缘不攀缘的阔达,毕竟成败之间还是有其本质的随机性的。只是由于当下自媒体的回声室效应,才使得那些无病呻吟被听到了。说阶级固化的前提是智商的固化,那只五十步笑百步,终身学习就可以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了吗?这里再引一段书中的话。


“圣经的理由是, 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 因不信有罪了 ,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得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了, 又何以高尚呢?”


做一下仿句,模式上面句子的逻辑。那些将终身学习当作信条的人,以为学习就能得救。这种迎合人性中贪婪的天性的东西,反而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半衰期越来越短的事情。终身学习者将学习的长期投资的价值消解掉了,这又谈何高效的学习了。战术上的高效,也许会提供了诸多的谈资,但你若因为听惯了二手的知识而缺少了学习能力,那又谈何学习了?


写道这里,我想说说这篇文配的背景音乐。懒懒的口琴,吹的却是《国际歌》,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从来都没有救世主很容易喊出来,但对于那些还能吃上饭的人来说,撤掉救世主的伪装,却需要更大的智慧。《遥远的救世主》中有不少深受佛教影响的话语,比如着相。书中有一阙半词,最初的那阙是主人公丁元英写的,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寓意“顶级的思想元自英国”的意思,毕竟书中的观点,在苏格兰启蒙思想家那里是能找到原点的。


原来的词是这样的: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那个前生注定?
袈纱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后来作者借一位叫智因的和尚之口,将上半阕改成了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必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前生因缘注定。


这么一改,少了那些桀骜之气,却也太平顺了,仿佛认识到这世上没有救世主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但活着的事情再死之前是解不完的。我胡诌了这首词的下半阕,就说这个意思。这虽然难,但正如书中所说“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袈裟也难清净,红尘熬取性空,何处荒庙几声钟,终得黄粱一梦。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增阅读

小日子和无事忙-读《Autopilot》

春节读书札记:过去的将是未来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