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胖东来回应所售红色内裤掉色过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996打工人猝死,你是否想起了马克思?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1-01-05 19:37

正文


打工人猝死时间线

2021年 新年最大瓜,无疑是“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
简单捋一下这件事的时间线。
1、首先是在年底的时候,有一个网友的爆料,他的朋友,一位在拼多多上班的23岁女员工,在凌晨下班途中猝死。
2、随后又有更多跟帖证实这一传言,但是由于涉事公司采取了严密舆论封锁,这一事件只是小范围流传,没有形成公众舆论事件。


3、有人在知乎上发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网传拼多多员工加班后猝死一事?拼多多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加班到猝死这种事情确实不幸,但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此前也是不了了之。在这个话题下,打工人们除了同仇敌忾声讨黑心的资本家,对遭遇不幸的这位女员工表示哀悼之外,也搞不出太多花样。 毕竟许多人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要继续996。
4、4日早上8点多,这个问题下突然出现了一条拼多多认证账号发出的回答: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以上这段话如果出自一个第三方打工人之口,虽然残酷,但是却道出了社会现实。谁不愿意“钱多活少离家近”,谁愿意天天加班996,但是生活的压力使然。在这样一个大内卷的时代,只有奋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稍微一懈怠就被时代抛在身后。作为一个打工人,可以用这种话激励自己和同伴,避免被竞争所淘汰。
但是,这话出自拼多多官方账号,就是把自身摘出去,把责任抛向社会,那无疑就是赤裸裸的甩锅行为。于是一下子言论就炸了。虽然这则言论只停留了28秒就被删除了,但还是被很多人截图,随后微博“拼多多”一词立马占据热搜榜前三名,高达三百多万此的点击和搜索。
5、随着舆论热度暴涨,拼多多官方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陈述事情的全部真相,而是尽可能塑造自身的正面形象。其声明如下:
关于拼多多同事张*霏意外离世的说明
张*霏,女,1998年生,花儿一样的年纪。2019年7月入职拼多多。北京时间12月29日凌晨1:30,在与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晕厥倒地。同事立即呼叫120送往乌鲁木齐本地医院,经近6个小时急救依然无效,不幸离世。
公司同事一直陪伴家属,遵父母意愿,张*霏于1月3日火化,公司也不对外发公告。征得张*霏父母同意,父亲的朋友圈截图附后。在此也恳请各位关心张*霏的朋友和公众,不要相信各种网传截图和所谓的“拼多多回应”。
张*霏生前的内部账号上写着“为多多守边疆”,每念及此,我们心如刀绞……
张*霏,我们爱你,深深的想念你。
附1:张*霏父亲朋友圈截图

“感谢大家对*霏的关心。我们已经带着*霏平安回到了家乡。最后一程,我们希望能安静地陪她走完。恳请大家不要让*霏卷入舆论是非中。*霏公司的同事们一直陪着我们,协助我们处理事情,也感谢*霏的公司和一直陪伴的同事们。”
拼多多的这则声明,透露出几点信息:
1、凌晨1:30和同事一起走路回家,何止是996,简直就是007。
2、事发之后公司并没有不闻不问,陪伴家属料理后事。这算是仅有一点的正面回应。
3、知乎那则官方声明纯属子虚乌有,大家不要相信。
拼多多把自己责任摘清楚了,却把知乎架在火上烤。
因为前述账号明明被知乎标注为“已认证的官方账号”,如果真如拼多多所说并非官方行为,那么就暗示知乎的大量所谓“认证官方”,就是形同虚设。对于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来说,公信力立刻荡然无存,说得直白一些,如果这件事不说清楚,知乎的市场估值会迅速缩水。
6、知乎的微博账号立刻发表声明:
知乎有严格的身份认证流程和机制,拼多多系知乎注册用户,其身份真实无误。同时知乎方面给出证据:4日8时19分49秒拼多多创建了该问题的回答,到了4日8时20分17秒拼多多自行删除了上述回答。

这无疑是对拼多多声明赤裸裸的打脸,至此,“拼多多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已经彻底引爆,拼多多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7、面对知乎的声明,拼多多没法再推卸责任,只好再发布致歉声明:
网传截图显示,今早8时许,拼多多知乎官方账号突然发布一则疑似个人言论。 经排查,该内容系拼多多营销合作供应商员工用个人手机发布, 该言论不代表任何拼多多官方态度,拼多多官方对该言论表示强烈反对。此事系拼多多对官方账号管控不严导致,我们向公众表示真诚歉意。
拼多多表示,12月31日,该员工参与了拼多多跨年晚会的内容运营等合作营销任务,用手机登陆了拼多多的知乎官方账户,并保持了登陆状态。 4日 8时19分,李某某在地铁上翻看新闻,想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于是用手机客户端进行了回复。 回复后,李某某发现发布账户为此前登陆留存的机构账号,于是立即进行了删除处理。 从发布到删除,间隔28秒。 由此,该内容旋即被网友截图传播,并被误认为是拼多多官方回复。
拼多多还表示,坚决反对李某某所发布的言论。对于该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拼多多再次表示真诚的歉意,并将立刻对官方账户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此次回应,拼多多还附上了一张李某的情况说明。


到这里,基本事实已经清楚。
拼多多买菜业务加班过度,年轻员工猝死。本想控制舆论,大事化小,没想到一个供应商员工误用官方账号直抒胸臆,激化矛盾。
这一事实折射出拼多多内部管理存在很大问题,至少是在官方账号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如果直接承认,也许会被资本市场进行负面解读,影响市值。于是第一时间矢口否认。
但是这样一来,就成了知乎管理不善的锅,又触犯了知乎的利益,引发知乎的澄清,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最后灰头土脸之下,拼多多不得不硬着头皮承认事实,承认对官方账号管理不当,但是对于事情的源头——为何如此过度加班,导致员工猝死,仍然闭口不谈。

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事实已经清楚,拼多多犯了一个管理上的低级错误。但我所感兴趣的是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严重的加班,让一个23岁的花季女孩过早凋零?单纯只是因为资本家心黑吗?
很多人把这件事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这就好比明末党争的论辩,啥事都归结到人性之恶,自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但是这么做于事无补。
任何事情都是人干 出来的,都可以无脑归结到人性, 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人性是相通的,贪婪恐惧嫉妒等弱点每一个人都存在。从个体来看,既有善人又有恶人,但一群人持 续地受到伤害,根源绝对不是另一群人的恶,一定是系统性问题。
我们首先看到,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在Jackma“996福报”言论、“外卖小哥困在系统中”“打工人”自嘲梗流行近一年之后,这一事件无疑再次牵动了广大打工人敏感的神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持续加班,身体透支,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这不仅仅是基层员工的问题,对于企业高层也是普遍状况。 就在不久前,年仅42岁的美团SVP王慧文宣布退休,主要原因是长期加班,身体透支严重。
如果各行业横向比较,互联网行业加班只能排在第三位,前两名是最近陷入明显衰退的房地产和汽车,教育和金融的加班压力则与互联网几乎不相上下。
理解工作压力加剧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思维框架。
商业世界,同时存在纵向和横向的双重博弈。
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看到的是上层(老板)和下层(员工)的纵向博弈。首先这个组织得在外部竞争中存活,才能有资格谈 内部分蛋糕的事 ,对于外部的横向竞争,老板和员工也是一条船上共患难。如果 外部竞争力不足,连船都要沉了,还谈其他有啥用?
这一视角不仅适用于公司,也适用于国家。中国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艰辛,因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刻苦拼搏。当然以外部竞争为借口疯狂压榨下层也是不行的,下层被压榨太狠,消费失去活力,最终导致整体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无论是国家还是公司,都要寻求纵向和横向的平衡。比较好的情况是上下一心,艰苦奋斗,不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然后给大家分更多蛋糕激励,形成正向循环。 但如 外部发展竞争条件恶化,压力传导到内部,上 层与下层各怀异心,彼此 仇视 ,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大内卷时代

这一轮压力逐渐增大的起点,可以一直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宣告美国印 钱消费,中国生产的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尽头,虽然通过各国央行放水似乎走出了危机,但是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没有构建出来,技术革命始终没有成气候,于是问题持续发酵,越演越烈。
2010年爆发了富士康十一连跳,2011年国外爆发了阿拉伯之春,英国脱欧,美国政治动荡,两党内斗,都是深层经济危机的不同表象。
商业世界第一要务是增长,只要 蛋糕能持续做大,每个人都充满希望,期待明天会更好,矛盾自然缓 和。当蛋糕做不大,想要增大蛋糕甚至维持不变就要从别人口中夺食的时候,自然矛盾就要激化。
我们这个国家又是深受马列主义洗礼,人人都知道“剥削,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对纵向博弈尤其敏感。
不知何时,“内卷”成为一个热词。内卷描述了一个经济体发展到极限,出现内部过度竞争的状态。 其实内卷只是过度竞争的 初级状态, 当发展到高级,就是残酷的“ 马尔萨 斯陷 ,即通过战争、瘟疫、饥荒等非正常方式猛烈回调,重回平衡。 是相对 有限 源和无限扩张 这对永恒矛盾爆发 的必然 现象, 无法回避,只能面对。
从2008年开始,世界就进入了大内卷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再去看西方社会对疫情的应对方式,就不那么奇怪了:通过疫情杀死老年人,减轻福利负担,空出更多资源和工作机会,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卷的程度。
通过对内“管理”来降低内卷,可以说是西方社会控制内卷的“祖传妙药”。这一方式的极致就是印度。通过宗教、教育、等级等意识形态工具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用宗教把低等人的生活需求极大压制,甚至连生存都可以被压缩。竞争仅限于上层一小撮人。
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可以说是低配版印度,控制力没那么强,但是思路一致。底层教育放羊,再辅以大麻毒品麻醉,极大削减了内部竞争强度。然后再建立金字塔式的世界贸易秩序,全球吸血。
也有人说,北欧国家竞争压力就没那么大啊?北欧内卷不明显有三重原因:一、自然资源丰富,二、人口少,三、位于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产业比较多,可以从国际分工中切走较大蛋糕。
比如若干年前的爱立信,员工那叫一个幸福,福利高待遇好,工作压力小,因为生产的电信设备可以到中国这种后发国家买到高价,然后就可以每天下午四点就下班,一年有四个月休假。内部不用分层的原因是人口少,产业高端,全国都可以站在世界的上层。
整个世界都通过分等分层的方式来降低内卷,中国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无论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还是马列主义,都把平等放在第一位,因此中国 没有明显的教育分层,花大力气进行普及教育。其结果就是让 1 4亿人 在一个 层面上竞争 ,这让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的竞争起点,一直延伸到妈妈的子宫 一出生就面临内卷的残酷现 实。
从早教、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一关都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是事实上的996,小升初的小学生面临的压力绝对不亚于996的打工人,教育系统要求减负,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 很多人一说加班义愤填膺,监 督自己孩子晚上写作业,周末上课外班,却比谁都积极。
中国每年毕业那么多新生代打工人,公司竞争压力又这么大,好的工作职位就那么多,自然竞争就要升级,不仅要跟国内同行竞争,更要跟国外哪些领先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巨头竞争。
中国就好比班上的落后生,没门路,课程落得又比较多,还想反超就只有靠对自己发狠,发挥主观能动性,“头悬梁锥刺股”。中国的体制使得内部降低竞争压力不可行,要想减小内卷,只有发展外循环,更深度地参与国际贸易,把中国的产品输出到国外。 输出产品也就意味着输出“ ,这就是贸易战大打特打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是生鲜电商?

接下来的问题是:导致这位23岁打工人殒命的社区生鲜电商,为何竞争压力如此之大?
随着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中国就地封锁,全体中国人被迫习惯在家线上解决生活所需,包括中老年人都开始形成线上购物的习惯。曾经无数资本烧钱想要让用户形成的消费习惯,就这样形成了。于是,一向被视作死亡之地的“社区生鲜电商”,成为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放眼全球,疫情肆虐,消费不振,百业凋敝,各行各业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使在疫情控制得最好的中国,还时不时出现局部反复。做任何投资,万一疫情再杀个回马枪,真金白银弄不好就打水漂。唯有到家消费,特别是买菜生鲜这种刚需,理论上有万亿级的体量,是最为确定性的新蓝海。 于是资本大举杀入,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地方可去。短兵相接,自然竞争格外激烈。
但仅是如此,仍然不能解释,为何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都不约而同地将社区电商作为至关重要的战略项目,基本都是CEO亲自挂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似乎丢失这一战场,自身就会陷入万劫不复。
这一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原因。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有成为平台的 潜力 比如 微信作为通信工具 音作为短视频娱乐app 、由于汇聚了大量用户,都 能成 为一个平台 成为平台之后,最大的 变现手段是促成交易 因此它们又有发展成电商平台的 可能。 又由于人的需求是多维的,无论从哪个领域切入,最后都会发展成覆盖所有消费需求的综合电商平台。
当然,肯定不会所有企业都走到最终形态,走不到的要么被淘汰,要么就被更强大的玩家收编,成为大平台上的子生态。比如在竞争中落败的亚马逊中国,最后成为淘宝上的一个天猫店。
这必然是越来越拥挤的赛道,竞争也必然是越来越残酷,但是奖赏也是极为诱人的,因为道路的尽头是零售的终极铁王座:覆盖一切消费需求的万物商店。
对于中国各领域最大的那几个电商平台来说,它们都认为自己有机会,自然也都跃跃欲试,参加这场成王败寇的游戏。而且谁也不甘心失败,重蹈亚马逊中国的覆辙。
为何社区电商又成为这场竞争的主战场呢?
简单回顾一下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经过二十年的开拓, 消费互联网 各个边边角角基本都已开发完毕,增量蛋糕分割完毕之后,开始进入残酷的存量博弈时代,也就是说各大电商平台互相进入对方领地攻城略地,电商江湖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以前,各大平台还有各自的主战场,比如淘宝是从服饰起家,京东是3C电子,美团是餐饮外卖,滴滴是出行,但现在彼此变得越来越像,比如美团上也可以买手机,京东上也可以买菜。
以阿里为例,前用天猫对抗京东,后用淘宝聚划算抵御拼多多,再用支付宝统合口碑饿了么,在本地生活战场与美团相互攻伐,外还要走国际化路线,与亚马逊在全球战场厮杀。
除了一般日常消费品之外,互联网巨头们的领域还在进一步扩张,将房产、装修、生活服务、产业链上游的中间品也纳入这一庞大的交易网络中。互联网最大限度消除了时空的阻隔,再加上与之配套的物流配送网络,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从摇篮到坟墓,一切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以零售的“人货场”模型来说,以往是以“货”为中心,各大平台比拼的是供应链,谁有好货,谁的货性价比高。随着竞争的深入,供应链的不对称性逐渐被拉平,货的种类和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超过了需求。

“挟天子以令诸侯”

零售逐渐演变为以“人”为中心,用户也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没有耐心, “我要,我现在就要”逐渐成为主流。
被“宠坏”的消费者不仅让外卖小哥都困在系统中,也让各大平台陷入了不可逆的竞争旋涡:
只是拥有更多更好的货已经不足以取得竞争优势,还得让用户“想到就能得到”。怎么才能比竞争对手送得更快呢?只是布置前置仓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跟用户互动更频繁,更懂用户,通过数据来做精准预测。
假设你家楼下的小卖部里啥都有,你就不会驱车去离家几公里外的大卖场买东西,如何才能让小卖部做到应有尽有?如果这个店主每天都跟你聊天,把你的消费习惯、家里的库存摸得一清二楚,他就可以预先恰到好处的备货,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给你。
现实中当然没有这样神通广大的店主,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一切,前提是它能够进入你的生活场景跟你互动来搜集数据。你可以想象它成为动画片《机器猫》中的多啦a梦,在你需要啥的时候就能从口袋里掏出那件东西。


互联网的降维打击除了“高频打低频”,还有“以近打远”。 竞争的主战场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谁能建立离用户更近,与用户互动更频繁的“服务触点”。
雷军认为,IoT物联网将服务触点埋到了用户家里,理论上是离用户最近,但是物联网互动消费还需要漫长的用户教育过程,背后的基础设施也没有搭建完毕,因此只是理论上很美,更何况这一赛道又被华为和传统的家电巨头盯上,小米并没有什么非对称优势。
目前来看,离用户更近,与用户互动更频繁,这两项战略优势都握在美团手里,这就是小米和美团上市之后,小米市值趴着不动,而美团市值疯涨的深层逻辑。
这种优势就好比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战略性优势。美团“以用户为中心,长期有耐心”,本质上是占据战略制高点,对其他诸侯各个击破。
这种好事显然除了王兴,各位大佬们都不愿意看到。如今大家都看到,美团离用户虽近,仍然身处社区之外,其身后还有距离用户更近的社区场景。
围绕社区场景,连以卖二手房起家的贝壳都可以说一个很漂亮的资本故事。贝壳找房CEO彭永东毫不掩饰贝壳的野心:
“物联网+大数据将奠定智能物业基础,技术+平台将重构智能居住生态。贝壳通过构筑线上线下两张网,正连接更多生态合作伙伴。用户所有和居住相关的服务,都能在这个连接、开放、共生的平台上得到满足。新居住时代,平台将串联起泛居住全业态。产业互联网将驱动人、物、数据在交互过程中产生关联,创造价值。”
贝壳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万科和保利的总和,为什么它值这么多钱?就是因为资本市场相信,以居住为入口,贝壳可以成长为生活服务平台,进而拿到商业奥林匹克大赛的入场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