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保
聚焦保险人和事,思辨发展道与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科创汇  ·  申报|青浦区2025年第一批知识产权资助申请 ·  昨天  
创乎  ·  创业成本:时间与知识的核心作用 ·  2 天前  
NXTV都市阳光  ·  【阳光•警示】AI换脸!银川一男子被骗20万元! ·  3 天前  
NXTV都市阳光  ·  【阳光•警示】AI换脸!银川一男子被骗20万元! ·  3 天前  
腾讯安全威胁情报中心  ·  恶意代码对抗之战|TAV引擎多维度技术抵御恶意攻击 ·  3 天前  
都市现场  ·  首批苏-57战机将抵达阿尔及利亚 ·  3 天前  
都市现场  ·  首批苏-57战机将抵达阿尔及利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保

跨年演讲又提到保险,罗振宇圈了5个人,凭啥是他们?

今日保  · 公众号  ·  · 2025-01-21 17:40

正文


“来干保险的人,要么走投无路,要么身怀绝技。”


这句话相信都听过,这是罗振宇5年前在2020年跨年演讲上说的。


异曲同工的,还有一句:


“保险不是人干的,是人才干的”。


这句话不是罗振宇讲的,但意思和罗胖说的差不多:保险,不好干。


保险确实不好干,不仅仅是几百万个险代理人的离场,还有焦头烂额的保险公司。要说这些年最难啃的骨头是哪根,答案十有八九,是个险营销体制改革。


如今已经2025年了,个险改革也到了必须要交出点成果的时候了。


原因很简单,对于行业、对于各大巨头以及中坚险企而言,个险就是生命线。


短短几年间,一盆盆冷水让人明白,那些粗犷扩张的模式没得搞,高产能、高素质、高质量的代理人和组织发展才是正道。


但是,这样的代理人,到底长啥样?这样的组织,怎么发展?


2025年的年度演讲,罗振宇给大伙儿透露了点儿来自未来的保险好消息:


5位中信保诚人寿的骨干代理人,转型颇为成功。


但看这年纪,40岁、50岁甚至70岁,不免让人纳闷儿:不是说现在代理人都在年轻化么?咋年纪还越来越大了呢?


罗振宇也说,“中信保诚人寿是专门招年纪大的人吗?当然不是,人家看重的是保险代理人的社会阅历、个人素质,以及,你长期积累下来的周围人对你的信任”。


尽管罗胖的演讲似乎从阅历、素质、信任三个维度点出了未来代理人的轮廓,但还是蛮抽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好的代理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了好的代理人,又该怎样裂变出更多的保险高手?保险公司该做点啥,能做点啥?


为此,《今日保》对话对个险经营有着深度思考的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助理姜宏维,共同探讨保险业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助理 姜宏维




1


-Insurance Today-

“要么走投无路,要么身怀绝技”

5年前可能是对的


这一“不是A就是Z”的论断被彼时的保险代理人津津乐道,毕竟“走投无路”是为了衬托“身怀绝技”,都认为自己红花,不是绿叶。


5年前,也就是2020年初,正是寿险代理人数量最最最多的时候,公开数据显示:


2018年,有871万人;2019年底,有912万人;2020年底,有843万人,甚至个别月份一度逼近千万规模。


为啥这么多人?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


2015年放开代理人门槛后,各家公司纷纷将此时视为大力发展个险渠道的绝佳时机,加上又一批新机构的批筹和开业,以及“资产驱动负债”下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盛行几乎是给渠道续上了无限子弹,从总部到省分再到中支,无不是大干快上,把人海的打法以及洗人头的招数发挥到了极致。


2017年后,虽然中短存续期产品败了,但健康险的风又接上了,重疾险进入了加速扩面的阶段,高价值高费用的重疾产品成为了“人海战术”下拉队伍的绝佳养料。


没门槛,加上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及有“好卖”的产品,干保险的人,就乌泱乌泱地来了。


其实用常识想想便知道,这样的队伍,难以持续。


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助理姜宏维直言,“一个活儿,要是门槛低,展业方式粗放,那肯定是啥样的人都来了。事实上,2015年那波来卖保险的人中,就不乏很多失业者来保险这碰碰运气,毕竟当时可没有什么滴滴之类的活可干”。


当然,老底子的保险人也不少,看看市场中流传着的关于一位位“总监”“大总监”乃至“功勋总监”的故事,以及宣传册上百万千万收入的演示, 当知人海之中亦有高人。


可能这就是为啥,作为旁观者的罗振宇,5年前说他看到的保险人,不是走投无路的新人,就是身怀绝技的老炮。




2


-Insurance Today-

但“走投无路”的印象

放在2025年已经有点out了


说实话,“要么走投无路,要么身怀绝技”,从业人员两极分化如此之大,放哪个行业都有点离谱,但这放在寿险代理人上,乍看好像确实又是那么回事儿。


因为卖保险确实不容易,公开数据显示:


2019年新招募代理人569万,一年后的2020年留有153万人,留存率仅26.8%;而2018年新招募代理人549万人,两年后的2020年仅剩71万人,留存率更是只有12.6%。


同时,低得如此惊人的留存数据也表明,过去的人海战术本质上其实是在玩一个“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就是只筛选,不培养。抓一批人简单培训两天,就赶鸭子上架去卖保险,看谁活下来。


不过2020年后,这“遗传算法”也算到头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代理人数量的600万雪崩。


2020年底,有843万人,但2021年跑了200万人,年底剩有642万人。2022年更是跑了300万人,年底仅剩有340万人。到了2023年底,仅剩有281万人。


但好的是,2024年代理人规模基本稳住了。


公开数据显示,到2024年12月,代理人数量仍在265万水平。而且从月末人力数的环比来看,260万这个平台,基本站住了:前11个月里面,有4个月人力环比正增长,其中11月环比+0.59%。


而稳住行业人力的,则是近两年成为行业共识的优增优育发展逻辑。


优育其实好说,客户在经过了市场教育后,也开始变得专业,投保非常理性,所以代理人也必须不断学习,保险公司也必须加强培育,不然根本应对不了客户一个接一个直击要害的问题。


但这背后最关键的是优增,毕竟优增优育的前提,是保险能吸引到优秀的人。


姜宏维总表示,现在并不是走投无路的人来选择保险行业,而且走投无路的人首先选的也肯定不是保险行业,现在无论是送外卖还是开滴滴,都是马上就能够有收入的。现在很多都是主动选择干保险,在他们看来,保险和律师、会计师一样,都是向客户交付专业的落地方案。


一方面是看到原有行业同保险有绕不开的联系,比如一些律师,要想服务好客户就必须要有工具,保险就是其中一个,故而主动来了解保险。


谈及这点,姜宏维总说,其实中信保诚人寿就有不少这样的伙伴,比如北京分公司的张艺龄伙伴,本来是开律师事务所的,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家、企隔离的服务,后来主动来了解保险,带着专业的法律经验跨界保险。


为啥?原因很简单,保险是高净值客户法商服务中绕不开的一点,如果不懂保险就相当于少了个趁手的家伙,那也就没办法给到客户能落地的综合方案,毕竟落地的方案才是实打实的,这远比纸面上的建议更具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发现自己圈子里面的人对保险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还不小,但没有一个好的供给,要么是圈内的人不专业,要么是圈外的人很难被信任,所以就自个儿主动来保险行业“报道”了。




3


-Insurance Today-

“身怀绝技”再解释

保险干得好,关键是跨界为王


事实上,干保险干得好的,说“身怀绝技”,也很泛泛。


姜宏维总说,大家眼里的成功代理人“身怀绝技”,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是两个以上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保险的规划和销售工作。


在姜宏维总看来,干保险,得跨界。啥是跨界?不是在原来的赛道做得不好,不得不换个地儿,而是换个赛道后,能更好的利用原来的经验,在新赛道做得更好。


想想也是,被动的,各行各业都管叫“倒逼”。


确实,2025年的跨年演讲,罗振宇也不提什么“身怀绝技”了,倒是分享了5个中信保诚人寿的代理人画像:


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胡佳琳,前IBM研究员潘平,跨国公司财务高管宁靓,大学老师曾绍华,退休干部李焕英。


老实讲,从“退休干部”“财务高管”“研究院”“大学老师”“工程师”这些字眼儿看,能力上确实是ok的,不然也干不到那个位置。


但他们的年龄,也确实不小了,似乎和这些年行业中主打的“年轻化”南辕北辙,那为啥中信保诚人寿说他们是最典型的代理人?


罗振宇说,年纪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阅历,是宝贵人生财富,绝非简历上所谓的“瑕疵”,也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


正如同《今日保》多次强调的那句话:人是经历的产物,不是通过学,而是通过干,才能明白一件事。


给客户规划财富、规划养老、规划人生,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经历,有足够强的专业能力,有足够丰富的阅历,才能真正懂风险的点在哪,客户到底想的是什么。


在姜宏维总看来,如果给一个50岁的成功人士去设计家庭的保单规划的话,会发现20多岁的代理人很吃力,因为他没有办法跟一个50岁的人共情,他不是个50岁的人,很难设身处地地思考。但这个共情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客户的一些需求可能是隐性的,代理人只有理解客户,才能够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怎么样去规划。


这就是中信保诚人寿说他们是最典型的代理人的原因:跨界,把过去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保险这边再次放大。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实践,中信保诚人寿推出了最新人才招募计划“跨界为王”,以打造最佳人才创业基地,充分发挥人生沉淀下来的能力和阅历,在新的赛道上跑得更快,创造更大的价值。


比如IBM出来的潘平是个典型的IT男,特点就是谨慎和前瞻,毕竟写代码做系统是个持续更新的活,眼前的细节和未来的冗余都要顾及。保险方案也是这样,潘平的IT特质就发挥出来了:给客户的方案是严谨的,为客户规划的未来是足够前瞻的。


比如退休干部李焕英,70多岁了,人生路上什么风浪没见过?就连养老这件事儿,也是正在进行时,给到客户自个儿悟出来的、实践出来的体会和经验,而不是PPT的纸上谈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