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当前创新药企业的出海趋势,对于中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有哪些重要影响?
王莉:从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出海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球化布局。而聚焦于生物医药这一行业而言,药物创新本就是以全球对于生命的科学探索能力解决全球人民的健康问题。我们应当以全球化视野审视这一发展趋势,超越国别局限,推动行业发展。
李进:出海应成为每个企业的战略视野之一,在药物研发初期,就应评估创新药是否具备服务全球患者的潜力。
邢天奇:Newco模式的退出终点是依靠靶点的未来需求成功BD。但是,核心竞争力在于新药的研发战略实施和美国接轨。Newco的模式等于分步融资,不一定等结果,先进的临床实验的设计,严格的合规实际上是送分题。
刘苗苗:中国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能力已不逊于美国和日本,我们有许多优质项目,理应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推向国际舞台,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同时展现中国创新的实力与潜力。
沈志荣: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产品而言,出海或者说全球化发展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当前多样化的出海形式不断涌现,这些形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借助全球跨国企业(MNC)掌握的临床开发资源和市场渠道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也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药企逐步发展出全球化、全产业链的能力。
Q2:中国哪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
李进:目前有两类药物产品在市场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一类是ADC(抗体-药物偶联物),但中国企业在靶点选择上仍需提升创新性,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类是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多靶点双抗或三抗等药物的技术研发方向上,未来可能会迎来新的突破。
在实体瘤CAR-T疗法方面,药物本身面临较大的技术难题,同时也受到ADC类药物的显著冲击。目前来看,ADC相较于CAR-T,毒性更低,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CAR-T未来可能需要探索多剂量给药的方案,同时需重点关注耐药性问题,以提升其临床效果和竞争力。
Q3:First in class 或者Fast follow这两种不同的策略,从临床角度而言哪一种价值更大?
李进:对于患者来说,First in Class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一家企业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可以承担并完成First in Class的开发,自然应优先选择这一路径。然而,在像中国这样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市场环境下,Fast Follow也同样具备显著优势。一旦有创新产品出现,中国企业能够迅速跟进,这种策略能够在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
Q4:对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司,真正关心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
沈志荣:百济神州的自主研发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从几年前开始也在布局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领域,同时未来也可能拓展其它治疗领域。过去十年,biotech创新很多是以“行业老兵”的技术驱动,第一波产品是在成熟靶点上的技术平台上的优化,这个趋势可能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生物基础科学领域原创的科学发现的进展,再下一阶段的趋势,可能就有机会出现更多“基础科学家” 的原创生物学发现驱动的在疾病机制、药物靶点方面的First in class。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药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