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大看楼市
【心不死则道不生】为广州中高端买房人提供资产配置咨询\x26amp;陪跑落地。独立思考,不吹不黑。咨询请加:Wu_da888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吴大看楼市

猜想题:哪个品种会成为下一轮广州楼市行情的主线?

吴大看楼市  · 公众号  ·  · 2024-11-06 07: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一轮行情是这样的:

有些品种,当年牛市的时候领涨,现在熊市的时候领跌。

比如兰亭,比如奶厂,比如黄埔的次新,万博的次新。

有些品种,当年牛市的时候滞涨,现在熊市的时候扛跌。

比如市中心高租息的老破小,比如近郊流动性没那么好的别墅,比如老城区存量市场带强学位的房子。

纵观整个广州楼市,黄埔的一些网红盘已经跌了40%了,其他地方还没有跌透吗?

我不这么认为。

恐慌情绪已过,其他地方要跌也跌不下来了。

依稀记得几年前市场上的主流声音是:有些核心资产,涨的时候是领涨,跌的时候是扛跌,是不败的神话,走的是独立行情。

事实真是如此吗?并不是这样的。

只能说,周期常在,但每一论的主线可能不同。



一项资产的估值不会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因此,与其观察某个品种的房子的价格波动,不如观察房子在社会中对人的的影响。

房子的价格源于人与人形成的某种特定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变动,才带来价格的变动。

以前买房,我们把房子当成什么?

资金的载体,城市的股票,还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泡沫?

在经济增速往上的年代,我们确实是这样玩过来的。

于是大家买房是不考虑安全边际的——要么首付够了,要么月供够了,就可以刷卡上车。

想什么呢?再不上车这台诺亚方舟就要开走啦!

所以当时买房,只要是市中心的房子,只要是够得上的房子,只要是房子,就买了。

甚至有时候,是不需要看房子长什么样的——算一算首付,只要低首付或者0首付,买!

反正过几年转手一卖,就可以盈利了,无非是赢多赢少。

经济是否等同于房产价格,我不清楚。

要我说,真要总结到位,确切地说,应该是经济增速约等于房产涨幅。

因为经济是大贝塔(平均水位),房子作为其中一项大类投资品,它跑起来无非是在平均水位上下波动。

所谓贝塔收益,反映的是投资组合随着市场波动而获得的收益,是与市场整体表现相关的部分;

而所谓阿尔法收益,则是投资者通过主动管理获得的,独立于市场波动增值的部分。

现在经济下行,平均水位下降,大家做投资或者买房觉得更困难了。

事实上,经济下行的另一种说法,是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人才觉得受不了。

当你习惯2倍速刷视频的时候,突然调整为正常速度,你是会觉得播放倍数变慢的。

当你习惯了房子每年以10%甚至20%的涨幅上涨,突然不怎么涨了,久而久之就下跌,你也会觉得买房就是不值当的。

赚过了快钱,就很难再看上合理的赚钱速度了。

经历过大萧条的年轻人,更渴求的是安全感。

这些年,很多购房者的买房思路的也变了:更相信肉眼可见的配套和产品,而不相信画大饼。

含饼量超标的,统统滚蛋不买单。

这就有了 地段论 产品论 的分野。



钱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 市场的话语权。

房子说到底,还是一个共识的游戏。

既然是游戏,我们应该分清楚这个游戏是由哪些人构成的——

他们的定义标准是什么,以及最关键是,这个定义的标准是多长时间下的标准。

新贵 们终究太年轻,他们年轻的时间多半持续个10年8年,他们喜欢的、推崇的品种流行的时间注定是短暂的。

我们常说 老钱风 ,是因为人老了或者兜里有钱了,他到他去世之前能持续个3、4十年。

这拨人掌握地球上大部分财富,是他们定义了标准—— 可能 老钱风 还稳定些,波动率低。

这些人群很多出生于60后或者70后,已经步入退休或者半退休状态。

他们人生的康波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转折点上,看上去无比顺遂。

大概也是因为当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刚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腾飞的时候——

人生的建仓时刻恰恰是社会的 情绪低点 ,所以被动而完整地吃到了时代的 主升浪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什么是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历史的进程啊。

作为一个个体,买房当然要选好筹码,但是也要考虑买入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买入时机。

这些退休或者半退休人群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呢?

他们喜欢清静的,私密性强的,低密的,环境好的,景观一流的(江河湖海景观),小高层、最好是独栋别墅。

之前市场上有风声说,都拿出800万1000万了,为什么还要买入番禺(悦府)呢?

而事实上,锦绣香江一套525㎡的独栋别墅,放盘出来2个小时就直接被秒掉了。

售价8800万。

按照 不值得买入番禺 这个逻辑,8800万难道不应该买入珠城吗?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

一个吊诡现象是:当你对于买房没有增长预期,完全站在自住的角度买它的时候,反而拿到了好的结果。

只为自住不在乎投资的人,房产通常实现了增值。

这种小洋房小院子、有山景有海景有城景的、高楼层的3~6层平视绿化的、四房的大平层的、带露台带高赠送的近郊版块的低容积率产品,未来可能成为下一轮行情的主线。

这里面涉及到的因子是:公共区域、外立面、物业、会所、材质、层高、面宽、得房率、视野以及车位配比等。

市场并不缺房子,缺的是好房子。



核心区域的老破小,跟外围区域的老破小,其实是两码事。

目前政府要做保租房,缺口很大,而现在去卖保租房的地去建实际是来不及的。

解决之道是以旧换新和收储。

一些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政府亲自下场收一些滞销房,把滞销房回收作为保租房。

这是一场针对老破小的去库存运动。

老房子的品质很差,但它的供应不多,只要把最低价的几套扫掉,价格马上就起来了。

这个品类的房子并不存在大量抛压,只是现在存在流动性不足。

这个小众的市场现在多了一个原来没有的买家,那就政府。

虽然它买的量可能不多,但是这种行为对于市场供需关系产生了偏移。

目前在香港有40%的人是住公租房的,在新加坡这个数据是60%~70%(组屋),而中国的比例只有5%。

可见过去我们中国房地产走的完全是市场化,现在由于市场周期原因,而需要那只无形的手托底,把这个周期趟过去。

未来我们可以肉眼可见地看到保租房的大量供应,而收楼(老破小)则是其重要补充之一。

现在限购已经取消,很多资金不多的年轻人因为老破小的购买门槛低,可以把它作为人生第一套房子的起点而考虑买入。

租一套房子的房子的房租如果跟买一套小房子的月供差不多的时候,为什么要租而不考虑买呢?

如果这样的房子距离上班的公司很近,月供也不高,买了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布置装修,很多人是愿意购买的。

当居住环境规格较高时,最终决定这类房子价值的还是地段以及是否交通便利。

当我们讨论老破小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整体——

同样是老破小,同样的老破小,为什么它们下跌的幅度不太一样呢?

市区的老破小除了品类相对稀缺之外,它在租售比之上,其实还叠加了一个看涨期权。

也就是说,它未来可能随着大盘上涨而跟涨。

高租息不是领涨收益的保证,只是其中一种主题风格,可以守住投资的下限。



很多时候,当一种叙事形成共识时,往往叙事已经走向了尾声。

回过头看,发现主导叙事的不是基本面,而是流动性。

买得聪明、卖得聪明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但买得便宜没那么难——只要选择好周期底部买入。

再过两年三年,当经济开始复苏、开始繁荣的时候,高价值的房产会被最乐观的人定价。

而最乐观的人因为现金的增速高,他们对于他们喜欢的房子会给出高估的价格,这对于那些踏空想要置换的业主来说就更难了。


-END-

我是吴大,专注广州楼市咨询;如果你也有购房疑问(置换、学位房、改善等),欢迎添加下方微信进一步咨询,我们下期再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