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昔日帝王早已驾鹤西去,徒留这红墙黄瓦,气势磅礴。
故宫中也藏着无数的珍宝——名贵书画、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种种不一而足。或许你也曾购票一睹宫殿雄伟,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高墙之内,还生活着另外一群人——文物修复师。
这些中国最顶级的文物修复师,远离喧嚣的都市,一生都隔绝在这深宫之内,用灵巧的双手为文物们治病~
一件文物能历经千年不坏而保存下来,全靠他们高超的修复技术,虽然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他们的手艺早已传承了千年。
故宫中的文物修复,目前仍然是师徒制,有些手艺往往都是数代单传,一旦入行,一生也都将与这些文物朝夕相伴。
这些师傅们的手艺到底有多高超?
康熙六十大寿时,儿孙们送给他的万寿屏,修复前是这样↓
修复后的万寿屏是这样↓
下面是一个掉色的唐三彩马↓
修复后是这样↓
一个已经坏掉的乾隆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既不走时了,也不响了↓
修复后,熠熠生辉,音律悦耳,走时准确!
光这一个音乐水法钟,王津师傅前后整整耗时八个月!偌大的钟表一个小毛病就得调一天,底座刚修好,空气湿度变大,导致底板变形,表就又坏了……
王津已经在故宫呆了39年,1977年他来的时候,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他的徒弟亓昊楠也来了10年了,师徒俩是仅有的两位宫廷钟表修复师。但故宫里的钟表有上千件,他们耗尽一生可能都修不完……
王津属于钟表组,此外故宫还有木器组、青铜组、书画组和织绣组……不同的组修复不同的文物,多个组还常常协同合作。
文物修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做到修旧如旧,整体和谐一致,像下面这个珍贵的辽金时期木雕佛像。
本来其中一个手指已经断掉,要做到和原来一样,修复者就要找一个同样材质的木头,根据原来的形态进行雕刻,再打磨、上色,最后还要蹭一些灰尘上去做旧~
木器组的谢扬帆、屈峰,把这座菩萨像修好后,邀请来其他组的同事,让他看看到底补了哪里,对方观察半天愣是没找出来~
除了需要具备超高的技术,文物修复更需要超出常人的耐心和细致,考验的是人的毅力和坚持。
闵俊嵘,毕业于清华美院,目前在故宫漆器室工作。他一到周末就跟着漆农跑到北京郊区的房山,采集优质天然漆。
夜色中要冒着跌下山崖的危险,攀爬漆树~
一晚上的辛勤劳作,才能采集八两漆……
做漆器修复不仅要忍受生漆过敏,还要忍受难闻的味道。比如猪血点石灰,常被用来做漆器的灰胎,虽然便宜但味儿很大,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戴着口罩。
为了修复皇家的出门见喜春条,织绣组的陈杨一个人开始缂丝了~
缂丝是一门十分古老的手艺,皇帝龙袍用的就是缂丝工艺,但缂丝十分繁琐耗时,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
这种费力耗神的工艺,早已被追求效率的现代人所抛弃。但为了修复文物,出于所担负的职业责任,陈杨早就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出门见喜条在她的手下也焕然一新~
身居宫墙之内,修复文物之外的生活,他们也跟常人无异。
弹弹吉他,唱唱歌儿~
趁着天儿好没人的时候,骑自行车溜溜弯儿~
在成熟的季节,一起打杏子、吃杏子~
修文物的时候,这些人已经把自己融进了里面,他们说文物是死的,作为一个物品放在那里没什么价值,文物最大的价值是传播文化,所以修好了文物,看的人越多,他们给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 。
你看,宫墙之内,就是有这么一群可爱又执着的人。那些残破的文物在他们的手里,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而这,或许就是作为匠人的他们一生最大的期许,也是坚守在这里唯一的意义。
本文部分资料据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由斯巴鲁首席冠名的《晓松奇谈》之——
《沙漠之旅 时光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