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劲波说,58同城主要是贴近本地服务需求来走,并不一定是招聘、房产,而是希望业务更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更强些。
/
文|
《中国企业家》记者 郭朝飞
编辑|
马吉英
从倒春寒的北京到气温接近30°C的海南博鳌,姚劲波需要切换一个模式。随着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58集团的业务增长也需要一个切换。
“今天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去年‘930新政’以后,能够感觉到交易量的下降,
所以去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悲观的预测,今年房地产业务不增长。”
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期间,58集团CEO姚劲波接受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虽然北京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三月份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但依然非常谨慎地看待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维持全年房地产业务收入不增长的预测,将更多依赖招聘、二手车等业务。
此前,房地产业务收入占58集团总收入的40%以上。
2月28日,58同城(NYSE:WUBA)公布了截止2016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及2016年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58同城全年营收为11.422亿美元(75.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5%。以非美国会计师准则(non-GAAP)计算,2016年归属于58同城公司的净亏损为3040万美元,2015年全年净亏损为1.819亿美元。
姚劲波表示,
目前在58的报表中,亏损的业务主要是O2O平台58到家和二手交易平台转转。
他认为现在去评价O2O模式“有点太短了”,应该拉到十年的周期去看,他对O2O充满了期待。
此外,姚劲波还透露,今年58将有产品线在香港落地,包括转转、安居客、58到家等。
为什么2017年58要聚焦主航道?
姚劲波:
我们和赶集合并以后,突然多出来很多人,很多人就起了很多新项目。其实,很多项目是不靠谱的,真正能杀出来的就那么一两个,大部分的项目我们把它关掉了。
在过去几个月,我们希望把人都放到核心业务来,有限的几个创新,58到家、转转,集中资源来做好这几个服务。
过去我们的商业、收入,更多的是依赖线下,依赖电话拜访,很累,人很多。58集团有2万多人,分布在中国的几十个、上百个城市。我们希望未来58的增长不靠依赖人的增长实现,而是靠自助、在线,靠更先进的方式。
58和赶集合并有一段时间了,盈利是否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姚劲波:
58和赶集合并以前,两家公司经过了激烈的“战争”,主要是广告、销售人员、线下的布局等等,合并后从负百分之几十的亏损,到我们去年四季度主营业务有百分之十几的盈利,应该说这种趋势今年会进一步好转。
今年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效率(提升)、内部潜力(挖掘)上面。在我们的报表里面,现在亏损的业务主要是两个,一个是58到家,它还在早期投入期;另外一个是转转,这个业务现在还是在亏损阶段。但是我们相信58到家和转转这两个业务,在几年以后会为进一步的增长打下很好的伏笔。
整体来讲,58同城主要是贴近本地服务需求来走,哪个业务好,我们就在哪个业务上加大投入,哪里有机会,我们就把握机会。所以我们并不一定是招聘、房产,我们希望业务更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更强些。
最近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轮接一轮,越来越紧,这对58集团的业务有什么样的影响?房地产业务收入是否会出现负增长?
姚劲波:
58一直是做租房、二手房的在线业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火,前年我们并购了房地产行业排第二的网站安居客,所以今天58、赶集、安居客是中国领先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因为这种增长,房地产的收入在整个58集团的收入占比40%以上。
所以,今天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去年“930新政”以后,能够感觉到交易量的下降,所以去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悲观的预测,今年房地产业务不增长。
今年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事实上影响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一方面是中小城市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大城市管制房地产以后,很多资金被挤到二三线城市去了。像长沙或者是更小的城市,他们的房地产市场是非常好的。所以58集团来自于三线以下的收入的占比在提升。
另外一方面,其实大城市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北京在今年三月份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交易量和价格都在继续上涨。3月17号又出台了更严格的措施,这个措施出台之后到底是什么结果,我们还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