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容来自天下杂志,谢谢。
半导体行业传奇梁孟松上任中国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执行长。碍于技术、设备高门槛而频频卡关的中芯,可料将全力冲刺FinFET制程。但未来几年中芯的业绩,恐不乐观,因为「国家意志力进来,就不会赚钱了,」一位业者表示。
过几个月的传言纷纷扰扰,台湾半导体业的研发大将梁孟松,终于确定离开三星之后,到中芯报到。
中国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于16日傍晚发布新闻稿,前台积电研发处长、前三星研发副总梁孟松担任联合首席执行长(Co-CEO),主掌中芯研发部门。原首席执行长赵海军,也更新为联合首席执行长。
梁孟松曾是台积电先进制程的研发核心主管,被三星挖角,并带领三星研发团队领先台积电半年量产14/16纳米制程,因此一战成名。
从去年底,随着梁孟松与三星的合约到期,「梁孟松要去中芯」的传言,便不胫而走。尤其是今年5月,带领中芯转亏为盈的前任执行长、当过台积电厂长的邱慈云下台,转任副董事长之职。
熟悉中芯事务的业界人士当时便表示,邱慈云这个「挡路的石头」搬走后,梁孟松进中芯几乎已成定局。唯一的障碍,是梁孟松与三星之间合约的「竞业禁止」约束。「要告就给他告嘛,」这位中芯客户主管表示,「反正中国政府会出来乔。」
2011年掌管中芯,并能带领这家摇摇欲坠、内斗激烈的晶圆代工厂走出亏损,邱慈云居功厥伟。
然而,在邱慈云任内,中芯一直没正式设立技术长。代表中国官方立场的董事会要求他为中芯的技术落后负责,想办法找来技术长,邱慈云却进度缓慢,甚至对内表示,他就是技术长。
邱慈云自有苦衷。
2016年中芯税后净利高达76亿台币(2.53亿美元),不但写下近年新高。而且已经逼近联电的83亿台币。
若是依照中国政府的期待,中芯下一步是要攻入14/16纳米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电晶体)制程。
但是这个革命性技术门槛极高,需要大幅投资研发人力与设备。业界表示,邱慈云曾私下透露,研发FinFET量产技术,买设备就得砸下数百亿元台币,光折旧就会吃掉中芯大半获利。
而且,14/16纳米以下制程,设计与生产的成本高昂到多数小型IC设计公司无法负担。中芯就算成功量产FinFET,也未必能够从台积手中抢到客户,还不如固守性价比最高、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28纳米,来得务实一点。
在政策的压力下,邱慈云想了一个折衷办法——成立一个子公司专做FinFET研发,资产折旧就不会算到中芯帐上。
这就是,两年前中芯与华为、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高通附属公司合组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公司,当时宣称将以该公司合作切入14纳米制程研发。
然而,原本是俗称「大基金」的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却不愿意注资这家新公司,理由是换不到中芯持股,对中芯无法产生影响力。
邱慈云的如意算盘宣告幻灭。「(大基金的)两百亿没进来,玩也是玩假的,」一位熟悉中芯内情的业者表示。
现在量产先进制程经验丰富的梁孟松一就位,接下来国家注资中芯、全力冲刺FinFET制程,将是水到渠成。
但他们认为,未来几年中芯的业绩,只怕不乐观。「如果过度干预进来,就不会赚钱了,」前述业者表示。
高盛分析师吕东风不久前公开评论中国半导体业前景时表示,晶圆代工是几个领域当中,技术门槛最高的。「中芯追赶台积与联电,追得很辛苦,而且获利微薄,」他说。
但高盛集团发表研究报告也指出,中芯国际委任梁孟松为联合首席执行官,该行相信可以在研发方面帮助集团,28纳米晶圆仍然具挑战,只有2%市场份额,主流的28纳米晶圆版本,集团将会在本季开始生产。
高盛认为,中芯在28纳米晶圆生产进度缓慢,或出现技术问题,如果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改善基本流程,预期将可重新制定指引,以作大量生产,相信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长远对集团有正面影响,尤其是他在行业有长时间经验,帮助技术路线图发展。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430期内容,欢迎关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科普
,看更多半导体行业科普类的文章
回复
DRAM
,看更多DRAM的文章
回复
光刻
,看更多光刻技术相关的文章
回复
英特尔
,看更多与英特尔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全面屏
,看更多全面屏相关的文章
回复
双摄
,看更多关于手机双摄像头的文章
回复
中芯
,看更多与中芯国际相关的文章
回复
台积电
,看更多与台积电相关的文章
回复
展会
,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摩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