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人事 | 曾在深圳任职的他们跨市履新 ·  12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紧急提醒:仿冒DeepSeek的病毒,被捕获! ·  23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好过瘾!一口气读透唐朝盛世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瓷土捏成花,永生不败,芳香满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满城“打新”人,深圳新考题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0-12-01 22:20

正文

文| 深圳客编辑部
编辑| 木木



深圳,正在成为一座“打新”之城。

就在上周,万众瞩目的“润四”(华润城润玺一期)开盘,官方备案价每平米13万元,而周边二手房的单价早已站上了18万。也就是说,只要摇中一套“润四”,至少是500万元的进账。

越确定性的收益,越能引发市场追逐,越能诱发人性的狂热。 楼市 “打新”——由此而来。


01
500W 的味道”



数据显示,“润四”2天内收到诚意登记申请15036批,随后完成诚意金冻结客户共计近万批,冻资339亿。 这和11月23日深圳“史上最大规模”土地拍卖的金额一致。


朋友圈里有人发文说,如果金钱有味道的话,那一定是润4公布备案价的那天晚上,全城飘荡着的味道。润玺本次推售1171套房源,建面约100/125/175/200平方米不等,均价13.2万/平方米,换言之,就算你用最低单价买的最小单位,也是一套1300万元的房子。按照规定,新盘公开摇号以无房无贷、并且满足苛刻深户及社保条件的刚需优先。


1300万元以上的“刚需”,这究竟是深圳刚需太富有,或者这根本是一个“伪命题”?

一位网友卖了自己在宝安碧海湾的住宅和东莞的一套别墅,凑钱来打新华润城。还有的人自从731新政一公布,立刻和名下无房无贷的老公离了婚,就为了腾出一个名额来打新。

李熙很是幸运获得选房资格,他也感到很“奇怪”:“千万的豪宅价卖给无房的刚需,光靠自己在深圳工作收入,又有几个人能实现?当前购买首套房的购房者不一定是真刚需。”


在圳长接触到的七八个购房者中,只有一对夫妻是刚需客。 他们差不多是国内疫情好转的时候就开始盯这个楼盘的消息,后面就忙着凑钱,还是没能搭上车。”

在这场“打新”游戏中,一位房地产媒体人也跟着几万读者们走在踩盘的路上。他告诉读者,如果实在不知道选哪里,拿就用“最笨”的方法,跟着大家一起“打新”去。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个楼盘的价格是否与周边同品质楼盘存在足够大的价差。


02
熟悉的”打新“


“打新”,这个来自于“股市”的词 ,曾真切地发生在28年前的深圳。

和今天“打新”买房一样,新股上市往往价格猛涨,虽然中签率低,却因为“稳赚不赔”引人疯狂。

△1992年,深交所发新股全国投资者涌向深圳。


1992年8月,国信证券红岭中路营业部前,股民沿着门口大厅的短短十几阶的台阶,一层接一层地往上垒,叠罗汉式地叠了六层。那时候的天气十分恶劣,晴空万里突然就来了暴风雨。但120万股民不为所动,他们热气腾腾地抱在一起,在等一个致富的机会。

柜台营业员张涛清楚地记得,当她接过大家手中的认购证时,“纸头在滴水,钱也在滴水,都是汗。”

一端是“打新股”,一端是“打新房”。 在这条时间长河中,不变的是深圳人的狂热。



二十多年前,股票风波中人们卖身份,二十多年后,抢房大潮中“卖”购房名额,美其名曰“房屋代持”。即购房双方签订房产代持协议(即借名买房合同),“代持人”都是拥有深圳购房资格且手上无房的人。

“准代持人”小张就被几个投资客“盯上”了。他们把他拉到一个群里,商讨一起打最近市场上的一些热门新盘,需要私下签订房屋代持协议,最终给小张的报酬为30万元,这对于近几年没有买房打算的小张着实有些动心。

在润玺打新现场有中介透露, 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代持 ,好几个客户都是找了三四个代持名额来买润玺。“找一个人代持摇号概率多小啊,要多找几个人。”投资客李琳用了三个代持名额,最后摇中一个。她说,若想用三个名额摇中一个润玺的号,至少需要被冻结1050万元的诚意保证金。


在深圳楼市,一条关于代持的产业链,以及串联上下游环节的一条龙服务,已经日臻成熟。一位律师帮助与代持人签订借贷协议,写欠条。他表示:“11天内有100多名购房者找我要代持协议模板。”

然而,多数投资客只要协议模板,甚至不愿意听律师讲代持的法律风险。

毕竟在这个如此不确定性的年代,握紧确定性的收益,这是常识。


03
走样的调控


超高门槛、巨额资金、“万人抢房”、代持打新等话题凑在一起时,迅速引来全国关注。11月28日晚间,新华网刊发新华时评《抑制楼市“打新热”需要“硬核”举措》直指润四“万人抢房”;11月30日,深圳住建局表示正在调查“代持炒房”,违规将严肃处理。

在讨论如何抑制之前,需要弄明白,“打新”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打新的源头是限价,这是深圳调控房价最为直接的手段。但是在限价新盘和同区域的二手房价格之间,又存在一个明显差价。 一个初衷很好的政策,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

在显而易见的差价之下,以各种方式凑房票,或者是冒着风险代持去“打新”,就成为一次全民的赌博,打中了意味至少数百万的确定性收益,而打不中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打新”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无损赌博,谁能不赌?


而“打新”造成的巨大社会撕裂绝也不会因此停止。

当一部分人抓住“机遇”时,另外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无法提供无房证明而失去改善居住环境的机会。谁能保证,在巨大的心态落差之下,解决一个问题的政策不会导致更多问题?

董玥《民国北京城》里描述清末北京,中产以上占10%,标准是能下馆子看戏;贫穷占70%,勉强温饱,经常借贷;赤贫占20%,无收入,求借无门。谁敢说,这样的差异在深圳想买房与能买房的人群中就不存在?

一部分人的狂欢,背后是更多刚需者的为难。

在一系列调控政策之下,深圳人买房却诡异地越来越难。


瑧山府2500万买不到房、招商双玺“5000万蹲”、华润城润府“1000万淋”、深业中城“1500万8小时光,招商蛇口太子湾·湾玺8秒售罄……原本只差钱的刚需用户发现,除了钱,社保、户口、婚姻状态等各种因素都跑出来成了新的购房障碍,而总有人能解决一切不成问题的问题,“众筹打新”、“代持炒房”等乱象愈演愈烈。

有人可能会说,随着官方舆论与监管部门开始批评“打新”,乱象会被控制处理。但一次次的监管与后续足以让人反思?一味严控是不是解决深圳人对住房渴求的良方?更严厉的限制,还会不会引发新的“并发症”?


04
深圳的考验


狂热之下,怎么办?这已经超乎了深圳房地产的范畴,进而考验这座城市先行示范的治理能力与智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