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征途向未来!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只要你想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  4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官方通报:涉事校长已被停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空中之友》的开播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8 11:17

正文


想听声音大片,请点击音频!

快听!不然你会后悔哟!


记者手记

 
心门

作者:吴菁


整整三年,1095天,26280个小时,台门口的杨树叶子又落了三轮,仍记忆犹新,第一次从资料库里找出《空中之友》节目时,那温婉亲切的声音,所携带的温柔。


当然,被触动的不止是我。在那个两岸封闭的年代,这档新中国第一个以主持人身份出现的广播节目,通过主持人徐曼、冬艳温柔亲切的话语,融化了冰冷的隔绝,直抵台湾同胞心底最柔软处。


《空中之友》第一代主持人徐曼和冬艳


查阅的资料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空中之友》曾播出一期《马老伯带着寿衣赴港会亲》,讲述了分隔两岸的一对父子,在1985年辗转到香港会面。80多岁的老父亲怕身体吃不消,于是,带着寿衣与儿子见面。短暂的5天相聚后,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老父亲便离开了人世,而悲痛欲绝的儿子却不能回来奔丧。许多台湾同胞说,是哭着听完这个节目的,因为这样的悲欢离合,在当年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并不孤立。


台湾听众赠徐曼的锦旗


入耳入心,就这样,《空中之友》不仅给台湾同胞带去祖国的声音,也让不计其数的台湾听众来信辗转各地来到《空中之友》。他们署名“游子”、“天涯客”、“热盼中国富强的人”、“盼光程”,每一封信、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满是深情。而这座“两岸心桥”,也注定成为一段广播传奇。


广播传奇——《空中之友》的开播


《空中之友》节目片段:“亲爱的同胞,新年好!从今天开始,我给诸位主持《空中之友》节目。我姓徐,名曼,罗曼蒂克的曼。我愿通过空中的电波,为海峡对岸的同胞服务……”


徐曼正在播音


1981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台湾岛上千万台收音机里,突然传来这甜美柔和的声音。不同于以往激昂高亢、爱憎分明的播报方式,这声音真挚感人,仿佛是在同海峡彼岸的同胞坐在一起促膝谈心。


这是祖国大陆的声音第一次如此亲切、甜美地传入台湾同胞的耳中。然而,这个试验了16遍才播出的声音,却被主持人徐曼视作自己最失败的作品。


徐曼:听起来连说带笑的,其实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后来我总结,为什么最失败,研究的太多了。


随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祖国大陆的对台湾方针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以“解放台湾”为主旨的对台政策被“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所取代,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也随即体现在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当中。1981年元旦,祖国大陆第一个主持人形式的广播节目《空中之友》宣告诞生,“徐曼小姐”也从此成了海峡彼岸无数台湾听众的挚友。


《空中之友》节目片段: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冬艳。今天的节目我要回复两位听众的来信。



台湾听众寄给冬艳的信


在那个两岸封闭的年代,每逢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一个甜美、温柔的声音宛如潺潺的清溪,穿过茫茫的海峡之夜,滋润着无数台湾同胞的心田。主持人冬艳说,《空中之友》正是这样波澜不惊地掀起了台湾同胞们爱国思乡的澎湃心潮。


冬艳:《空中之友》就是这样应时应运而生,它真的就像一场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让你在宣教之中,讲的都是一些平常的事情,融化两岸的坚冰。


从1981年1月1日开播,《空中之友》一直见证着两岸关系的转变和发展,也忠实地记录着每一次重大的历史时刻和感动人心的画面。2003年12月28日,随着最后一期节目播出,《空中之友》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化为一个永久而美好的回忆留存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

出品:难忘中国之声工作室

总策划:蔡小林 

监制:李伟、武俊山 

记者:吴菁

播讲:长悦

新媒体编辑:韩健、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