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D: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空气质量和气候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PM
2.5
观测结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发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2021)》
(AQG 2021)
,
PM
2.5
年均目标值由10微克/立方米下调到5微克/立方米。我国PM
2.5
浓度距离新指导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您如何看待?
朱彤:
我们需要认识到,WHO更新全球AQG的背景是保护公共健康的需求发生了新变化。近年来,全球在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发展趋势下,保护人类健康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第一,空气污染是诱发呼吸和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长年污染治理和相关产业转移,空气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WHO旧的AQG,然而仍能观测到低浓度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危害,因此有必要加严标准,进一步保护人群健康。第二,欠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情况仍在恶化,相关疾病负担日趋沉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通过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增加了当地婴幼儿的死亡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等。此前版本AQG并非主要针对婴幼儿、患有心肺和代谢系统疾病以及与大气污染暴露相关基础疾病的易感人群。
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对于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依据旧的AQG和过渡阶段目标值制定的大气污染标准对易感人群的健康保护效果有限,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将会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免受大气污染暴露的影响。根据WHO的快速分析结果,如果将2016年的PM
2.5
水平降低到新的AQG水平——5微克/立方米,全球与PM
2.5
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将减少近80%。
NBD:全球其他国家达到新AQG的PM
2.5
年均目标进展如何?各国PM
2.5
浓度现行标准与新AQG指导值差多少?
朱彤:
全球尚未有国家能够全面达到新AQG的目标要求。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HEI)2024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空气状况》
(SoGA 2024)
报告分析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表明几乎全球人口(99%)都呼吸着不健康水平的空气,对健康造成了深远影响。
大多数国家距离达到WHO 2005 AQG指导值仍有难度,追赶新AQG的步伐则是难上加难。WHO提出的空气质量目标值在引领全球空气质量标准提升中发挥着旗帜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标准时都参考了AQG或某个过渡阶段目标值,根据自己的社会发展水平、污染特征和空气质量管理能力制定自身的标准值。然而,目前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距离新AQG目标值尚有较大差距。以PM
2.5
年均值为例,仅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空气质量标准较为严格的国家能够低于原有2005AQG指导值,而中国、印度分别是其3.5倍和4倍,2021 AQG的更新则进一步拉大了这一差距。
NBD:如何看待我国目前PM
2.5
平均浓度与WHO指导值之间的差距?
朱彤:
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期间的空气质量浓度改善目标考虑设置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
2.5
平均浓度要下降10%,也超过了现行标准限值要求的目标强度。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研究工作。
如今,我国进入减排深水区,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的技术要求、结构调整难度都在加大,这意味着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成本和社会总成本都会高于以往,必须寻求审慎研究、精细管理的较低成本的空气质量改善路径。我们讲这就是“啃硬骨头”。
在过去十余年,科学家关于空气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健康有了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我国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相关研究为大气污染治理及标准修订提供了中国本地化的科学依据,为标准更新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WHO AQG基于大量、严格的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得到的基准值,如何转化为一个国家有法律效力的空气质量标准,还需要对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还需要从健康风险与效益角度开展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目标与路径优化研究。
我认为,要推动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为设立符合中国需求的目标与路径培育土壤。保护公众健康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也为空气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了良好前景。
空气质量标准是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需要有配套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包括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未来在进行空气质量标准更新相关研究时,要量化不同标准限值的健康效应,开展标准修订的经济分析,积累足够的科学认知和依据,为标准更新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持,真正实现对公众健康的充分保护。
建议2025年前将PM
2.5
标准加严到25微克/立方米
NBD:我国已经进入减排深水区,如何缩小PM2.5平均浓度与WHO指导值之间的差距?
朱彤:在能源结构方面,虽然清洁能源的占比在提升,但整体的能源消耗绝对值仍在上升。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存量并未迅速扩张,但绝对值仍在增长。
如果到2030年不降低燃煤电厂的占比,那么燃煤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水平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不变。2030年之后,我们可能需要开始逐步压缩燃煤消费量。
当然,治理PM2.5污染还有其他许多可行选项。比如新能源汽车比重持续提升,这会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NBD:如果我国调整PM2.5浓度标准,您认为下一阶段新的标准应该设定在什么水平?